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3203

查看

54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阿杰

49#
发表于 2013-10-11 11:3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0-11 11:40 编辑

这里我再来摘一段这书里的文字。


A moving coil cartridge works on exactly the same physical principles, but the magnets are stationary and the coils move. A moving coil cartridge generally has much less moving mass than a moving magnet cartridge. Consequently, a moving coil cartridge can generally track better than a moving magnet type, and also have better transient response. With less mass to put into motion ( and less mass to continue moving after the motivation force has stopped ), moving coil cartridges can better follow transient signals in the record.

动圈唱头的工作原理和动磁唱头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动圈唱头中的磁铁是固定的,而线圈是运动的。通常动圈式唱头的质量要轻于动磁式唱头。这样就导致了动圈式唱头的循轨能力要好于动磁式唱头。同时,也导致了动圈式唱头有更好的瞬间反应。动圈式唱头可更好地循轨,因为它只需移动较轻的质量,在信号停止后,它也只需推动轻的质量而保持它重新运动。


动圈式唱头质量轻这不是观点,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这里我再看看动圈式唱头的构造。

图中的英文字SingaI Coils所指之处,一般来说,大致为十至三十圈。这样它的质量是很小的。当然,我讲的质量(moving mass)应包整个运动部分的质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先搞清楚转速、磁体大小、线圈大小、输出之间的关系。J版可能忘了或没认真看,我说的是唱针大小,不是结构。  发表于 2013-10-12 12:47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3-10-11 13:46:28 | 只看该作者
支点在中间和支点在后面的就已经完全无可比性了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3-10-11 15:06:5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J版还是不要引经据典了,直接拆一个mc唱头就会明白,还可以学到知识。
30能够感应多少电压?
mm唱头是接近5000圈。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3-10-11 18:56:05 | 只看该作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不想在理论上太多枯燥,看图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个比较实际...不错!  发表于 2013-10-11 19:20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3-10-11 19:06:05 | 只看该作者
啊杰哥,需要微距支援吗?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3-10-11 19:25:26 | 只看该作者
唔好笑我啦大哥。

点评

其实我觉得已经非常清晰了……  发表于 2013-10-12 05:46
正想,叫您用微距拍的更清晰 ~ 。  发表于 2013-10-11 20:30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3-10-11 23:38:44 | 只看该作者
夜读高人贴,体会黑胶精神。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3-10-12 09:31:4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阿杰的实战探索

点评

好久以前就拆开研究过了,为了这个帖子再拆多两只而已,呵呵。  发表于 2013-10-12 19:00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3-10-12 10:5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0-12 11:17 编辑

引书是表明说法来源。在这个方面,你我都没有能力"创造"知识,我们只能学习知识。我们能学好就是很好了。比如牛仔那个帖中,牛兄在最后有关均衡曲线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同样,批评他的说法也是大错特错,这些错误说法如能引出其来源,这种错误或许就不澄而清了。

这里我感谢你的照片,拍的很清楚。但是这些照片不能成为你论点的论据。为什么?我在前面对你照片评论的三点仍然有效。这里我要说明下,在我说明中常用质量,有效质量,移动质量这三词。这里或许会引起混乱,现在我将只用移动质量以免引起误解。

在前面我的第二点中说,你很难从照片中判断出那个移动质量更轻。这点fs兄看到了(很厉害),他说两者无可比性。的确,MM和MC构造不同会导致其移动质量的不同。我在上面的第二点中也说了。换句话说,就是MC看上去大,但是在其运动中,它的移动质量是可以低于MM的。

拆唱头可以学到知识,但表面上的东西往往会误导,我们还是需要理论的。如你的照片就能推翻音响界有关MM和MC的说法,那么这么多专业人士都成了阿斗了,这大概不可能吧!

这里我上张阿杰兄拆的MM类似构造的图,再和我上面上的MC的图比比。你就可认识到,MM和MC的构造不同会导致它的移动质量不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牛仔啊,这里不适合你。我们还是回游乐场吧。顺便告诉你,延长演奏时间最好就是减慢转速,和唱头无关好不好  发表于 2013-10-12 13:43
一句口号是解释不清地。问一下你LP是怎样做到延长记录时间的?  发表于 2013-10-12 13:02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3-10-12 11:15:5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没见过动磁喇叭单元呢?

牛仔那就算了,那是玩耍,根本不存在讨论。而且我不希望他牵涉进这一贴。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3-10-12 11:41:12 | 只看该作者
造成细节丢失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支点的构造。MC可以理解成相对固定的,而MM则取决于阻尼的松紧。就等于刘翔在起跑时有没有助跑器对于赛跑的区别。

强磁体小线圈,针杆长一些杠杆比大些(例如3:1?),支点阻尼偏大也能符合设计要求。小磁体大线圈,杠杆比例太小就丢失细节(例如2:1?),杠杆比例大支点阻尼就只能偏小,然后在软阻尼的设计下吸收了细节。

这是我的基本思路。词不达意,对错与否,大家都说说。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3-10-12 12:28:38 | 只看该作者
由于悬挂系统的分歧,同时也造成了针杆共振叠加频率特性的差异。

MM头由于属于天平结构,支点在中间,且阻尼较MC结构的软,所以这类叠加都会在中低频附近且时间较长(阻尼物的共振频率?)。所以就算频响曲线和MC头一样,音色上会比较讨好需要浓郁味道的使用者。

MC头的支点在后面,线圈在针尖和支点的中间,且悬挂阻尼较大,故MC的共振频率以针杆和线圈自己的共振为主,这类叠加频率通常都比较高,而且作用时间较短,音染相对就少很多很多。对于当代需要高保真最求细节高度还原的用户而言当然是比较合口味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22:04, Processed in 0.05859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