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0667

查看

10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925#
发表于 2018-12-27 14:3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8-12-27 14:42 编辑

谢谢joy兄指点,这套臂和头搭配应该是最正统不过的啦,兄是用301或者124唱盘吗?
spu mono 有三种唱头25.62.GM,搞不清楚有什么区别,望ioy兄指点一二。
有个朋友多年前涉黑就从301开始,结果搞不定,一直发出嗡嗡声,最后便宜出手草草收场。
下手老堕轮还是要找身边的黑胶高手指点指点才行啊!

使用道具 TOP

926#
发表于 2018-12-27 17:21:24 | 只看该作者
清兵兄:
我现在MONO臂头装在多能仕古董盘上,这个盘近年炒得很贵了不推荐。有能力的话可以考虑它的老二型号(二手约14W),老盘老臂老头播MONO绝对是最佳模拟声。

高度风在产MONO头确实是三个型号,我购买时据北京资深黑胶烧友推荐直接买了CG 25 Di MKll,内阻6欧、输出1.5mv、针压3.0~4.0克。另外两种没有比较过。
据说65型号更适合于78转碟,内阻&输出与25相同,针压4.0~5.0克更大,估计是怕78转碟飞起来容易把唱头甩出去吧……反正我买了两套78转试了一下,看着工作状态觉得太粗暴了些哈哈。
另外一个GM MKll 内阻100欧、输出3mv、针压3.0~5.0克,应该是Ml头,不需要升压牛了,声音特性不明。以我经验,不使用升压牛声音细节、活生感较好,驱动力、扎实度会差一些。
综上如果买高度风SPU组合的话,MONO建议25型号。
该组合还有一个特别赠送项目:更换同系列SPU立体声头非常方便仅需三分钟,并且我认为高度风经典立体声头如85周年、GM等播放早期模拟立体声录音,播古典音乐轻松胜过大部分两三万元级别的现代唱头。

在石兄音乐贴谈器材抱歉了!

使用道具 TOP

927#
发表于 2018-12-27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joy兄谦虚了。joy兄家藏神器,可喜可贺。但即便是多能士家老二,也非小弟所能负担。关于唱头和唱臂的建议,小弟就笑纳了,能少走不少弯路。石兄前面帖子里有说到,他初涉单声道是从lenco78开始,这让小弟不免有勤俭发烧的幻想啦。哈哈。相比起唱片来,音响系统确实比较花钱,摆弄不好的话,大师神韵走形得太厉害。

使用道具 TOP

928#
发表于 2018-12-27 20:06:25 | 只看该作者
小弟家养有小动物,音响器材稍有不慎便遭破坏,之前有不少教训。前两部唱机均因此惨招毒手。所以唱机有盖子乃上升为基本选择要件。

使用道具 TOP

929#
发表于 2018-12-27 20:37: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两位如此认真地讨论。器材很重要,欢迎多指导。

我的单声道系统不太讲究,GARRARD 301+SME 3012+DENON 102

我只是觉得用单声道唱头听1960年代末以前专门为单声道压制的唱片(包括同时出立体声版本的单声道唱片)效果比较好。MM33兄以前告诉我,最好找一套当时的器材回放,味道特别足,但我一直也没能搞定。

其实一套系统有很多环节需要调试,上次珠海老郁和香港庄先生帮我调整了一下单声道唱臂,效果提高很多。所以目前我认为只要用单声道唱头去听单声道唱片,就能取得不错的进步,其他慢慢调整即可。前辈们不大瞧得上新出产的单声道唱头,不过老唱头内部悬挂部件很容易老化,如果不是手巧一族,或者不认识修老唱头的高手,私以为还是用新的比较保险。



使用道具 TOP

930#
发表于 2018-12-27 20:40:51 | 只看该作者
78转唱头不同于33转单声道唱头,针尖不一样粗,得专门买。播好了,78转同样迷人。我用了个入门级78转唱头,都还不错呢。

使用道具 TOP

931#
发表于 2018-12-27 22:05:19 | 只看该作者
78转广州这边也有,但不多见,因为唱机不支持,一直没望这个方向动脑筋。石兄套装可谓一时之选,不需要再动了吧,除非上joy兄的神器,嘻嘻。貌似十二寸唱臂是mono唱片必备?大家都在用哦。

使用道具 TOP

932#
发表于 2018-12-27 22:13:42 | 只看该作者
石兄十五寸GRF老天朗配胆机,这跟六十年代器材也庶几近之了吧?说起单声道用六十年代器材,我目前恰好配齐一组七十年代器材,倒是可以考虑向那个年代风格上努力去。

使用道具 TOP

933#
发表于 2018-12-28 09:49:04 | 只看该作者
我上面提到的三种高度风唱头不是古董二手,应该都是在生产供应的,算是老头新出吧。价格也公道,大厂维修应该也不是问题。
之前我用过另两个MONO头,都是MONO界翘楚,价格是25的三倍多。频宽、解析力上有优势,但整体听感上确实不如高度风。
我隐隐觉得高度风MONO大针压、大输出、针尖形状等老派设计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我也不知道它针尖什么形状),声音扎实厚重,中频密度高细节多,耐听不冲耳朵。要说缺点,两端延伸略逊,细腻柔美度不够些。
不过MONO录音频宽、解析力、空间感等指标不是那个年代优势,先捡西瓜,优先保证中频的密度细节更明智。

说到78转碟试用体会,有三点让我暂时止步:
1.碟子虽厚重,但因历史悠久,盘面总有些不平整,转速飞快造成碟面起伏时臂头上下波动较大,尤其在外圈,音箱里甚至出现呼呼的震动声。
此问题也许最好使用能把碟面吸平整的气浮盘(如日本空军),但又觉得现代盘会对冲掉很多老碟的味道。
2.单面放音时长仅约四分多钟,一泡尿工夫。感觉仅适用于听小品。
3.感觉上大部分78转碟已经被转制成33转碟或CD了(当然音质上不如原版),再考虑到家里数千张33转LP尚还有至少一半没有仔细聆听过…
所以暂时放一下了。

使用道具 TOP

934#
发表于 2018-12-28 11:4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8-12-28 13:43 编辑

joy兄好
正在售卖的as309唱臂您用过么?陈年老臂价钱不便宜,三四十年下来,怕是性能也不见得都稳定,没有可靠的师傅检修维护,还是比较担心的。

古典重奏目前只能接受单声道黑胶。其他载体都很难听得下去。修养不够。
老肖以后那些现代四重奏现代音乐,我觉得用cd也没关系。
立体声动态和清晰方面的优点,放在室内乐小作品里面往往不见得锦上添花。
所以我也很赞成m33大师说用当年的器材听当年的录音,不光是味道好,而是这样才能捕捉到那个年代推崇的整体音乐美感。这个跟古典建筑修旧如旧是一样的。混搭建筑满大街都是,住都是一样可以住,但是容易缺少一点长久艺术生命力。
胡言乱语,见笑了。

使用道具 TOP

935#
发表于 2018-12-28 17:49:20 | 只看该作者
高度风as309臂售12K上下,与二手老型号价格差不多,我没用过。相信大厂的产品应该不会退步吧。我的309i购自日本,几乎全新状态。相比于老款较旧品相,全新更可靠些。毕竟臂的结构材料在那儿,对声音更重要的是臂线、唱头与升压牛。

说到新老派别的声音风格,我觉得与很多烧友只听音效好的立体声录音一样,另一个极端只倾向听老的MONO录音也不太合适。

还是要兼顾音效、主要以演绎水平高低(或者感动指数)来选择。

在演绎水平比较接近的情况下,立体声录音(尤其是早期灯胆模拟录音年代)的唱片音效是更全面的。调整立体声器材在保持原有高频宽、解析力、音场还原、通透度状态下,使用一些老派器材如电子管、大磁缸手工单元等增加系统中频的厚度密度细节,让人耳最敏感的大约100hz~5K范围能量优先保证,是先吃西瓜再追芝麻的明智做法。

以清兵兄提到的室内乐版本为例,MONO时代固然有大量顶峰演绎存在,如科尔托的肖邦舒曼、施纳贝尔&肯普夫的贝多芬,西盖蒂、李帕蒂等等…但立体声时代同样也有很多名演不可错过,如韦格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谢霖海布勒的莫小奏、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贝小奏、卡琴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等等……

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学习顺序一般是从小作品走向大作品,如果迷上歌剧、大型交响&声乐作品了,立体声录音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在MONO时代不被重视的马勒、
萨瑟兰&帕瓦罗蒂在威尔金森操刀下的意大利歌剧、
卡尔.李希特在ARCHlV留下的大量巴赫宗教声乐作品录音、
亮点太多太多!

使用道具 TOP

936#
发表于 2018-12-28 19:03:45 | 只看该作者
joy兄说的太好了。涨了很多见识。只可惜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材米油盐小朋友,把时间都贡献没了。哈哈。算起来,大学毕业已经开始听古典,一晃二十年,刚刚开始基本上都是钢琴和协奏曲,后来过渡到交响乐,近两年才开始碰一点歌剧。碟越来越多,不过私人时间越来越少,曲目积累早就停滞咯。一周能有时间折腾一下,也常常静不下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7:53, Processed in 0.032472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