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0690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在音乐中虚度一生(续)

1#
发表于 2016-5-1 15:18:2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无心栽柳柳成荫。Serendipity。

       人生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大约十年前去五台山,搞得败兴而归,因为所有有意义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和文物,都在文革期间被毁灭迨尽。而重修起来的庙宇、殿堂、佛像、案几、供器等等,无不滥俗之极,不但无助于信众理解和学习佛教,反而对阐释和传播这一极富哲理与思辩的学说是十分有害的。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这些外在的符号失去了内在信仰的支持,加之追求暴富的环境中、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无可幸免地粗制滥造、滥竽充数。那次晋游,留下美好回忆的,一是行车路上经过的双林寺,一堂明代雕塑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动摇了此前对中国和西方造像艺术的一些执念。二是在大同老城区一条昏暗小巷中偶然撞到的一家人头攒动的刀削面馆,那碗从与小臂同长的面团上以弯曲铁片划入大铁锅中、顺滑又筋道、汤味鲜美、佐料丰富的大碗面条,至今再未遇到堪与相比的同类美食。

       那次犯的一个傻错,是没有事先认真调研,错过了最具阅古价值的佛光寺。因梁实秋、林徽因夫妇1937年骑驴考察并著书讲述而闻名天下的佛光寺东大殿,今天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保护。这座偏安山沟、历经千年风雨、幸得完整保存的唐代木建,理论上应该能够再延续千年。唯一可能招致灾祸的是它响亮的名气和越来越方便的交通,一如它那些在五台山中台地区、被红卫兵一扫而光的早年伙伴。这个五一节,专门跑去看它,也是因为它的名气和可能未来面临的灾祸。千年的石建在欧洲随处可见,但木建就极难见到。日本同时代的不少建筑保存完整,但许多都已历经多次修葺,很多地方换过材料,而佛光寺东大殿的大多数部件仍是唐代遗存。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假期,日间也并没有多人游客,寺前居然可以自由停车。在此盘桓的两小时间,来来往往的游客不过二三十人。据工作人员说,老外爱来这里,因为这里是真东西。听了这话,不知道是应该欢喜还是应该悲哀。

        因为是七开间结构,横向宽幅大,纵向高度亦颇宏伟,因此在门前抬头仰望、转颈四顾,不免感觉逼仄,视野无从自由游走。又因山势陡峭,大殿不得不筑于高台之上,在前面头进院中无法看到全貌及完整比例,因此见第一面的感觉并不甚好。殿中雕像1931年被僧人重新上色,其盛唐风貌大打折扣,因而感觉遗憾更多。好在前院中几株百年丁香在阳光下怒放,原本应该似有似无的婉香转而浓烈明爽,构成一种难得的嗅觉体会。循着院墙外的曲折土路,和狗儿一同爬上后山,在东大殿正后方瞻仰三座残破已极的唐代古塔,发现一座底部仍有精美的开光图案,一座有些许仍可辨认的莲瓣装饰痕迹,一座保有两片字迹十分清晰的唐代石刻,分别为塔铭和佛经,殊为难得。

       本来就打算去南禅寺(上图),工作人员也说彼处更有特色,于是走了一段极烂的公路,去看看这座据说是全中国、全亚洲最古老的木建。

       然而南禅寺证明是此次晋游的意外之喜。时间上说,南禅寺正殿比佛光寺大殿早75年,历史地位绝对性更强。体量上看,只有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气势上要小得多,但是因在院中得以窥其全貌,且与人体比例适当,感觉上更为亲近宜人。形体上,并不十分强调东大殿的飞檐,顶脊收得没那么紧,墙体略为上窄下宽,总体上显得更加朴实敦厚,虽然少了些东大殿的凌厉俏丽,却也不失古风,不缺少建筑上节奏和韵律。中国人因为发现东大殿,证明自己在建筑及艺术理念上是日本人的老祖,乐不可支,也在自满中放弃了对日本人和日本艺术发展的兴趣、研究和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大殿得到更多关注和赞扬,是意料之中、义理之中的事。

       但于参观南禅寺最要紧的,恐怕是正殿内一堂唐塑原作。因为只有面对原作,才能感受到唐人在形象、姿态、比例、颜色、表情、面容上的独特深见。虽非此界人等,亦见此间人性。这些塑像各方面均可评说,仅就佛光寺塑像不幸失掉的漆色而言,南禅寺塑像身上的初唐彩色,虽然大红大绿大紫大黄,却彼此和谐服贴地共侍一像,毫无违和之感,且经过岁月风化,在斑斓端方之上增添了几分熟润与柔顺。

        前一天在杭州灵隐寺,法师开导说,佛也是人,佛门弟子也是人,不要看得多么神圣、多么了不起。这会儿回想起来,这南禅寺的正殿,这些唐人的佛塑,正是体现了佛自身人的本性以及佛对世人的积极接引。以前曾武断判定,北魏造像是佛教雕塑的绝对高峰,但此时意识到,每个时代的人需要不同形象和风格的佛像,以为对照,以为楷模。无所谓绝对,无所谓对错。北魏人有北魏人的需要,唐人有唐人的需要,今人有今人的需要。而且照着今天世界的变化速度,十年后人们在造像艺术上的体现和追求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此想来,对二三十年前那些恢复五台山佛像的师傅们,也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

       以上述开续篇,不过是念及在此论坛的沉浸也是人生意外之喜。朋友们大都不是专业人士,不以音乐为生,来此坛寻游也没有那么多势利的目的,不过是由于“路过”,不过是由于“追及”,不过是由于“窥望”。然而此地之自由,此地之丰稔,此地之善良,此地之灵秀,此地之纵横,就如同前次撞见的双林寺、刀削面及今次随访的南禅寺一般,予人更多的感念、更多的启示、更多的觉悟。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5-1 16:42:2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非常好

点评

足见楼主文字功底了得!  发表于 2016-5-31 16:53
足见楼主文字功底了得!  发表于 2016-5-31 16:53
多谢鼓励  发表于 2016-5-1 21:01
多谢鼓励  发表于 2016-5-1 21:01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5-1 18:5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6-5-1 18:58 编辑

看完不禁心向往之了呀。谢谢石兄推荐!

点评

一路高速,下高速也就几十公里,值得一游。  发表于 2016-5-1 21:02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5-1 21:48:33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我一个人独行五台徒步朝拜,徒步走了两天,五台文殊一个个拜过去,感触良多。 看了兄的帖子,觉得下一个行程似乎又有目标了

点评

独行便是洗心。一直有此宏愿,未付诸实行。佩服兄的毅力和气魄。  发表于 2016-5-1 22:51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5-1 22:55:34 | 只看该作者
石兄,发现个“硬伤”,应该是疏忽大意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你写成“梁实秋”了!
梁实秋《雅舍谈吃》当年看得我口水滴答的,哈哈!

点评

兄一言道出这个错误的原因:因为前一日在杭州吃到最美味的鱼圆,想起梁实秋书中所写梁母用刀片刮出鱼茸烹制鱼圆,所以不住叨念,谁知潜意识里竟遗留到引述梁、林故事。可见人还是以吃为重啊:@)  发表于 2016-5-2 07:47
是啊,是啊。这个笔误太搞笑了。多谢念兄。  发表于 2016-5-2 07:43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5-1 23:50:20 | 只看该作者
读石兄美文,收获很大。
另,恭喜新店开张 .

点评

多谢,请多指正  发表于 2016-5-2 09:38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5-2 06:42:34 | 只看该作者
石兄骈文,每每赞叹结构精巧,看似不经意道来,实则暗蕴心思,五台山之行一、二十年前后回味,对建筑、造像、佛人的感悟,无不浸出思辨。
山西,保有大陆最丰富的唐、五代、金、宋、辽、元各朝古建筑的省份,甚至还发现了远至隋代的木构建筑孑遗。一来,山西太行、太岳、五台山等众多僻野山乡,远离闹市,远古建筑得以历经战火、文革浩劫而保存。一来山西之民风尚古,懂得老祖宗的东西珍贵;二来,山西的气候条件利于木构建筑历经千年而不糟朽。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山西是第一着手之地。

点评

大M兄,今天山西的同志也挺能拆古的,一座座整体门楼被卖到国外。那家老面馆附近就是拆迁工地,估计他们很难维持到现在了。  发表于 2016-5-2 08:09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5-2 08:04:50 | 只看该作者
念兄一语道出这个错误的起因。

去山西的前一日正在杭州,吃到一味上好的汤菜,莼菜鱼圆。除却汤清味鲜外,最惊绝的是细糯滑嫩的鱼圆,其质地与口感前所未历。当时便与同行谈起梁实秋,说他在书中如何描述梁母用刀片慢慢地从生鱼身上刮出细细的鱼茸,煮成滑润美味的鱼圆,以及这段描述如何引人垂涎,念念不忘,屡屡在过往饮宴时寻觅,直至此时才得以现实而具体的对照。

看来在人的潜意识里,吃真的是第一位的。过了两天,在电脑前援引梁、林旧事时,居然脑子里还端着那碗莼菜鱼圆汤。在东大殿里与工作人员攀谈时,梁思成是被多次提到的,耳朵里、嘴巴上都应该有了些所谓机械记忆。谁知还是斗不过舌头和胃。

点评

俺猜都是垂涎惹得“祸”,哈哈!  发表于 2016-5-3 23:23
学建筑的人,看见东大殿之心情难以平复是可以想见的,与乐迷遇见一日思夜想的古版初刻名片之心情是一样的。想来,林徽因拖着病弱之躯,爬上大殿的房梁测绘,也是这股忘我的力量所驱吧。  发表于 2016-5-2 08:33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5-2 08:0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5-2 09:37 编辑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5-2 14:22:39 | 只看该作者
美文

点评

有机会拜见哦  发表于 2016-5-2 14:33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5-2 15:10:26 | 只看该作者






       不论奈伊老太太在特定政治环境下有何作为令人不齿,听她的贝多芬,每每有高山仰止、英雄在畔的感触。她不靠灵巧的触键、节奏的弹性、突然爆发的力度、大开大阖的气势来营造所谓宏大伟岸的贝多芬精神,相对而言,奈伊是沉稳的、冷静的、果敢的,充满自信和定力,清晰地敲打每一个音符,忠实地展现每一个乐句,偶而在段落的节骨眼上稍微做些处理,信手拈来,淡至无痕,不足以造成某某风格而云。这类英雄,是全盛时期的奥古斯都、亚历山大、拿破仑,因为牢牢地掌握绝对优势,知道自己有什么手段及如何施展之,遇事即予轻纵、撩拨、点化,不须振臂高呼、指天盟誓、歇斯底里、自夸自耀。猴儿,尽在如来掌中。今天一些人真该好好听听奈伊,学学老太太如何让人明白什么是伟大、光荣、正确。因为如果展现的不对路,不仅是枉费功夫、沦为笑柄,搞不好就是自残、自废、自戕。


点评

Ney的贝多芬,认为是比较孤僻的,因此说光荣有些过。兄的文笔很棒!  发表于 2016-6-23 12:52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5-2 15:51:2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拜读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 21:14, Processed in 0.058529 second(s), 2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