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为什么霍特令我听之无味? [打印本页]

作者: 蜀府幽燕客    时间: 2011-9-23 15:50
标题: 为什么霍特令我听之无味?
本帖最后由 蜀府幽燕客 于 2011-9-23 15:59 编辑

作为瓦格纳歌剧的杰出诠释者,汉斯.霍特以其深厚而极富共鸣感的声音和戏剧化表情担当了一个又一个舞台形象。
可是一谈到他演唱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可真让我觉得形同鸡肋。以EMI出品的《天鹅之歌》为例,歌声黝黯、沉重、厚实,欠色彩与婉转,歌曲中应有的抑扬起伏与细微情感被过于深暗的格调与形同直白朗诵的唱法给抹煞了。相比之下,费舍尔.迪斯考与苏哉的表演更为动人心魄。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国内外众多乐评给予这张唱片如此高的赞誉?

你有同样的感觉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23 16:3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9-23 22:06 编辑

汉斯.霍特与费舍尔.迪斯考不同,
汉斯.霍特是男低音。
迪斯考是男中音。
是否喜欢看个人了。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3 21:42
本帖最后由 DelMonaco 于 2011-9-23 21:47 编辑
汉斯.霍特与费舍尔.迪斯考不同,
汉斯.霍特是男低音,甚至是比男低音还要低的低音。
迪斯考是男中音。
是 ...
shinelb 发表于 2011-9-23 16:34


霍特乃是低男中(ms他自己创举的称谓?),还没到男低音的程度
迪斯考和施瓦两个混贼,把意大利legato手法揉入艺术歌曲,搞了个非驴非马,弄得吐字圆滑混沌得很,把德语铿锵斩截的精气神全都弄没了,害了不知几代人,一直到低他们一辈乃至两辈的艺术家才勉强恢复过来(meier,kaufmann),当然他们那辈(或者稍晚)依旧有原本主义捍卫者,要求保留德语顿挫干脆的本性,反对英语或意语略读和外来词的引入,Edda Moser就是我想到的这种“死忠”者。

补充一下,霍特中后期齉鼻囫囵吞枣咬字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好像北京人说话,我告二你,你说的我全不绕。。那种痞气感觉),55年之前还是很优秀的,不过他的情感和理解力全生命周期内都罕有人比。

疯言疯语骂个彻底,一吐为快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23 21:48
霍特乃是低男中(ms他自己创举的称谓?),还没到男低音的程度
迪斯考和施瓦两个混贼,把意大利le ...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3 21:42
以前在别的论坛讨论过汉斯.霍特,
是别人“害了”我。



作者: alma    时间: 2011-9-23 21:57
霍特乃是低男中(ms他自己创举的称谓?),还没到男低音的程度
迪斯考和施瓦两个混贼,把意大利le ...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3 21:42


请教下拜大师,哈弗里格有没有兄所说的这个问题?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3 22:22
回复 alma 的帖子


我不过一山寨大师。。。

haefliger完全没有痞子问题,相反,他是我最赞赏的男高音之一(比所谓德奥艺术歌曲第一男高音大冯要好),没记错haefliger到60多岁声音维持得依旧很好,后来同一类型的schreier等人都无法做到,大冯就是取经赶了个早集,不然晚节也很难说(后期唱的有点雄狮搏兔)。   
作者: alma    时间: 2011-9-23 22:29
回复


我不过一山寨大师。。。

haefliger完全没有痞子问题,相反,他是我最赞赏的男高音之一(比所 ...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3 22:22


谢谢拜大。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3 22:32
回复 DelMonaco 的帖子

我怎么觉得正相反,迪斯考和黑头咬字讲究得过分了。可能他们俩声音运用上有点“意大利”,可是吐字相当正宗啊。

另外可别提那个考夫曼。他那才是艺术歌曲瓦格纳意大利全都杂到一块儿了。技术就更别提了。等哪天他嗓子坏了,看“专家”们如何评价他吧。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3 22:36
汉斯.霍特与费舍尔.迪斯考不同,
汉斯.霍特是男低音。
迪斯考是男中音。
是否喜欢看个人了。
shinelb 发表于 2011-9-23 16:34


霍特共鸣腔太大了,给人“男低音”的假象,其实他音域上面能去到很高。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3 23:03
回复

我怎么觉得正相反,迪斯考和黑头咬字讲究得过分了。可能他们俩声音运用上有点“意大利”,可是吐字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9-23 22:32



大家可以保留各自意见嘛,反正都是作古的家伙,骂翻了也没人索要精神损失费

kaufmann领域跨得比较宽(或者R兄眼中比较对头的说法是,比较杂),的确,他早期到现在曲目有了很大变化,音色也变了不少,但是个人从技术上感觉,他能够应付,也有尺度,应该说目前录制的曲目,都在承载范围内,而实际能够被邀去拜罗慕尼黑连续演出,也说明演唱是得法的,这与那个自取灭亡的Villazon有本质上的不同。

kaufmann只是曲目流派上尝试着综合混搭(可能交融得不太好),但是吐字来说,还是很传统的,双辅音都有注意,也就是英文中的"失爆"用得不多,需要强调的时候t,d,z,s都不会敷衍连读,保持着德式唱法的一些棱角(这个可以参考ludwig的艺术歌曲,和schwar一比,棱角感妙不可言)。

迪斯考和施瓦则是真的美式英语般的发音,当然可以理解,施瓦轻歌剧唱得多,某些方言痕迹可以体现,例如wiener blut(维也纳气质)那两句,就听见wier-u,wier-u,实际上稍晚点的,同样涉足轻歌剧的streich,moser乃至koth(可能吐字注意得过头了)都不会这样弄。迪斯考则开创了一种风格,就是更多把诗意融合到曲中,一些略读(或者故意的弱化,弱音演唱)注重让人感觉曲调的流畅,而不是这些曲调的实体,即诗意的顿挫练达,老实说这真的是一种(只不过我个人不太倾向)伟大的风格,足以传承为一脉。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9-23 23:30
据说目前有七种霍特的《冬》。
作者: Jwang    时间: 2011-9-23 23:31
Kaufmann是不是Jonas Kaufmann?

施瓦?能不能打出外文。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3 23:42
Kaufmann是不是Jonas Kaufmann?

施瓦?能不能打出外文。
Jwang 发表于 2011-9-23 23:31


就是这个Jonas。施瓦茨科普夫,Schwarzkopf,就是“黑头”的意思。
作者: Jwang    时间: 2011-9-23 23:53
就是这个Jonas。施瓦茨科普夫,Schwarzkopf,就是“黑头”的意思。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9-23 23:42


Thank you!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3 23:58
回复 DelMonaco 的帖子

没关系,可以继续讨论,不会打起来的。

他们俩确实会吃掉一些辅音,但也不是始作俑者吧?比如Gerhard Hüsch也会吃辅音。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吐字有什么不好。德语辅音实在太多了。(但我对这两个人的音乐品味还是有些意见的。)

Kaufmann的风格且不论,我因为讨厌他,对他的“风格”可能理解得不够准确;就唱法而言,难道莫纳柯兄不觉得他缩舌头的问题太恐怖了么?别的问题也有不少。我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他很年轻的时候唱的《女人心》,那还差不多,跟现在唱法完全不同。

他的声音好像很有魅力,其实只能糊弄麦克风。卢塞恩的《费得里奥》我是在现场听的,重唱的时候,他的声音完全被别人盖掉。

有时候歌唱演员体格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缺陷,Kaufmann一看就是体格巨好的那种,所以挺过了Villazon。但是技术问题也忒大了,所以我仍然看好他很快走下坡路。近两年他已经临时取消过不少演出了。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4 09:19
就是这个Jonas。施瓦茨科普夫,Schwarzkopf,就是“黑头”的意思。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9-23 23:42



补充一下,R兄说的黑头,我倾向用“黑脑袋”,虽然累赘了些,因为R兄所指黑头本意是其最原始的意思,但难免被别人误解为该词在养颜或者京剧领域的含义。

Kaufmann我老实说没有现场听过,主要根据年轻时留学那几年慕尼黑朋友的资料所言,villazon说的客观些就是身体素质原因,主观些就是脱离实际盲目生产。huesch当然也有连音,schlusnus吐字算比较正常,koth乃至hallstein吐字就有些过于求全责备(后者是我最喜的花高,吐字板眼得吓人,可以参照youtube的视频,这样做我相信可能会缩短艺术生命)。

就R兄出没时间来观测现在可能仍在海外,自然信息直接性和便利客观性要胜出我等一筹,有些难免带上个人主观色彩的看法,R兄多多点拨指正,大家相互抬,才能越来越高
作者: 蜀府幽燕客    时间: 2011-9-24 10:31
两位专业老师的谈论,令某受益非浅
虽不懂德语,我也同样认为,把连音方式带入德语发音,给予优雅与诗意,也没什么不好。意大利声乐数百年来在世界上长盛不衰,可从中究其原因,纯粹是个人品味问题,休怪!

俄语也属于发音重的一种,但夏里亚宾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唱段就连贯通畅、音色多变,低声区的音符区分清晰,情感深沉苍茫,令人绕梁三日,也没有失掉其民族特性,远超后来的赫里斯托夫、吉奥诺夫。
是否他也借鉴了意大利的唱法?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4 15:14
两位专业老师的谈论,令某受益非浅
虽不懂德语,我也同样认为,把连音方式带入德语发音,给予优雅与诗意, ...
蜀府幽燕客 发表于 2011-9-24 10:31


严重语病,没有“令人绕梁三日”这种说法,绕梁是指吸引人的事物本身,而不是指人被吸引住后的状态,这句话正确表述应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咱学过外语的人大家相互提高中文水平共同进步

你说得对,德语本身铿锵干脆的特性,按照时间趋势,定然会逐渐弱化乃至消失,随着世界一体化,各类文字语言都会融合并是趋近一种简易,省力并且灵活丰富的表达方式,以求信息吞吐最高效率。就要比“表酱紫好不好”这种表述方式,可能在十年前就是nc语,而如今随着播音员都开口就“我m,他m”时,十年前那套一板一眼的“我men,他men”这种吐字方式就将成为火星文。


作者: 蜀府幽燕客    时间: 2011-9-24 18:30
呵呵,多谢指正,打字匆忙难免留下语病

莫纳科老师,您真会反话正说,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24 18:53
要聘请拜大和瘦马兄为论坛歌剧顾问。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4 19:15
补充一下,R兄说的黑头,我倾向用“黑脑袋”,虽然累赘了些,因为R兄所指黑头本意是其最原始的意思, ...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4 09:19


就是成心要引起误解,嘿嘿

莫纳柯兄可别抬举我。本人有时候认死理,实在犟不过了就搬出“我听过现场”来吓唬人。莫纳柯兄不同意的话请还是继续不同意。我的“主观色彩”肯定不比老兄少。

我是在墙外,不过最近刚迁徙了一回,现在这鬼地方只有一家不演歌剧的“歌剧院”……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4 19:17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1-9-24 19:19 编辑
两位专业老师的谈论,令某受益非浅
虽不懂德语,我也同样认为,把连音方式带入德语发音,给予优雅与诗意, ...
蜀府幽燕客 发表于 2011-9-24 10:31

不知莫纳柯兄(论坛上这个,不是那个唱奥塞罗的)是不是专业老师,我可是纯业余。给楼主扯跑题了,勿怪!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9-24 19:28
回复


大冯就是取经赶了个早集,不然晚节也很难说(后期唱的有点雄狮搏兔)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3 22:22


对冯德里希这个评价我赞同。他用气太猛,一句的开头和结尾、高音和低音气息都不一样多。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男高音之一他还是当之无愧的(即使不谈乐感,纯就技术能力而言),但有些人好像把他抬得太高了,说什么“冯德里希之后就没有完美的男高音了”。
作者: DelMonaco    时间: 2011-9-24 20:27
本帖最后由 DelMonaco 于 2011-9-24 20:32 编辑
对冯德里希这个评价我赞同。他用气太猛,一句的开头和结尾、高音和低音气息都不一样多。二十世纪最优秀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9-24 19:28



我当然不是专业,如果真是专业,未必会这样兴冲冲地来讨论了,很可能皱眉摆手,避之不及。在置顶区106页的歌剧贴中,狗胆包天地把一些作曲家骂了一通,有兴趣的朋友还请多去捧场。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www.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