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古典入门从这些音乐开始 [打印本页]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4-8-9 14:16
标题: 古典入门从这些音乐开始
Hi, guys. 最近整理了一些古典入门的推荐音乐,希望对和我一样刚入门古典不久的烧友具有参考价值。


Baroque Era 巴洛克时期 (1600-1750)
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s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超级巨星,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最有名,也是最受推崇的作品。虽然乐曲相对较短(相比于在以后的时代的更详细和冗长的协奏曲),但却是五脏俱全的音乐。他们表现出精确的技术和聪明典型的巴赫,对巴洛克音乐有广泛的代表性。

Classical Era 古典时期 (1730-1820)
Mozart – Symphonies No. 40 and 41
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两首交响曲,并炫耀他总是活泼,漂亮,优雅的旋律。它们实在是太上脑了,在你听完最后几个音符后的很长时间,都在脑海里不断回响。

Early Romantic 早期浪漫主义 (1800-1850)
Beethoven – Symphony Nos. 5 and 7
选择第5是因为更强烈,扑面而来的体验。你肯定听到了前面几小节数千次了,但它的其余部分(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乐章)更是黄金。这是贝多芬如网格般细腻,内涵,光荣,胜利等能力的典型例子。在另一方面,如果你喜欢听一些完全陌生的,第7更轻,更有趣,更加有节奏,全新的体验。

Middle Romantic 中时期浪漫主义 (1830-1870)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talian”
Liszt – Hungarian Rhapsodies (especially No. 2)
门德尔松的作品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但梦幻般的作品。它有边界,驾驭节奏,优美的编排和旋律,以及循环的结尾,以一个与整个篇章开始时完全不同形态来结束。后者李斯特则是狂野的,疯狂的,最好的夸张的浪漫主义钢琴。你大概知道,Tom and Jerry动画片的“猫协奏曲”就是他的的第2狂想曲。

Late Romantic 晚期浪漫主义 (1850-1910)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6 “Pathetique”
Brahms – Symphony No. 4
Dvorak –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柴可夫斯基是极其狂风扫落叶和扣动心弦的。勃拉姆斯则多了几分严肃,培养,恢弘气势,尤其是乐章的最后。德沃夏克是更加有节奏,更加绚丽,更加现代化的冠冕堂皇。他们都是“大浪漫”的代表,情绪爆棚。

Atonal 无调性音乐 (1910-至今)
Berg – Violin Concerto
无调性音乐家,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都不相信大规模和大调(比如A小调,降B等),他们给了每一个音符同等的重要。不出所料这使得很多作品很难享受起来,除非你变得很学术。虽然这听起来也很有趣。但考虑到他们当时的作曲的环境背景,是一种综合了“平均”音符和痛苦情绪的作品。

Modern 近代 (1900-1975)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10
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 2
Stravinsky – The Rite of Spring
这些都是多少近代作曲家从无调性时期被拉了回来的很好的例子。他们保持调性,并推向极致。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病态地纠缠,普罗科菲耶夫听起来更像是有人在随便敲音符,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先是宏大,动人;再来就是更多的冲击,最后是狂野和切分。

Contemporary 当代 (1975-至今)
Adams – Chamber Symphony
Schnittke – Viola Concerto
终于到了我们的当代。这些音乐都是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写得,它和是之前久远的古典音乐相差很大。前者完全不像一个传统的室内交响乐,后者施尼特凯则不断尝试把“低”和“高”的音乐纳入其中。他会从非常经典的旋律,切换到奇怪的音乐,中间只有少数的几个音符。


作者: 爱生活爱音响    时间: 2014-8-9 16:22
好资料,楼主辛苦
作者: 王珏    时间: 2014-8-9 18:44
好帖子。谢谢楼主!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8-9 18:59
翻译过来的吧!不过,很高兴:贝多芬被一反传统地被分界为早期浪漫主义,是的,贝多芬实质是浪漫主义的,甚至是刻入骨髓的风起云涌的浪漫主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10 09:41
介绍得很好的,言简意赅。
作者: mm33    时间: 2014-8-10 19:51
很担心这种以交响乐为主的入门曲目能否被初入门的古典爱好者所接受。

窃以为以一些古典作品改编曲入门是否更容易些,特别是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但要把些许耳熟能详的改编曲清理出来,可能还真得费些功夫。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4-8-10 21:31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4-8-10 21:32 编辑
很担心这种以交响乐为主的入门曲目能否被初入门的古典爱好者所接受。

窃以为以一些古典作品改编曲入门是 ...
mm33 发表于 2014-8-10 19:51

同意,我原来就是听广播里放的“根据世界名曲改编的轻音乐”和“古典音乐联奏”一类入门的。
刚买了一张Hooked on Classics,感觉时光倒流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11 15:06
同意,我原来就是听广播里放的“根据世界名曲改编的轻音乐”和“古典音乐联奏”一类入门的。
刚买了一张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4-8-10 21:31

最早听的是流行音乐,象哥哥。大学听欧美流行,轻音乐,世界名曲改编的轻音乐,保罗莫里哀,然后开始听古典,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和小提琴协奏曲。

《悲怆》是布伦德尔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克里伯斯的。接着听皇帝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交响曲。。。。。。

我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但有听流行音乐的基础,会看简谱的古典音乐曲式分析。。。。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8-11 22:13
我们那个时代入门古典音乐最先从改编曲开始,那时这种唱片很多,广播里面也多是介绍这些小曲的节目。[attach]93875[/attach][attach]93876[/attach][attach]93877[/attach][attach]93884[/attach][attach]93885[/attach][attach]93886[/attach][attach]93887[/attach][attach]9388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12 07:47
大家在入门听古典音乐之前,是否有很好的流行音乐基础呢?
我在听古典音乐之前听过很多年流行音乐,今天仍然听流行音乐。
我觉得自己能够喜欢古典音乐,和早期听流行音乐有很大关系。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4-8-12 08:22
大家在入门听古典音乐之前,是否有很好的流行音乐基础呢?
我在听古典音乐之前听过很多年流行音乐,今天仍 ...
shinelb 发表于 2014-8-12 07:47


呵呵我从小对流行音乐极其反感,听了古典音乐之后才稍微好转。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4-8-12 09:25
大家在入门听古典音乐之前,是否有很好的流行音乐基础呢?
我在听古典音乐之前听过很多年流行音乐,今天仍 ...
同意这个观点.古典音乐绝不是完全没有基础就能喜欢和欣赏的.用比较贴近生活和时代的流行音乐先建立起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氛围,任何再逐步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是本人30年前的入门方式,如今已经不再听什么流行音乐了,进入了音乐的象牙塔--室内乐,每天游离其中,不亦乐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12 10:18
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流行音乐确实是我听古典音乐的基础。

小时候听流行音乐,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培养了良好的音乐感觉能力,二是学会简谱。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元素是旋律,经常听和经常唱,可以提高一个人对音乐的敏感性。流行音乐,我喜欢美国福斯特的美国民歌。福斯特的民歌大部分我都会唱,因为旋律非常优美动听,结构也非常简单,一听就会。后来听古典音乐,象德伏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里面那个著名的主题《不要打扰我》的旋律,就非常类似民歌,一听就有感觉。很多古典音乐的主题,旋律往往都非常优美。象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里的主题,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葬礼进行曲》里的第二主题,这些音乐主题都非常优美动听。你如果有流行音乐的基础,要接受古典音乐会相对容易一些。有很多流行音乐在结构上类似简化的古典音乐。从流行音乐走向古典音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有易到难的过程。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么多人喜欢流行音乐,为什么后来听古典音乐的人那么少呢?这和每个人的天赋以及后天环境都有关的。人天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人小时候就对音乐,美术这些艺术感兴趣,这些人对古典音乐会更敏感。后天环境也非常重要,就是你要学会古典音乐,需要一个契机,你要有机会遇上古典音乐,或者受到感触和别人的指引和帮助。

古典音乐是很神奇的,每个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都会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对我来说,古典音乐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对音乐的爱好和对艺术的喜爱最终化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肯定。能够在论坛和大家交流古典音乐,对我来说,也是利己利人的好事 .......
作者: kuti521    时间: 2014-8-12 12:20
实际古典入门曲目这个话题 几位老前辈的古典音乐书里都写过文章 都不错 比较朴实中肯~~但 我认为最头疼的是 曲目的版本和演绎者 从谁下手来听  这是个大课题~~特别是 玩实体软件的乐友~~路很长 弯路也多~ 听下载音乐的就方便了 不过我本人内心排斥这种玩软件方式 这就不表~
作者: kuti521    时间: 2014-8-12 12:32
最有意思的是 一个曲目听到最后 顶尖的  都是一些曝光率和大众率不高的演绎 什么评为几星一类的更是 呵呵了之 有些半瓶醋或者商业行为更是胡乱推广一些东西~~迷茫很多人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4-8-12 12:40
如果要从听一些世界名曲,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典选段开始的。这些音乐每首2-5分钟,就好像是古典里面的流行曲。有一套碟,叫潜脑音乐,100首优美经典音乐,是我听得最多的,有点像莫扎特效应那种碟,很轻松,很熟悉,很有趣。下面是它的目录,供参考:

舒伯特 圣母颂   
英格兰民歌 你的秋波使我陶醉   
德沃夏克 幽默曲   
舒伯特 小夜曲   
巴赫 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 第三号奏鸣曲   
亨德尔 抒情调   
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罗西尼 中板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莫扎特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 寂静的森林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提琴)   
布拉姆斯 摇篮曲   
舒曼 梦幻曲(钢琴)  
贝多芬 给爱丽丝   
维瓦尔迪 如歌的广板   
萧邦 雨滴前奏曲   
格里格 春天的颂歌  
巴特洛夫斯基 少女的祈祷  
罗依德威伯 夜晚之音乐   
贝多芬 稍活泼的柔板   
维瓦尔迪 大提琴协奏曲   
韩德尔 最缓板   

浦浪克 永恒的乐章  
帕赫贝尔 卡农   
巴赫 第三号奏鸣曲   
宾治 伊莉莎白时代小夜曲   
格里格 晨曲  
萧邦 小夜曲   
巴赫 G弦上的詠叹调   
泰勒曼 E小调奏鸣曲   
海顿 C大调弦乐四重奏   
巴赫 创意曲   
穆尔 那会响遍他拉大堂的竖琴  
古诺 圣母颂   
伦敦德里歌调 秋夜呤  

圣桑 天鹅   
海顿 小夜曲   
德彪西 月光   
托塞里 小夜曲   
莫扎特 魔笛   
巴赫 法国组曲第五号  
莫扎特 小星星变奏曲  
柴可夫斯基 伤感圆舞曲
萨拉萨蒂 浪漫曲   

布拉姆斯 帕噶尼尼主题变奏曲  
莫扎特 圣母颂   
鲍罗定 伊戈王子-阿拉伯舞曲   
比才 卡门间奏曲   
舒曼 呈献   
柴可夫斯基 小夜曲
柴科夫斯基 船歌   
贝多芬 G大调小步舞曲  
巴赫 第六号奏鸣曲   
贝多芬 钢琴协奏曲   
萧邦 夜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王子与公主  
德彪西 梦幻曲   
亨德尔 水上音乐
舒曼 梦幻曲   

巴赫 小号和大键琴奏鸣曲   
比才 小步舞曲  
巴赫 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钢琴)
贝多芬 第二号小提琴浪漫曲   
门德尔松 春之歌(钢琴)
格里格 索尔维格之歌  
箫邦 降E大调夜曲   
莫扎特 第20号钢琴协奏曲   
泰勒曼 降F调三重奏
英国民歌 绿袖子   
布拉姆斯 第十一号匈牙利舞曲  

柴科夫斯基 十月秋之歌   
德彪西 竖琴管弦乐队的舞曲
巴赫 西西里岛舞曲   
萧斯塔可维奇 《莱利王牌间谍》主题曲   
德彪西 棕发女郎   
萧邦 夜曲   
维瓦尔迪 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 B小调第二首   
莫扎特 嬉游曲   
李斯特 森林的细语   
亨德尔 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   
马斯涅 沉思曲   

泰勒曼 D大调小号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 D调小提琴协奏曲
阿尔比诺尼 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 柔板
莫扎特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行板
莫扎特 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 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柔板   
亨德尔 水上音乐组曲第一号F大调
箫邦 G小调第1号叙事曲(作品23)
史提芬 佛斯特 美丽的梦仙   

作者: mm33    时间: 2014-8-12 14:34
最有意思的是 一个曲目听到最后 顶尖的  都是一些曝光率和大众率不高的演绎 什么评为几星一类的更是 呵呵了 ...
kuti521 发表于 2014-8-12 12:32



其实,无论是入门者还是资深者,可能都面临这样的困惑,贝小协听谁的呢?谁的老柴钢一更出色?那一年的拜鲁伊特的唐豪瑟更深刻?…

曾有一亦师亦友的爱乐者曾言要遍览音乐长河,惊得我一愣愣;前不久一多年未见面的好友坦言,曲目越听越窄了,但唱片确越买越多。

窃以为二者都给了我启迪,也能回到先前的困惑。演绎从未有完美无瑕的,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荒岛唱片,只要是喜欢,总能找到下一张。

浅见。


作者: nomos    时间: 2014-8-12 21:15
本帖最后由 nomos 于 2014-8-13 22:34 编辑

发表点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请拍砖。
古典音乐对于大部分初学者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东西,主要原因还是缘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自古以来,形象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很大比重,比如我们的象形文字、我们的四声发音、我们的五声音阶、我们的写意国画。。。。。。甚至一首民乐,我们都要给它起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字,什么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等等,哪怕只见其名,不闻其声,我们眼前也会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不管是抑扬顿挫的发音还是以形写神的绘画,都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旋律的敏感。西方文化大不相同,逻辑思维作为他们的主导方式,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他的语言完全由分离的字母组成,这些字母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有着本质不同,我们也无法从这些字母组合的单词上找到任何象形的痕迹。他们习惯的是7声音阶,而且更注重于和声,他们的音乐名称也毫无诗意,什么《英雄》、《巨人》也都仅是个副标题。

因此我们刚接触西洋音乐,特别对于初学者,可能自觉不自觉都会关注曲目的旋律线,虽然只见树木,但这毕竟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也不需要求全责备,我们倒不如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事。起初可以是一些旋律优美的独奏小品,听起来不会晦涩难咽,可能还更能产生共鸣。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不妨可以找一些以单旋律创作为主的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就会慢慢接受下来。这个时候如果还能够对古典音乐保持很浓厚的兴趣,不妨学学乐理,如果能学一门和声乐器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可以加深对和声与对位知识的了解与感触,为以后欣赏更多的作品打下基础。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4-8-13 00:56
又看了一些资料,有一个国外写的:古典入门7件事,我觉得说的很具体。稍微翻译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1.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这将需要反复反复地听,你才能像听懂流行曲那样听懂古典作品。当你刚刚起步,你必须一路过关斩将地听同一首古典作品六到七次,然后才发现他的意义何在。这完全是正常的。很可能是当你刚要放弃的时候,某一点上的弦声才会跳出来,或者某个鼓声才会变得动听,实际上这种清楚的旋律一直都在,只是听多了才会体会到。所以,不要放弃!

2. 选择一些音乐。很明显,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要听什么。有几种方法。有些人会选择已经熟悉的音乐,如贝多芬第5(哒,哒,哒,当!)或第9(欢乐颂)。有些人则会选择某些时期或有特点的作曲家的推荐作品。一般来说这都是好主意,只要不要先去尝试一些太困难的(如无调性音乐);因为太困难恐怕又得让你推迟听古典五、六年。像贝多芬第7或门德尔松第4,柴可夫斯基6都是稳妥的选择。

3. 选择你的唱片。一旦你决定要听什么,你需要真正获得一张唱片。录音制作糟糕的唱片,大致相当于听一段接收不好的无线电,或者没有调试好的音响。最大的问题是,当你第一次开始听,因为你还不知道这部古典作品“应该”听起来是怎么样的,你不会察觉唱片是不是糟糕的。当然也不用太担心,有很多优秀的录音,并且价格也不贵。例如,经济实惠的选择,NAXOS,一贯的优良品质。

4. 听多一些,而不是学多一些。 现在,你有你的唱片,你就可以无休止地开始听了。在工作中,你的iPod上,行走时,在洗澡的时候,无处不在。在考虑是不是要放弃之前,先听它个六七次。完整地听,不要骗人哦。这是一个旅程,曲目是作曲者故意安排的顺序,你不要随意跳过。你也可以上网搜索或者查看那首曲目的小册子。了解作者在什么情绪下,什么背景中写的,大概表达一个什么故事,但千万不要过多的重视这部分。

5. 收集您的想法。现在,你已经听过六七次完整的音乐了,你应该已经开始认识到明显的旋律。你会注意到即使曲目蜿蜒盘旋,时而优美,时而跌宕,但总倾向于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你应该也注意到,这些冗长的,结构复杂的乐章其实基本上是由两个主要的,重要的旋律构成的。

6. 多听,多选择。希望终于乐曲在你脑海里出现,回响,就像听流行音乐那样。或者部分段落已经变得很好听,虽然其余部分还是个谜。但这已经非常好了!然后,你就可以试试其他的曲目。或者重听你之前觉得不好听得曲目。不用担心,即使你不喜欢整个乐章,但至少部分地方会好听起来的。

7. 如果进展不是很顺利(应该不会发生),就再试一次吧。如果你真的受不了了,试试换一个时期的作品。例如浪漫主义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如果你怎么也接受不了,就试试巴赫吧,或者其他时期的古典音乐。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4-8-13 07:51
都是好文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14 12:42
简谈怎样学习一部古典音乐作品?

昨天一时头脑发热写了一段,发上来,哈哈)

昨晚在听里赫特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很有感觉。对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我很有感情。与这部作品的邂逅,痴迷这部作品到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有一个过程,我和大家谈谈这个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我简单谈谈这个过程。

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首先是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和理解。从音乐学和音乐美学这个角度来看,对音乐的学习,首先是对音乐本体,也就是从音乐自身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学习。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具有恢宏壮阔的作品结构,一泻千里奔腾的气势,俄罗斯冰川一样宽广的内在气息,无比坚韧的内在紧张度以及如诗如画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质,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作品本身的内容。

其次是音乐本体之外的内容。每当聆听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勾起我无边的思忆。当年和友人一起去深圳大剧院音乐厅听孔祥东弹这部作品,是我最美好的爱乐往事之一。先不说孔祥东后来怎样,在当时,他确实是风华正茂,风流倜傥,有大师之气。听这个现场,对我震动很大,也加深了我对拉赫曼尼诺夫这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理解和热爱。后来又读到一本书,上海文汇报记者周玉明女士(她被余秋雨先生称为都市的良知)的《最耐读的是人》,里面谈到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范大雷的故事,原来范大雷是孔祥东的老师,一生奉献给音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师表,堪称楷模。而范大雷老师一生的最爱,就是这部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些就属于音乐之外的内容了,而这些生活经历对我真正认识和理解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都是很有帮助的。

简单谈了一下,抛砖引玉。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4-8-14 17:17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说得太好了!学习了!
作者: hothothot    时间: 2014-8-15 17:18
从楼上各位澎湃的行文中,能深深地体验到“爱之切”这三个字,有“爱”就是幸福的,分享更高一层!赞!
都是好文章,拜读了,谢谢了!
作者: 大城市小市民    时间: 2014-8-19 11:34
好帖子,收藏
作者: nomos    时间: 2015-3-5 10:33
回复 nomos 的帖子

果园老兄过奖!一点粗浅感受.
   
作者: shower_king    时间: 2015-3-10 14:23
第一个是听得瓦尔特的贝六
作者: 1647650152    时间: 2015-3-10 19:31
门德尔松到现在都接受不了,太娘炮。。。。。
作者: HD800    时间: 2015-10-24 14:49
从贝多芬3.5.6.小协.2首浪漫曲入门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10-25 08:31
楼主好贴,学习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25 13:39
1647650152 发表于 2015-3-10 19:31
门德尔松到现在都接受不了,太娘炮。。。。。

其他人拉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我有可能会觉得油滑,但海菲兹的就不会。
作者: SPETR    时间: 2015-10-25 15:34
艺术的魅力也在于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门德尔松生活优越,作品往往带着所处阶层的气质,极度地优雅、精致。《仲夏夜之梦》的配乐还是很大气的。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10-25 16:13
门德尔松是一位被深度误解的艺术家,生活的养尊处优不代表音乐的孱弱,英国人遵从他不代表他的音乐也矜持保守,相反,门德尔松的许多音乐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感召力。真值得对门德尔松认真地听一下。
作者: 富裕月光族    时间: 2015-10-25 19:45
门德尔松的小协,《仲夏夜之梦》秒了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26 07:30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5-10-25 16:13
门德尔松是一位被深度误解的艺术家,生活的养尊处优不代表音乐的孱弱,英国人遵从他不代表他的音乐也矜持保 ...

就我的理解,很多伟大的艺术还是产生于苦难之中。贝多芬,莫扎特都是典型的逆境激发潜能的例子。更不用说梵高,荷尔德林这些人了。其实门德尔松很年轻就去世了,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最近读到泰戈尔,他的诗歌写得非常美,尤其是写给儿童和孩子的诗歌。我原来以为他的生平非常顺利,但看了他的传记大吃一惊,他的家庭以及人生其实非常不幸的,我很感概他在如此不幸的人生中仍然创造出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10-26 08:52
门德尔松的小协,在思想深度上不及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协,在旋律上有过之无不及。
作者: 与风同行    时间: 2015-10-28 11:01
曲目越听越窄了,但唱片确越买越多,演绎从未有完美无瑕的,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荒岛唱片,只要是喜欢,总能找到下一张。

说的太好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28 11:29
metamophore 信奉苦难哲学的,一定是给自己下了苦修的紧箍,美学并非与苦难是同卵双生。
-----------------------------------------------------------------------------------------------------------------
我觉得有不同看法也很正常的。这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跟他读的书有关。我觉得,相对来说,读书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形成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 F18    时间: 2015-10-28 12:10
跟基因有关,你信吗。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www.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