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3776

查看

54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阿杰

61#
发表于 2013-10-12 16:31:15 | 只看该作者
归结到质量、力与运动的关系来了,正路!赞!
如果只强调质量差异的单一因素,离原理性有点偏了。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3-10-12 17:5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Jwang 的帖子

能够标出MM唱针的悬挂阻尼支撑点,就表明完全可以理解这两种悬挂的方式。
故意不在MC上标出悬挂装置,就是想看看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没想到J版还真把这两种装置的优、缺点理解反了。
正如gzfs所说,MM是采用天平式悬挂系统,这完全是根据磁体很轻而设计的。
从悬挂点来看,唱针部分比磁体部分还重,只需稍加阻尼,就完全可以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磁体悬浮在线圈中,完全没有阻力地接受针尖传过来的震动,也不会干扰唱针的循迹活动。
所以能够在在较低的针压下完成循迹任务了。
而且由于力矩较短,在接受同一张唱片的震动时,磁体的摆幅远大于MC线圈的震动摆幅。
如果按J版所述,动磁和动圈功能完全相同的话,MM能够获取的细节以及动态反差比就明显好于MC了。(这完全不可能吧!)
退一步说,如果J版认为这种效果方式有问题,MM完全可以采用MC的悬挂方式,没有任何的难度。
反观MC,由于线圈远重于磁体,根本无法采用天平式悬挂装置。
而且由于线圈较重、唱针的力矩较长,必须使用较大阻尼系数的橡胶片来将线圈悬挂在固定磁体上。
并且施加较大的针压,才能达到平衡。(其实从“力矩X针压”这个公式上就可以计算出那个方式的负载较重了)
唱针在拾取唱片震动时,还不断地受到强阻尼橡胶的限制,循迹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不是凭着线圈连着针杆可以直接获取针尖传过来的震动,可以更敏感地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话,
高档唱头是不会采用这种既笨拙又存在缺陷的悬挂方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3-10-12 18:5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10-12 18:59 编辑

回复 gzfs 的帖子
由于悬挂系统的分歧,同时也造成了针杆共振叠加频率特性的差异。

MM头由于属于天平结构,支点在中间,且阻尼较MC结构的软,所以这类叠加都会在中低频附近且时间较长(阻尼物的共振频率?)。所以就算频响曲线和MC头一样,音色上会比较讨好需要浓郁味道的使用者。

MC头的支点在后面,线圈在针尖和支点的中间,且悬挂阻尼较大,故MC的共振频率以针杆和线圈自己的共振为主,这类叠加频率通常都比较高,而且作用时间较短,音染相对就少很多很多。对于当代需要高保真最求细节高度还原的用户而言当然是比较合口味了

峰哥:
谐振虽然很重要,但我认为不是重点。
不管悬挂阻尼大、小、硬、软,针杆的谐振频率都是很低的,和音色不会有太多关系。
谐振频率取决于质量和阻尼,由于MC线圈+针杆的总质量远大于MM磁铁+针杆的总质量,所以恰恰是MC的谐振频率可能会低于MM,虽然MC的阻尼大。
我认为MC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拾取信号的直接性。





点评

这个在放1812的炮声就非常明显,本来炮声一下就过,但由于阻尼的存在,唱头要晃动数次才能平静下来,晃动的次数与阻尼因数有直接的关联。  发表于 2013-10-12 19:13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一观点呢?就是因为通过仪器“看到”有中低频的过度叠加。在测量唱头和唱臂的谐振频率时,确实有这个情况的出现。具体的声音表现类似音箱欠阻尼....  发表于 2013-10-12 19:06
当然了,重点与否也要看情况的。可是你们都忘记了均衡曲线的存在了。低频的谐振量可能本身不大,不过在经过唱放后就不一样了。反之高频在重放时呈衰减状态。  发表于 2013-10-12 19:02
说到点子上了。  发表于 2013-10-12 18:59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3-10-12 19:0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杰 于 2013-10-12 19:15 编辑

阻尼系数的软和硬是另一个讨论范畴,无论是MC或者MM都会碰到相同的情况。
阻尼的软与硬也跟循迹能力有关。
现在问题的焦点是为什么MC获取的信息量要大于MM。

点评

我还是认为软阻尼吃细节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发表于 2013-10-12 19:19
赞同  发表于 2013-10-12 19:11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3-10-12 19:10:0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gzfs 发表于 14 秒前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一观点呢?就是因为通过仪器“看到”有中低频的过度叠加。在测量唱头和唱臂的谐振频率时,确实有这个情况的出现。具体的声音表现类似音箱欠阻尼....

嗯,明白峰哥的意思。
但我认为音箱欠阻尼和喇叭的折环没有必然联系......


点评

音箱当然是这个道理了,不过和唱盘系统没有可比性。  发表于 2013-10-12 19:17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3-10-12 19: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阿杰 的帖子

从MC的针压和寻迹能力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有关运动质量问题。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3-10-12 19:43:13 | 只看该作者
如各位前辈所言,若MM是天秤式,那么在音槽某一点,唱针的振幅与磁铁的振幅接近1:1。
而MC近似支点式,相同一点,线圈的振幅与唱针的振幅比小于1:1,介于1:2与1:1之间。
相同一个音符,是否MC就比MM在磁力线切割转换时需要小一些的振幅就完成了?这是不是前辈们常说的微动态就占了优势,也即MC信息量多、细节相对丰富的原因之一?
执着在构件质量差异方面,是否没能一箭中矢呢!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3-10-12 19:58:56 | 只看该作者
相同一个录音,分别制成33和45转唱片。
理论上相同一个音符,唱针经过45转的距离要长于33转,那是否33转唱片的微动态要好于45转的唱片呢?

点评

唱片转速的动态频宽差异和唱头之间的动态差异无可比性,此动态非彼动态,杰哥请深思。  发表于 2013-10-12 20:02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3-10-12 20:03:45 | 只看该作者
前辈!牛角钻偏了吧……
音轨记录长短是否可以理解为信息采样量更多呢?这个长短与线圈或磁铁的振幅长度意义相反呀!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3-10-12 20:15:12 | 只看该作者
我当然知道,只是为了回复时光的。
摆幅更大,更容易展现微动态的比例。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3-10-12 20:27:35 | 只看该作者
俺是外行,就不说内行话了!
2.0直立四缸与3.0V6,输出相同的扭矩,2.0排量油门踏板踩下2CM,3.0可能只踩下1CM,你说哪台车加速操控反应更迅捷呢?
同一个音符的一次振动,当然振幅越短动态越好、运动电声转换过程中杂信、误差更小吧?

点评

现代的都是电子油门,这两个比喻我都有保留。  发表于 2013-10-12 20:36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3-10-12 20:43:5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把车支起来让车轮空转时来比较呢?
微动态的信息是由唱片所记录,并非由摆幅来决定。
当然唱针的寻迹能力有问题导致无法跟足坑纹信息摆动的就另当别论。
现在问题在于就算mm磁体摆动再灵敏,他的固定线圈也无法作出同步的反应而转变成电信号。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8:50, Processed in 0.056675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