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0671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25#
发表于 2016-5-7 21:12:33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 发表于 2016-5-3 15:29
“听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这是我读过的焦元溥的一篇文章,就发在石兄这里,支持一下石兄的辛勤劳 ...

“读者文摘”式的鸡汤文字透着一股子难以自抑的小确幸炫耀,文末的掩饰根本是欲盖弥彰。你猜那个西班牙富二代会不会多年后也津津乐道于这则故事呢?

实在是瞧不上这帮台湾文人,德性样儿散大了去了。“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打这帮人的那位祖师爷胡适以降就这副身段儿和嘴脸。在台湾传到焦博士这一辈儿,末代皇上恐是巴结不到了,改跑去与洋土豪的继子“扳一下相好了”。私底下跟几个没见过世面的亲朋胡乱吹吹牛逼也就得了,写成文章发表就情何以堪了。

点评

抱有钱人大腿的事也写得这么冠冕堂皇,嘿嘿  发表于 2016-5-8 18:28
我倒没有象你想得这么多,呵呵。  发表于 2016-5-8 16:42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6-5-8 09:04:55 | 只看该作者
麻烦版主帮忙清理一下。后台反应慢,B老师上面发重了。

点评

以前不这样儿啊…… 系统越升级越不济,这找谁说理去啊!?  发表于 2016-5-9 13:14
以前不这样儿啊…… 系统越升级越不济,这找谁说理去啊!?  发表于 2016-5-9 13:13
以前不这样儿啊…… 系统越升级越不济,这找谁说理去啊!?  发表于 2016-5-9 13:12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6-5-8 15:00:37 | 只看该作者







       周日下午,经常是巴赫时间。而且大多是他的单乐器作品,大无,小无和WTC。声乐作品,特别是康塔塔,最好是一早起床时候听。

       版本多,是好事,也不是好事。需要定下神去选择。需要考虑当下的心境,一天里将要发生的事情。

       斯塔克是刚刚到的,此前PHILIPS的再版已是很好,充分反映出他的力度和气势。GOLDEN IMPORT与MERCURY,包括立体声和单声道的,孰优孰劣,网上仙家有不少争论。放下这个不论,因为只有这么两版在手,没有实际经验可资凭证。但听这版斯塔克,却对“小音量美学”有了些新的看法。

       斯塔克运弓有力,声音是很有穿透力的。但他并不卖弄,很少拖腔,在平衡的节奏中表现出歌唱性,这是很高的技巧。沙夫兰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很遗憾有些评论说他相对呆板,殊难苟同。因此,听斯塔克声音不能太小。MERCURY的原始录音属近场型,没有太多的堂音,不像1980年代以后录音时会把麦克风向后挪些距离,使听者有在厅堂内聆听的感觉。加上老天朗单元的音场比较趋前,因此斯氏的琴仿佛就定位在两个音箱之间,稍稍向前一分。所以,音量的调节必须要大到能有现场感的程度,尽量达到“如在面前”的效果。音量小了,会丢不少东西,形象虚化、不实在,听这么精彩的表演,实在可惜。音量过大,会撕裂形象,妨碍情感的表达,亦不足取。

       听米尔斯坦的小无,也得给予足够的音量。能做到“如在面前”的话,那琴声实在是太漂亮了,很少能在现场表演中听到如此精准、稳重的琴声。DG那版是有些堂音的,感受不一样,更加超离凡尘。而CAPITOL这版呈现出惊人的米氏将速度与准确有机结合,同时弦音和琴腔的表现十分清楚、优美、端正。

       很多同好对“小音量美学”时有微辞。支持“小音量美学”者,比如老关,应该从来不反对这种“如在面前”所需要的音量吧。他不赞成的应当是那种夸张、喧嚣的响度。一旦超当,音乐就废了。比如,回放良好的古琴,音量不可能很大,因为现场演奏的最佳聆听环境中不应超过十几、二十人,音乐厅的表演是不得不为之的市场行为,不是以古琴传情达意的艺术行为。古人在天地间抚琴,那是抚给自己、抚给周界诸物诸灵的,不需要旁人听,琴声被松涛、流水、鸟鸣所掩盖、所扰动,都不妨事,反而更尽其事其意。古人在轩堂内抚琴,那是与友人手谈,知音者、和曲者,也不过三五人罢了。对于一套电声回放系统,在这么小的音量下,表现出古琴的种种细微声响,捕捉到琴者当下丝丝心绪动荡,可能会构成噩梦般的挑战。

       对于大型作品,那种在普通家居环境下难以还原的乐队作品,小音量学说恐怕要引发更多争议了。多大音量合适呢?

       下面那套LUCA的小无,演奏时用的是1669年的AMATI,巴洛克时代的装置,低马子,羊肠弦,音高低半度,弓子大约是1650年左右生产的,不能调松紧,弓背略微向上隆起,而不是现代弓子那样向下塌陷。这样的琴,不像现代琴那般有强劲的ATTACK,表现更富张力,更具幅度。LUCA出生于以色列,就学于加拉米安,长期活跃在美国乐坛,却没有沾染上好大喜功、风魔炫技的毛病,这版小无轻巧、恬淡,很适合这把老琴的特点。最有特色的是著名的恰空,同呼天抢地的克雷默相比,LUCA的表现似乎更加符合巴赫当年的境地,心中悲哀凄凉却不容过份显露,还有那么多主子要伺候呢。就这么冷静而平淡地用音符和乐句说出心里话吧,听懂的且有同情心的人不免为之垂泪,麻木不仁者就当听了一首似乎颇有含义的曲子,没听懂,无所谓,管它呢。

点评

“冷静而平淡地用音符和乐句说出心里话吧……” 音乐聆赏成为持久且平常的生活习惯,也正如此了吧!  发表于 2016-9-26 10:54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6-5-8 16:38:12 | 只看该作者
吉列尔斯比柯岗有力,但这版听上去更富诗意。
==============================
石兄可能是写错了,应该是柯曾。

点评

噢,是的,写错了,应该是柯曾  发表于 2016-5-9 22:42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6-5-8 16:53:55 | 只看该作者
石兄很舍得花钱买唱片啊。斯塔克的水星版大无,荷兰版应该是排在水星立体声头版,水星单声道版之后名列第三。其实音质已经非常好了,我自己的也是这套。

对大无,如果是玩黑胶,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斯塔克水星版和富尼埃阿齐夫版。这两套首版都过万,非常贵。其实2、3版已经非常好了。价廉物美,1千多一些吧。

米尔斯坦那套小无也是极品。

点评

我看到国内网站有所谓的电台版标价过万了  发表于 2016-5-9 09:46
我看到国内网站有所谓的电台版标价过万了  发表于 2016-5-9 09:45
没有那么贵啊,施兄,最近确实花了些钱,单套不过100-200美元。勉力为之,以后更贵了。  发表于 2016-5-8 23:33
言过其实,斯塔克哪有过万。  发表于 2016-5-8 20:25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6-5-9 00:0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5-9 09:45 编辑

        太晚了,简单记几句。今天母亲节,郑京和在大剧院演奏全本小无,献给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她五年前去世的母亲。

       从七点半拉到近十点半,包括两次十五分钟休息和一些鼓掌喝彩的时间。对于68岁的郑,体力和记忆力上是个巨大的挑战。除了技术失误外,第一帕提塔出现几次间断,她迅速地找回去了,估计是一时乐谱记不清了。终场前,看她已经精疲力尽了,演出和自己在家练还是不一样,就像长跑,训练时能跑下来,比赛时未必,其他因素太多,有可能导致气力早竭。

       郑说,这是她第一次一晚上演出全本小无,自从55年前开始演奏巴赫,这是她的一个梦想。演出结束时,可以看得出她很兴奋,搞定人生一件大事。

       郑的音量不大,运弓粘性大,因此有些地方听着不够爽利。当然,有几节奏得很精彩,特别是第二帕提塔,相对完整,失误少,恰空的完成度很高、感染力也强。大概因为灌过唱片,平时演出的机会也多些。

       第一组奏鸣曲和帕提塔演奏得有些紧张,不松快,结果失误也最多。越往后越在状态。到第三组帕提塔时开始有些即兴发挥了,只是有些句法不是很常见,拖拍子较多。看起来,小无最难的是各组里的赋格,要掌握住节奏,节拍可以伸缩,但不能中断,同时要保证各类复杂的双音、三音准确无误,再加上要清楚地交代赋格中各个声部的关系,实在是技术上的大难题。

        不完美,才更美。有特性,才有人性。对于祖母级的郑京和,听现场应该重视的是她的宏观结构和整体气氛,而不应该拿着几本录音去挑剔她技术上的误差。好在观众们,不论理解不理解,最后还是给了她Standing Ovation。郑向观众投花致谢,并加演一曲Amazing Grace,赞颂上帝的恩赐。

       郑与家母同庚,录制第一张唱片时愚人刚刚出生。面对这样一位老前辈,在母亲节上演这样一出人生大戏,挑战自我,挑战观众,挑战乐坛,如何赞佩都不为过。不知道其他那些留下经典录音的大师们是否也干过这事儿?这相当于连演三首协奏曲的长度,而且是一个人连续不断地演奏啊。所需要的气力应当十倍于一首老柴。

       而巴赫也再一次显示他的伟大。三百多年后的一个晚上,因为是母亲节的缘故,他的小无带动了许多人对父母长辈和家庭变迁的联想,每一个乐句、每一个段落都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座中又不知多少人心中颇有感慨唏嘘。


      PS:一天后,回想起来,郑还是做了一件挺了不起的事。因为这种经验对演奏者、对听众,恐怕都是ONCE IN A LIFE EXPERIENCE。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遇上。上网查一下,英国有位ISABELL FAUST,2013年曾经全本演出小无,而且她的全本录音获得好评。

      大M兄的章回体说很有意思,是个新视角。确实一次听完大无、小无,听现场或听录音,到后半段都会有些麻木。反而两节一听,分三天听完,会比较有感触。现在经常大无两节,小无两节,加上几节WTC。这样周日下午两个小时的听乐时间过得非常惬意。只是最近有些新的大小无唱片,注意力会被吸引过去,读书受到影响。再有就是苦苦地等GRF箱体,唉。

      

点评

一夜演完巴赫小无全本,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发表于 2016-5-9 09:27
《小六无》这样的作品,不是用来一个晚上演奏或欣赏的。章回体结构。  发表于 2016-5-9 01:30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6-5-9 01: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cowrl 于 2016-5-9 01:11 编辑

有感于,shinelb      
“听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培养一份终身受用的兴趣......而这份礼物,只能由你自己送给自己“。不管一份或几份,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已经无关乎金钱或是古典。

点评

是的,无关乎金钱的,和大家都一样的。  发表于 2016-5-9 11:26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6-5-9 01:0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cowrl 于 2016-5-9 01:14 编辑

不好意思,网络问题发重复了,权当给此好帖多留字吧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6-5-9 06:54:29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的好文!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6-5-9 08:23:52 | 只看该作者
斯塔克水星版大无首版应该是1万人民币左右吧?
荷兰版1千多元人民币。

点评

我还只是听cd咧,一千多可以接受啦  发表于 2016-5-9 09:50
我还只是听cd咧,一千多可以接受啦  发表于 2016-5-9 09:50
一万块,超出承受能力了。可能富人们在投资。咱们兄弟几个只能退求听音乐了。  发表于 2016-5-9 09:36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6-5-9 11:18:19 | 只看该作者
石兄贴的那个斯塔克大无我们叫荷兰版,也就是水星在荷兰生产的,因为菲利普收购了水星。这个版次比较常见,但音质是非常发烧的。至于真正的首版以及电台版那些东西,音质就可想而知了,比荷兰版还要强很多的。荷兰版现在一般一千多元人民币,还是非常合理的。首版就真的要一万元人民币左右了。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6-5-9 12:57:19 | 只看该作者
石兄是音乐与音响完美统一的大咖,能否简单介绍目前自己的系统,以及如果升级最喜欢的书架、落地音箱!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1:52, Processed in 0.060650 second(s), 2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