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618

查看

4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metamophore

85#
发表于 2011-9-29 13:02:5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m兄键入这个附加标题时,把无名指和小拇指负责的按键无意交给中指和无名指负责了。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1-10-3 23:01:54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首演于1787年,在这二百多年来不知演出了多少场。但是在有据可查的记载中,最令人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1 11:24


这场唐璜确实神品!不过我觉得萨尔茨堡那场一样神,甚至更神。光是听那些和意大利人说话一样快的宣叙调就够过瘾了。可惜录音实在差了点,不知哪个小公司能好好制作一回。

点评

有一阵子和意大利人交流较多,那个语速和饶舌以及热烈的情绪,使我渐渐明白了罗西尼为什么总是那么碎嘴和饶舌,意大利诸多歌剧作曲家中,最意大利化的就是罗西尼。莫扎特,一德奥作曲家,将意大利歌剧写得如同意大利   发表于 2011-10-4 00:47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1-10-3 23:0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吹毛求疵一下:瓦尔哈的单声道版应该到52年就录完了,而立体声版从56年就开始了。赋格的艺术就录于56年。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1-9-29 16:48:45 | 只看该作者
我很笨,只会用两个手指打字,以前没正规学过打字呢。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1-10-1 11:24:06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最新:Walter指挥大都会版《唐·璜》)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首演于1787年,在这二百多年来不知演出了多少场。但是在有据可查的记载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1942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那一场。担任指挥的是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扮演唐·璜的,是当时意大利最好的男低音平扎(Ezio Pinza)。在这场演出中,人们确信站在台上的那位漂亮、迷人,又有些肆无忌惮的平扎,简直就是唐·璜的化身!由于他的精彩演唱,几乎使得伟大的指挥瓦尔特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五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演出。可喜的是,这场演出有大都会的档案录音,现在已经被Naxos唱片公司,在它的‘不朽的名盘’版中,出版了CD(片号为8.110013-4)。从演员的阵容上来看,应当说是强大的。扮演唐•璜的平扎,于1892518日出生于意大利的罗马,二十四岁就登上了歌剧舞台,1921年进入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1926年加盟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驻唱直到1948年。这二十二年中,他扮演过五十一个角色,共演出了八百五十场。他的演唱是世界一流的,而他的舞台造型,却是至今无人能和他媲美。莫扎特笔下的唐·璜,原本是一个男中音角色,而由男低音的平扎来扮演,人物便显得更加丰满。特别是唐•璜与采林娜演唱的“让我握住你的手”(La ci darem la mano…)这首二重唱,曲子本身就是莫扎特创造的一个奇迹,它几乎就是歌剧史上最美的男女声二重唱。在这里,平扎频频地使用半声技术,这就使得他那浓郁的低音更加诱人。再听听他唱的那首迷人的小夜曲----“快到窗前来”(Dehvieni alla finestra,你就不得不相信,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歌剧听众为他所倾倒。在人们欣赏歌剧时,往往注重咏叹调和一些大段的重唱,而宣叙调则常被人们所忽视,可是当人们听过平扎的宣叙调后,无不为之惊叹!语言流畅而生动。当他追求女性时的那种语调,即使你不懂意大利语,我想也会为之心动。
唐·璜的仆人,列波雷洛(Leporello)这个角色,是由几乎与夏里亚平齐名的基普尼斯扮演。这个有着犹太血统的乌克兰人,出生于189121。从小就在犹太人的唱诗班里熏陶,二十六岁才正式登台演出。虽然他曾在世界上很多的大剧院演出过,可是当他进入大都会歌剧院时,已是四十八岁了。基普尼斯嗓音浑厚纯朴,由于他在艺术歌曲上下过一番工功夫,所以能把乐句处理得非常细腻。在他的一生中,曾扮演过一百零八个角色,歌剧《唐·璜》中的列波雷洛,就是他的一个保留剧目。在开场不久的一曲“小姐,请听这个名单”(Madamina, il catalogo e questo)中,把一个看不惯主人所作所为的老仆人,通过喋喋不休的读名单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他尽量地使音色变暗,并且要显出有些苯拙。在剧中有大量的他与唐·璜的对话,这确实是给了非意大利语为母语的歌唱家以一个严峻的考验。可是他把那些甚至是带有方言的宣叙调,都表现得非常地道。令那些真正的意大利人颇为惊叹!
扮演采利娜(Zerlina)的,是1902511日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莎约(BiduSayao)。莎约是一位能唱花腔的抒情女高音,当她1935年首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台时,就引起了托斯卡尼尼的关注,1937年便进入了大都会歌剧院。在她演出的众多角色中,采利娜可以说是她最成功角色中的一个,她也正是以这个角色作为1954年告别歌剧舞台的剧目。在1983年大都会一百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我们仍可以看到她,端庄的坐在舞台上的荣誉席位上,这说明她在二十世纪歌剧史上的崇高位置。在歌剧中,采利娜有三段重要的唱段,莎约都完成得很好。在与唐·璜的二重唱中,她的嗓音非常纯净优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稚气,又带点轻浮的姑娘,使得这首曲子更加动听。而在她向爱人马塞托认错时的那首咏叹调“鞭打我吧,马塞托”(Batti, batti, o bel Masetto)中,前半部分唱得楚楚可怜;当乐曲变为6/8拍时,她却突然变得若无其事,唱起了“我愿生活风平浪静,永远欢乐相亲相爱…”充分表现出采利娜那放荡无羁的性格。
在其他演员中,虽然没有这样精彩,可是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为我们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唱段;像采利娜的另一首咏叹调“你就会看到”(Vedrai, carino),顿娜·安娜的咏叹调“别说我”(Non mi dir,都很好听。特别是那首男高音奥塔维欧的咏叹调“请安慰我的爱人”(Il mio tesoro), 可以说是曲调优美,难度极大。在首演时,因难度太大曾被删去。在本录音中虽然保留下来,但演员常在一个乐句中呼吸两三次,未免有些不足。在我听过演唱这首咏叹调的人中,要数英国的巴罗斯(Burrows)唱的最好,在他的横隔膜处好像装了个气泵!正因为这首咏叹调太难唱,莫扎特便为男高音又写了一首“你带给我平静”(Dalla sua pace)。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莫扎特为了取悦男高音而写的,所以曲调非常委婉优美。虽然没有很高的难度,但在控制声音上可得下一番功夫。
总之,1942年在大都会的《唐·璜》的录音,可以称之为珍品,而今天能把它保留下来,也可以说是个奇迹。因为它的原始录音,是被南加利福尼亚的私人所收藏,于1982年才查找到,但此时的录音已经损害很厉害了,音高也都起了变化。在征得了原主的同意后,把它复制下来,加以修补,今天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
(根据《爱乐人走四方》王信纳的文章改写)




当然,我们今天还能听到另外一个瓦尔特1937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录音。由于录音年代久远和女角方面较弱的缘故,欣赏价值就略微差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1-10-3 21:19:29 | 只看该作者



白头佬狂想曲

这个录音家喻户晓,大家都可能听过。这个录音浓缩了斯托克夫斯基的指挥艺术以及他的录音音响美学。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这次主要简单谈谈这个录音的头版LP和CR复刻版的比较。

有几次去拜访黑胶烧友,我都带上这张唱片。我简单说说我在两位朋友家里PK头版和复刻版的情况。一般黑胶唱片的复刻效果都不理想的,但CR的复刻是例外,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先说在一位朋友家里听这两张唱片的情况,这位朋友当时用最高配置莲12黑胶系统。PK的结果是,头版和复刻版的差别很小,头版要好一点,声音质感要好一点,头版音乐味要好。声音更滋润,更有水分。我和这位朋友一致认为头版要好一点。而在另一位朋友家里PK这两张唱片,情况和上次不同。这位朋友的黑胶系统要比莲12便宜。但听这两张唱片感觉这两张唱片差别更大。头版声音要软一点,而复刻版声音明显HIFI很多,两端延伸更大,这次PK可以说难分高下,风格不同。

这两张唱片价格是一样的,通过PK,我认为这是合理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1-10-3 20:43:54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M兄那么富有,多年前从王二麻子那里搞到一套瓦尔哈的立体声管风琴全集。(文章也是借鉴了M兄的一些文章写的,我和M兄多年来征战多个论坛,是并肩战斗的朋友。在M兄在非洲救死扶伤的年代,每天早上我都会和M兄天南海北的胡侃一番。真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管风琴是我最喜欢的乐器,如果不是为了播好管风琴,我也没必要追求大型音响系统了。



我所尊敬的巴赫圣徒瓦尔哈  

所有音乐家中,我最推崇巴赫。圣人的音乐犹如浩瀚汪洋,博大精深。他的音乐揭示了大自然和宇宙中和谐的神秘性,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苦苦追求的。我认为,冥冥中巴赫用他的鸿篇巨制在无意识中暗示了大自然的某些人类用意识中的理智苦苦寻找,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发现的规律和神秘性(也就是上帝的存在),所以圣人的音乐才那么热切的吸引人心,这也是圣人的伟大所在!聆听巴赫的音乐,令人追忆起一个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时代,一个奠定人类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时代。那时,伽利略和哥白尼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上的发现,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建立,都在把人类引向探索真理的路程,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牛顿的万有引力揭示了宇宙间存在的规律,劳克奠定了人类思维研究的基础。这一切科学发现的终极目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巴赫的音乐,则折射着时代的、真理的光辉。如何将圣人的音乐传达给大众,古往今来涌现了无数的杰出者。他们为了表示对圣人的尊敬和崇拜,甘于无私奉献。而在这批传播巴赫音乐的虔诚者当中,我特别尊敬瓦尔哈。我觉得他就是再世的圣人,他对巴赫和音乐的虔诚,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有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刚毅!

Helmut Walcha 瓦尔哈(1907.10.27-1991.8.11)是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和大键琴家,1岁时不幸因预防注射引起的后遗症,视力变得极无可挽回,16岁时双目完全失明.瓦尔哈14岁时拜拉敏为师,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我没有看过关于瓦尔哈的传记,只是看过一些零星的资料.瓦尔哈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瓦尔哈具有惊人的记谱能力,他母亲帮他读谱,他都记住了,然后自己再用管风琴弹出来。瓦尔哈终生热爱巴赫的音乐,最后他把所有的巴赫管风琴曲目都背熟并弹出来了,而且弹得很好并且声名远扬。具体地说:她妈妈把巴赫音乐中复杂的各个声部,逐段慢慢用钢琴弹出来,由瓦尔哈在脑海里靠记忆完成总谱.因此瓦尔哈的作品声部异常清晰,和他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瓦尔哈1926年成为拉敏助手,任圣托玛斯教堂副风琴师,1929年被聘为法兰克福和平教堂风琴师,1938年后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这一巴赫圣徒是老一辈演奏巴赫的专家,他背熟了巴赫的所有键盘乐作品, 在Archiv录制了巴赫管风琴作品集.

瓦尔哈的伟大成就在管风琴。学习管风琴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管风琴的曲谱与其它器乐器的曲谱是完全两回事的,上面除了记录主调旋律外,还要标注通奏低音、副部旋律及一大堆管风琴演奏术语符号,简直就像一部交响曲的总谱,一个盲人在不能直接看到这些复杂的乐谱的情况下,要正确无误的背谱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全身心投入,也包括要有极大的天赋。瓦尔哈能演奏的曲目上自布克斯特胡德、巴赫、斯卡拉第,下至辟斯顿,这一切的浩繁曲目都是刻在他的脑海里面,全部凭记忆背谱演奏的。就算是正常人都很难做到。不要说光背这些谱子的难度,就说他较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来学习这些曲目的情境,就叫人对这位一生奉献给巴赫音乐的圣徒肃然起敬了.

1947年,Archiv选定由瓦尔哈来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集。风风雨雨几十载,终于完成了这一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全集并不是巴赫的所有管风琴作品,但包括了其中最为精华的作品。这一伟大成就就可以令他流芳百世。ARCHIV和瓦尔哈所灌录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集。但这套全集也存在不同的版本:1947年开始到1960年之间的MONO单声道本和1960年到1970年之间的STEREO立体声版本。其中包括了巴赫的颠峰之作《赋格的艺术》。瓦尔哈的演奏兼顾了个人情感和巴赫结构逻辑的平衡,演奏挥洒自如,简练古朴,沉稳内敛。可以说是世界古典音乐录音史上的奇迹!

瓦尔哈也是大键琴高手,他录过《平均律》,《歌德堡》,《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等等巴赫伟大键盘作品。瓦尔哈使用短杆大键琴(Ammer-Cembalo)。在发声上比一般大键琴发声要迅速。瓦尔哈以心灵窥见了巴赫音乐的真谛,他的音乐具有人性的无比温暖和感人至深的超强魅力。

回顾瓦尔哈伟大的一生,不禁落泪。瓦尔哈情真意切的琴声里增添了无限的凄清,超尘的向往和人世里的苦痛融成一片苍凉………..

(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局部别人的文章,不一一列举,感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1-10-4 01:04:3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也是借鉴了M兄的一些文章写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3 20:43

S版一提倒是记起来了,当年我也对巴赫“虔诚”了一番,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题目就叫《巴赫的虔诚和对巴赫的虔诚》,里面重点介绍了巴赫的诸多管风琴作品,主要记叙了卡尔·里赫特和赫尔穆特·瓦尔哈这两位巴赫音乐家。这篇文章实在是太长了,总计大概三万多字,足够出本小书了。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1-10-4 18:14:10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最新: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9年首演录音)

巴托克一生写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写于1907-08年之间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了匈牙利女小提琴家斯黛菲·盖雅(Stefi Geyer1888-1956),并把手稿也一并交给了她,而这部协奏曲又从未被演奏过,而巴托克在1945年过早去世,以至于这部协奏曲在无人知晓的状态下一直被埋没,世人只知道巴托克只写了一部小协。这部小协的手稿在盖雅于1956年去世后终于被后人发现,并于1958年获得首演。有此,根据编年,这部早年写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被后人编订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而原先那部一直被认为是巴托克唯一的小协,被改称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巴托克作曲生涯中期的杰作,写于19371938年之间,这一年巴托克56岁,定居于布达佩斯,这时的巴托克已经完成了《弦乐与打击乐和钢片琴的协奏曲》(1936)和《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1937),是其创作力最为充沛、精神上最为圆熟的时期。
这部协奏曲受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佐尔坦·塞凯利(Zoltan Szekely,1903-20011936年委托而创作(塞凯利在作品首演后曾一度拥有作品的独家演奏权数年),他是胡拜依(Jeno Hubay,1858-1937)的学生,也曾跟随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学习作曲,1937年加入著名的匈牙利四重奏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手,直到1972年四重奏团解散。早年成名后塞凯利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二战期居留居荷兰期间担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乐队首席,战后定居美国,1981年担任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终身名誉教授。塞凯利曾与巴托克同台演出并建立了友谊,他曾经把巴托克的《罗马尼亚舞曲》改编成小提琴与钢琴独奏曲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演奏,而巴托克也把《第二小提琴狂想曲》(1928)题献给他。起初,巴托克只准备把这部协奏曲写成单乐章的大型变奏曲,但塞凯利考虑到演出效果而要求巴托克仍然把它写成三乐章的完整协奏曲形式,而巴托克接受了他的建议。
在协奏曲手稿的最后标明了写作日期:19378月至19381231。而实际上,作品最后成型的日期还要往后推迟:19393月初。在作品首演之前不久,作曲家和塞凯利在巴黎相遇,他们在一起工作了数日以对作品(尤其是小提琴的独奏部分)作最后的润色。而这种与独奏家一起讨论并改变完成稿的状况,在此之前巴托克是从未有过的(即便是题献给著名小提琴家西盖第的《第一小提琴狂想曲》也未曾有这么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度)。
30年代中期以后德意纳粹分子气焰日益嚣张,匈牙利政府依靠纳粹势力恢复国土的梦想昭然若揭。此时欧洲的恐怖气氛越来越凝重。正直而性格固执的巴尔托克毫不隐瞒自己的反纳粹立场,不与当局合作。他以版权所有为理由禁止德国和意大利的电台广播他的音乐;在德国纳粹控制了音乐版权机构之后,他收回自己的版权,取消版权机构的代理权,将版权转到英国并设代理机构。希特勒于1938年公开吞并奥地利,处于二战爆发前的战争阴霾之下的巴托克自知无法继续生活在欧洲了,加之这一年巴托克的母亲去世,1940108在布达佩斯举行告别音乐会后,巴托克携妻子取道西班牙流亡美国。而完成于1938年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竟成为巴托克在欧洲大陆完成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
巴托克并未出席作品1939323在阿姆斯特丹的首演,撇开作品的不朽艺术价值,这次首演的文献价值就值得大书特书:由作曲家母国的一流小提琴家担任独奏、著名的指挥家门格尔贝格和当时欧洲最著名和最重要的乐团协奏。门格尔贝格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很具有魅力的指挥家,根据在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受欢迎程度直逼荷兰女皇Wilhelmina。在长达五十年的任期内,使该乐团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在几乎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门格尔贝格就是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厅管弦乐团就是门格尔贝格。门格尔贝格的指挥处理方式能根据不同乐曲的不同风格而有时显得富于浪漫气息,有时则比较规整。门格尔贝格作为著名的酒神派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音乐主次分明,自由速度收放自如,始终充满着律动感。
这场首演由荷兰Hilversum电台作了实况广播并灌制了当时最常用的78转醋酸酯唱片,但直到1971年匈牙利唱片公司根据当年的78转唱片发行了第一版的密纹唱片,这次首演的录音才又获得世人的知晓。这张唱片获得了当年的法国金音叉唱片大奖。
也许是由于塞凯利独家占有了这部协奏曲的演出权,也由于门格尔贝格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使他在战后遭到禁演并被当时的欧洲听众唾弃,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在1939年首演之后蔓延全球的战火之中没有得到重视,很少有小提琴家演奏这部作品。在美国的首演要推迟到1943年由斯碧瓦科夫与罗津斯基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出,战后由梅纽因开始逐渐有小提琴家演出这部作品,到50年代后期,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逐渐成为音乐会舞台的标准曲目,也诞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录音。
作品分为三个乐章,仍然运用巴托克喜欢的“拱形”结构,也就是第一、三乐章相对称,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在创作期间巴托克与小提琴家发生了一些分歧,小提琴家想要一部“古典”协奏曲,有小提琴与乐队的豪华竟奏并为小提琴家留下“华彩”的空间。但巴托克更倾向于主题与变奏的方式,塞凯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巴托克的方式,但坚持在第三乐章的最后22小节,小提琴充分自由发挥与乐队共同创造辉煌,使作品“更像是一首协奏曲,而不是交响曲的结束”。结果巴托克就写了两个结尾,一个按照塞凯利的要求,而另一个则按巴托克自己的想法,用乐队辉煌的配器作为结束。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一上来的竖琴与弦乐器的拨奏新奇而迷人,然后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具有浓郁匈牙利民歌风格的第一主题,但正如巴托克自己在一篇论文中所讲的,他对民歌素材利用用的是第三种方法“既找不到民歌的旋律,也找不到对民歌旋律的模仿,但整个作品却充满了民歌音乐的气氛。”这里对“威本科什”的运用正是巴托克实践自己理论的一个典范。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更加有意思,运用了完整的十二音音列,并且变奏了八次。但巴托克的十二音音列与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完全不同。梅纽因曾经向巴托克询问过这段音乐的意义,巴托克的回答是:“我要向勋伯格证明,人们可以用一千种不同的方法一连串地使用全部十二个音,同时仍能保持有调性”。
第二乐章是全曲的精华,也是是巴托克一生创作中的珍品之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如歌的旋律伤感而忧郁,极富感染力。在巴托克作品中,像这样直截了当的抒情并不是常见。这里他是在怀恋自己将要离开的祖国、布达佩斯和执教多年的音乐学院,还有他那些即将声震世界的学生们。但他用各种奇妙配器进行的七次变奏,确实如同他背着爱迪生牌的留声机踏遍的匈牙利山山水水和他采集的数万首民歌那样绚丽多姿。
第三乐章正如前面介绍的是对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它的主题、曲式结构以至于素材都源于第一乐章。这种方法师承于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将第一乐章的主题变化扭曲成第三乐章的“梅菲斯特”形象。这种方法巴托克在其早期音乐《两幅素描》中已经有过运用,而在这里则运用得更加成熟和才气逼人。而“威本科什”风格的乐曲,逐渐演变成狂放的舞蹈,乐曲在小提琴与乐队辉煌的竟奏中结束。
巴托克在他的前半生,深深地在自己内心里体验到整个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指挥家安塞美曾经说:巴托克才是我们历史的象征,把我们所受到的冲击表现得最为明晰,他感觉到了所有的一切,也尝试和攫取了所有的一切。这阙小提琴协奏曲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这部协奏曲中有五声音阶、也有全音音阶、半音阶,更有十二音音列的旋律系列,甚至有些地方竟用上了四分音。如果说得稍微夸张些,这部协奏曲真把全部音乐史的纵断面全部压缩在了里面。此外,在这部协奏曲中,独奏小提琴的用法、管弦乐队的写法以及管弦乐器的演奏法等等,都极为精彩。不过,最令人敬佩的是:巴托克把上述各个要素构架成了一具结构紧密的有机整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1-10-4 18:25:15 | 只看该作者
在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竟然就是从电台听的这次首演录音,当年还录制了磁带,经年下来,磁带已坏,但记忆永恒。此前,刚刚得到了这张珍贵的唱片。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1-10-4 22:09:42 | 只看该作者
写这篇文章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的文章真是应了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而且是以讹传讹,抄来抄去都是错。举例:诸多内容相同的文章全是直接粘贴,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首演日期是1939年3月23日,但国内诸多网站一概写的是4月23日,无一例外。实在令人错愕。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1-10-4 23:10:12 | 只看该作者
在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竟然就是从电台听的这次首演录音,当年还录制了磁带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4 18:25

这个必须得祝贺,太难得了!
84年在杭州听坏了一套罗西尼《奥赛罗》的原版磁带(卡雷拉斯),至今没再找到唱片。还有很多很多当年收音机时代听过的小品曲,至今也未寻见同曲目唱片。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1:32, Processed in 0.043641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