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621

查看

4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metamophore

97#
发表于 2011-10-5 00: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0-5 00:18 编辑

我听到了匈牙利小提琴家演奏巴托克第二小协后,认为确实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的演绎才能更深刻地挖掘到这首小协的迷人之处,而不是德国当代小提琴家齐赫尔曼那样演奏的,他完全就在炫技并将情感压抑在技术之下。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1-10-5 19:01:12 | 只看该作者
很难想象,卡雷拉斯唱奥赛罗,大概他的气息就是由此走下坡路了,而不是什么白血病的借口。早年我见过这套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5 18:41

是啊,那时候应该是卡雷拉斯的黄金时期,但是《奥赛罗》中的许多超高音他唱起来还是非常吃力,很多时候听得我自己也感觉喉头发紧!不过,这部不常见到的歌剧旋律确实从头到尾都非常好听,那时候俺几乎将这部歌剧听得倒背如流了。如今都快三十年了,也几乎给忘完了。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1-10-5 18:41: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必须得祝贺,太难得了!
84年在杭州听坏了一套罗西尼《奥赛罗》的原版磁带(卡雷拉斯),至今没再找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4 23:10

很难想象,卡雷拉斯唱奥赛罗,大概他的气息就是由此走下坡路了,而不是什么白血病的借口。早年我见过这套唱片,但没有碰过。卡雷拉斯和卡巴耶还合作过其他几部威尔第歌剧,其中《游吟诗人》和《奥赛罗》对卡雷拉斯实在太重了。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1-10-5 20:03:36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来了,是罗西尼的《奥赛罗》吧?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1-10-5 21:01:28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来了,是罗西尼的《奥赛罗》吧?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5 20:03

没错啊,我说的是罗西尼《奥赛罗》,非威尔第。这部歌剧似乎很少录音。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1-10-5 21:15:29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少,需要高男高来演唱吧?
这个地方应该能满足你吧?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141826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1-10-5 21:20:21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少,需要高男高来演唱吧?
这个地方应该能满足你吧?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5 21:15

哈哈,谢谢m兄!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1-10-9 17:42:53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最新:费里尔-克廉佩勒1948年7月6日《复活交响曲》)

对于19517月的欧洲音乐会听众来说,一定富有挑战性,也必将在他们毕生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音乐会记忆。这一年的7月他们要在阿姆斯特丹和拜罗伊特之间来回奔波赶场:76日克廉佩勒将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音乐节开幕演出上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演出马勒的《第二(复活)交响曲》,而月底的29日将在重新开张的战后第一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由富特温格勒指挥开幕曲目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如今,60年过去了,这两大音乐节留给后人的记忆大相径庭:富特温格勒的那场《贝九》已经成为经典,而前一场《复活》的演出却在回荡于现场聆听那场音乐会的听众们渐渐离世后趋于沉寂。就像深埋在海底的乘船宝藏,克廉佩勒的这场《马二》演出幸好留下了两场现场录音和电台转播,我们仍然有机会潜入海底一窥她那惊人的艳羡。
《马二(复活)》是克廉佩勒在1951年的重头戏。这年的4月克廉佩勒率领维也纳交响乐团去美国访问演出,曲目中就有《马二(复活)》。5月份又应VOX公司邀请录制了该作品,这也是他第一次走进录音棚录制《复活》。但是1950年他在澳大利亚指挥悉尼交响乐团的《马二》现场几年前已经被DOREMI公司整理挖掘出来了,所以VOX的录音就成了克廉佩勒现存七个《马二》录音中最早的录音室版而不是最早的录音了。但是,克廉佩勒对这几次《复活》的演出和录音却由于乐队的档次略次,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所要表达的思想。7月份,作为荷兰音乐节的开幕演出演出,《马二》由重要的马勒指挥家克廉佩勒和具有重要马勒传统的皇家音乐厅乐团演出。克廉佩勒原本并没有在荷兰音乐节上指挥演出的任务,他是临时顶替原定指挥这场演出的卡尔·舒里赫特而救场的,而原本的开幕演出曲目和拜罗伊特一样也是《贝九(合唱)》,但克廉佩勒一直对访美演出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以及那几场演出和VOX的录音室录音的种种不足而耿耿于怀,所以他临时把开幕演出的曲目换成了《复活交响曲》。1951年的皇家音乐厅乐团仍然能瞥见“酒神”门格尔贝格转身刚离开留下的身影,这还是那支被称为“他的”乐团,也许就是欧洲最好的马勒乐团。如今诸多的评论都认为克廉佩勒阿姆斯特丹的现场录音远远超越了1961年伦敦阿贝路的录音室录音。克廉佩勒一心想超越他先前的几场演出,以超越“酒神”的力度和罕见的激情驱策着这支乐团,而“他的”乐团也似乎并不买账眼前这位高个子老头,两厢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速度是越来越快,效果越来越猛烈。老头残暴的驱赶着乐团,乐团毫不服气地回应。有些地方几到失控的边缘,乐手之间的配合也都有点参差。但是这种狂热的音乐氛围终于在老头的手上很好的掌握住了,整场演出虽然有些凌乱,甚至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完成度和魔力。而凯瑟琳·费里尔是几乎所有女低音中最辉煌的,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力度和令人着迷的光辉。而乔·文森是50年代荷兰最重要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几乎担纲了那些年代最重要的音乐会女高音歌手,她的表现也使得这场演出达到白热化的境界。克廉佩勒的强悍和费里尔的光辉照人的感人力量使得这场演出具有一种梦幻一般的魔力,具有一种化死亡为永恒的“复活”魔力。
712的现场演出被荷兰广播公司作了实况转播,目前我们可以见到Decca“历史录音”系列中见到CD(当然这张录音在迪卡的目录上早就绝版了,要找寻的话就只能上几家小公司去找了;我这张是日版,唱片编号:POCL-3902);而在先前几天的76的开幕演出还留下了另一个不世出的相同演出阵容的现场录音,但这套录音是属于“风衣版”的私家录音或档案录音(LP编号:IGI 374。应该说这两场演出目前来说相当接近,在录音质量上还是取12日的更佳。
712的演出还保留下来了费里尔与克廉佩勒及皇家音乐厅乐团的马勒《亡儿悼歌》的录音,也曾经出现在DeccaHistoric系列中,和1952年爱丁堡音乐节上费里尔演唱的勃拉姆斯《爱之歌-圆舞曲集》录音合为一张(唱片编号:425 995-2)。在费里尔演唱生涯中,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马勒。除了《大地之歌》,对费里尔亲和力最高的作品就是《亡儿掉歌》。她曾在她演唱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位指挥家指挥下数次演唱过这部作品:弗里茨·莱纳、埃里希·克莱伯、约翰·巴比罗利、克莱门斯·克劳斯以及两位重要的马勒盟友:布鲁诺·瓦尔特和克廉佩勒。费里尔在演唱生涯之初的1947BBC广播演出中就与瓦尔特合作演唱过这部套曲,然后在1949年录制了传奇性的EMI录音室录音。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就是克廉佩勒在712留下的这场现场演出的录音,和《复活交响曲》中乐团激烈碰撞的情形不同,在这部套曲的演出中,克廉佩勒与乐团及费里尔之间的配合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平和境地,克廉佩勒精准地演绎和费里尔压倒一切的人性光辉使得这个录音成为费里尔几次录音中最光辉的一个,尽管录音中电平噪音经常不绝于耳。
这这张黑胶第四面上的曲目是马勒《大地之歌》中的第四、第六乐章,来自于1948118日费里尔与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演出,而此前的115日费里尔刚在这里举行过她第一次访美的首场演出,第二天11618日的演出经广播作了实况转播,几场演出的曲目都相同:马勒的《大地之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1-10-9 18:01: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内网站上评价1961年EMI录音室录音的一段话:
大家一直以来对Otto KlempererMahler2的演绎总是局限在他61年为EMI在阿比路录制的那个版,事实上老头有7版“复活”传世。EMI61年版远不是他最佳的演出,不过是因为EMI再版太多,容易购买。乐评对这张唱片评价这么高我一直觉得有点不解,那时老头精力大不如前,音乐刻画的死板的很,乐团水平实在不是高,整个录音感觉一直是拖拖拉拉的完成的。但是就是这么一张不能代表老头最高水准的唱片却也被历来奉为“复活”的决定盘,真是有点无奈。


实际上还是觉得上面这段话有些绝对和偏颇了:克廉佩勒越到晚年速度是越来越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速度是在慢下来,但张力和结构的完整性、全局的立体感也越来越强。这表现在他晚年在EMI录制的一系列录音室作品几乎都是巍峨高耸的精品,这套《复活交响曲》也不例外。对于施瓦在录音中的表现,也不能绝对地认为不值一提,唯一缺憾的就是录音室录音没有费里尔那种巨大的人性光辉带来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1-10-9 18:13:54 | 只看该作者
很久都不介绍CD了,这里还不得不介绍一下克廉佩勒的另外一版《复活》的录音,不得不说,老头子越到晚年脾气越大,指挥中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也愈发激越,这个1965年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就是这样一个电光火石般热力四射的演出,珍妮特·贝克的宽广的歌喉具有一种磐石般的张力,录音质量也很好。很值得推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1-10-9 19:07:4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一些重要的《马二》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11-10-15 00:16:55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最新:唱片中的故事--范·克莱本的1958年莫斯科大奖赛)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1-10-15 00:22 编辑

-克莱本在参加1958年第一届<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演奏家大赛>时,年仅23岁,他的获胜震惊四方,不仅极大的震撼了大赛举办地莫斯科的普通音乐会听众,而且极大的震撼了整个东西方世界,在他回到美国时,简直就是英雄般的凯旋,全国上下夹道欢迎,他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唱片在一周内就获得超过一百万张的销量,这在今天的流行音乐界也是不可想象的。之后的几年,克莱本马不停蹄地在全美各地旋风般地巡回演出,并多次在几万人体育场举行音乐会。大赛之后的灼人的荣誉、苦行般的巡回演出、各种恶劣条件一齐无情地向克莱本扑来,使他根本无暇思考,无法开展工作。他为了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与其“个人传奇”展开了介乎殊死的搏斗。曾经有评论家这样评价克莱本60年代的经历是“范-克莱本在1958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赛上获得的成功,几乎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精力换来的…….”。但克莱本58年的获胜,也确实使他得到了20世纪任何一位伟大的钢琴家都未能得到的公众关注和青睐,无论是约瑟夫-霍夫曼或是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还是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都不曾有过他这种感受,但人们却始终把第一届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获奖者的演奏艺术与他们这样的伟人相比,而范-克莱本无疑也已跻身于这些伟人的行列。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有这样不平凡的经历的、能有这样高的公众关注程度的,仅此克莱本一位。
来看看克莱本在那届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节大赛上的演奏曲目和当时听众及评委的评价,你就会知道,克莱本的大奖绝对是他的天才和实力的迸发,并不是过去传闻的政治斗争的幸运儿和评委的一时兴起。克莱本第一轮演奏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集里的《前奏曲与赋格》,在全场听众沉浸在其中尚未“醒”过来时,便立即开始演奏莫扎特《C大调第十奏鸣曲》,第一轮比赛的曲目结束,全场沸腾,范-克莱本不得不三次返场演奏,这在国际大赛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返场曲目克莱本演奏了四首浪漫练习曲,包括肖邦《a小调练习曲》、斯克里亚宾《升d小调练习曲》、拉赫马尼诺夫《降e小调音画练习曲》、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钟”》,在第一轮中克莱本还演奏了柴科夫斯基《F大调主题变奏曲》,这位大洋彼岸的来自东西方冷战阵营对方的高个子年轻人的演奏,立即激起了现场听众由衷的共鸣和经久不息的雷明般的掌声。第二轮,被当时莫斯科听众爱称为“弹钢琴的拉斐尔”的克莱本真正展示了他那广博而扎实的演奏天赋:塔耶涅夫的《前奏曲与赋格》、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李斯特的《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李斯特根据舒曼艺术歌曲改编的《奉献》。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奉献》达到了白热化的境界,评委涅高兹写到“范-克莱本用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来演奏,人民也正是这样在歌唱……在他的手下,《第十二狂想曲》变活了,我从中听出了许多道理,他多么巧妙的运用了踏板!多么巧妙适宜的Rubato呀!”。第三轮,克莱本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海因里希-涅高兹,唯一听过年轻的拉赫马尼诺夫演奏的评委以及被感动得涕泪横流的亚力山大-戈登魏泽在听克莱本演奏《拉三》时,连连称他为“当今之天才”、“范-克莱本是拉赫马尼诺夫最鲜明的、真正的继承人”。涅高兹在回忆克莱本演奏的《拉三》时写到“仿佛觉得天才的拉赫马尼诺夫复活了,他正在亲自演奏自己创作的最美和难度最大的作品。我认为,无疑,克莱本不愧一位独一无二的天才演奏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2:01, Processed in 0.032218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