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4682

查看

7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小毛捉妖记(二)——有一种发烧信仰叫“西湖”(上)

1#
发表于 2021-3-19 17:34:1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原创 小毛 小毛谈音响 1周前





冥冥之中这个案例似乎早就等着我,我带着一种情怀和信仰接下了这单咨询,并把他当做是对Glenn先生的一次致敬!






(Glenn当天满足了所有粉丝的合影要求并签名留念)



经常能看到音响文章里提及某某设计师为音响教父级人物,我不确定音响界是否真有这么多教父级的大师,但西湖的创始人Glenn先生肯定算一位。他缔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蕴含着一种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西安烧友带来电分请Glenn签名)



西湖的难玩是出了名的,再加上每年10%的涨价,导致很多烧友都将目光集中在二手市场。西湖8.1成了假货最多的型号,再加上西湖常用的JBL泡沫边低音和Audax中音带来的老化问题,能够听到无修无磨,调整到位的西湖开声真是一大幸事。但即使是这样,西湖在相当一部分烧友甚至是代理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





(笔记本里蕴含着他对西湖的爱)



在我的发烧生涯中,2014年和2018年是跟西湖结缘的两个时间点。2018年我应西湖代理邀请,全程参加了Glenn唯一一次来华的音展。当时Glenn刚动完手术没多久,整个人尚未完全恢复。但凭借着对音响的热忱,他硬是在展会现场站了大半天。在介绍相关技术信息的时候,还拿出了先前准备的小本子,生怕有半点遗漏。






西湖老板娘很健谈,她告诉我Glenn先生每天晚上吃完晚饭还会继续去公司工作,一待就到凌晨一两点,然后回去睡一会儿,白天继续干。那晚跟Glenn吃饭时,他还跟我提到他对后期JBL单元品质不满而满世界找早期JBL单元的事情。这种作坊式的做法注定做不大,但彰显了他对声音的追求。那次我问Glenn要了张烫金名片,至今都珍藏在JBL单元做封面的唱片中......





(朋友的那对Lc3W12v)



2018年上海GrandPrix展,西湖原厂搞了一次特惠,把Lc3W12v以前所未有的超值价格限量回馈西湖粉丝。我当时碍于听音空间太小,遗憾地错过了那次机会。但我在展会结束后,替好友订了一对,也算是另一种偿愿。其实我很想帮朋友好好调整一下他的系统,无奈他家中音响多到像二手音响店,实在是没有施展的空间。所以当这次委托人吴先生(化名)找到我时,我发自内心的有种使命感,必须要尽全力让这对喇叭发挥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b4y197yK

幕后故事

本次案例的主角正是吴先生放在工作室的一套西湖Lc3W12v系统,巧的是这对喇叭就是2018年GrandPrix展订购的。案例是去年11月启动的,在历时几个月的深入沟通中,我们已经从委托人和顾问的关系进展到朋友,我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吴先生在工作室里放了些父亲当年购买的薄膜唱片)



吴先生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岛上,在他记忆中,父亲算得上是当时的文艺青年。自己做喇叭和功放,家里有一台中华牌电唱机。父亲省吃俭用,每次来上海都要买唱片,由于黑胶太贵,所以主要是买薄膜唱片为主,当时收藏了有几百张。父亲会把不听的薄膜唱片用电烙铁粘起来做灯罩,吴先生笑道:“我老爸是比我还要早的工业设计师”。



(大部分唱片是吴先生从欧洲带回的)



吴先生是一位学工业设计的海归,童年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在欧美留学期间就购买了音响和不少唱片。出于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交给了唱片店和音乐厅。渐渐的他发现,同一支乐队在不同音乐厅演出时,呈现的音响效果会有所差别,那时他就意识到环境对于声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摆位方便提前购买了板车)



回到国内,经历了创业初期的忙碌,事业也有所成就。这几年他希望重拾对音乐和音响的热情,于是在18年购入了憧憬已久的西湖大书架,并且在前端投入上花了些心思,但声音与他的期待相去甚远。偶然一次机会他看到了我的公众号,于是联系上了我。





(当天去到吴先生工作室时的现状)



我也在年前邀约吴先生前来工作室实地体验,碰一下我们的声音观是否相同。(其实会买西湖的人,听音观应该都差不多)在沟通的过程中,吴先生主动提出希望能在听音环境上先做诊断和调整。





(之前吴先生自己的布置)



吴先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音乐细胞,还遗传了强大的动手能力。自己DIY功放和喇叭,工作室里堆了各种有趣的东西。但从声学的角度来说,东西并非越多越好。由于吴先生的工作室可能要搬,所以他在犹豫是否要彻底搞声装。其实,现在的声学模块拆装方便,而且用量基本跟环境大小成正比,所以只要新的环境大小相当,基本可以沿用下去。至此,我们从拉专线开始,来了场大改造。





(提前运去的声学模块)



时间过得很快,12月布专线,订了些基本必备的声学模块,上周我们约定了做声学评估。我提前发了四箱模块,为获得最佳的摆位效果做足了准备。或许有朋友要问,声学评估一定要做吗?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如果您的环境存在大量的反射面,且有条件放置一些声学模块,那是有必要做的。否则您不知道这个空间到底需要放多少模块、用什么模块、在哪个位置用才算合理。







(左侧墙的电视机被我建议暂时拿走)



如果您的环境原本就有足够的吸音和扩散,或者没有使用模块的空间,那么只能将就着调整。但基本的声学处理为摆位的基础的概念一定要有,否则摆位是摆不出的。因为皇帝位听到的声音是喇叭发出的直达声加上听音空间六个面的反射声混合在一起的声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音响店或朋友家听到同一套系统的声音,为什么换了地方就完全不同。





(右侧墙为开放式空间)



由于临时有突发状况,所以上周花了大半天时间把声学评估、模块基本定位、线材调整等摆位前的基本准备做完了,后续摆位以及最终的模块定位还要等这周才能完成,敬请期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21-3-20 16:48:09 | 只看该作者
小毛捉妖记(二)——有一种发烧信仰叫“西湖”(下)
原创 小毛 小毛谈音响 3天前


(背墙)

上期回顾
小毛捉妖记(二)——有一种发烧信仰叫“西湖”(上)

继上上周的声学评估后,这周的大决战即将上演,能否达成预定目标呢?大家接着往下看!



大决战

环环相扣的调声过程!
声学处理难在哪里?
摆位中会遇到哪些尴尬?

案例空间尺寸
长6.29m(深度)
宽5.4m(8.36m左侧墙到房间最宽处的右侧墙)
高2.92m


(吴先生巧用消防管道作为扩散体的移动支架)

摆位前的准备工作
这个案例完全是按照我自己调整工作室的SOP进行的,音箱摆位放在了第九步,之前的环节都是以环境声学评估和其他准备工作为主。所谓慢工出细活,包括布专线、后级改风扇、准备移动板车、线材准备、声学评估、声学模块用量评估、系统避震检验等,所有的一切只为获得六个字——“坐得住,能感动”!


     (吴先生的工作室工具齐全,可以直接切割木条用以临时固定扩散板)

为什么我们在别处听到好听的音响买回来却不这么好听?因为影响声音的环节太多了,有时候一个地方弄错了,声音就偏离轨道。我在调声时着重抓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不可控的变量。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目中的好声音在不同的环境中还原出来。


(相位检测)

每次调整前我都要先检查相位,电的相位要查,有排插的还要测排插相位,设备间的平衡口相位也要查,设备如果自带相位转换功能也要确认。我也带了几条自己熟悉的线,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有时候不同的“疾病”会出现相似的症状,你要借助手头的工具做排除法。Wadia的CD机有输出电平调节,内部电路上有增益调节开关,这些都会影响系统的声音,都需要过一遍。


(测量喇叭在脚架上的前后位置并予以定位)

两只喇叭放在脚架上的位置不对称,你也得试一下前后距离,判断哪个位置听感更好。MC2后级没有脚垫,垫材在底板的不同位置也要试。由于这两个木制器材架没有脚钉卸振,所以还要灵活应用器材架的结构寻找听感较佳的谐振区域放置器材。

关于脚架谐振控制,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查阅以下视频:
B站上搜索“小毛谈音响”,2-12发布的调音秘笈(一)脚架谐振控制


(60Hz前墙处左右两边实测)


理论和实战总是相去甚远
吴先生这个场地非常地不对称,左侧墙有两个很深的飘窗,右侧墙缺了一大半(他用木丝板虚拟了一部分墙面)。我在实测环节发现这间屋子前墙左半边的某些低频频段要比右半边高出十几个dB。又由于空间没有吊顶,前墙与天花板的夹角有很明显的驻波。还有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房间的共振模式在横轴(x轴)和纵轴(y轴)的不同位置是截然不同的。


(前墙上段出于安全原因没有再加设模块)

举例来说,这个空间低频在60Hz和105Hz共振比较厉害,当我们去扫这两个频率的信号时,发现在y轴(房间高度)的下1/3区域和上1/3区域(接近天花板那段)的共振明显高于中间段。虽然那天带了不少声学模块,但有些模块由于比较重且不便于临时固定,出于安全考虑,在达到摆位要求的情况下就暂时没有放。基于这个空间的特殊声学特性,所以我在设置声学模块时也是遵循了靶向治疗的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朋友照单全买声学道具,但实际用下来不是这里吸过头就是那里还不够的原因。


(采用纳米胶做临时固定效果不错)

由于原先只听吴先生说工作室铺了地毯,所以建议他购买板车。不过很惊喜地发现原来地毯是一块块可以拿掉的,于是我拿走了需要移动的区域,我们一起把喇叭从板车上抬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做到毫米级摆位了。在摆位开始前,我们先把皇帝位往后移动了将近40cm,因为聆听距离实在有点短。聆听距离短会造成两只喇叭结像的焦点投射到皇帝位后面,这样结像定位就不明确了,有点像镜头跑焦。


(这个工作台是不是有点像线材厂家的生产车间)

很多找我做远程咨询的朋友都会习惯性地把空间尺寸告诉我,然后希望我把喇叭的间距告诉他们。说实话,这有点困难,因为我一直是靠听感来判断喇叭的间距而不是去算。喇叭间距涉及到音箱本身的扩散性及能量感还有两边侧墙的反射影响,当然,聆听距离跟两箱间距也是有关联的。


(听音时将左侧墙的帘子放下)

这个空间实际试下来,左侧墙的两个飘窗对声音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选择了把帘子放下虚拟侧墙的处理方法应对。右侧墙吴先生用的木丝板效果不错,这种木丝板密度相较我以前看到的要高些,但也不能多用。我拿了一块20*180cm的放在侧墙试了下还是感觉有点吸过头,所以不宜多用。


(吴先生的部分Dorian收藏)

这次调整从上午11点开始一直弄到晚上10点,前期的各种摆位前调整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摆位到下半程我特地将头后仰,尽可能增加聆听距离,结像确实更加凸浮,在请吴先生试听后最终我们又把他的工作台往后移了宝贵的10cm。有时候只能说,调声也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因为经历了整整11个小时的高强度调整,在用各种类型音乐都把关后,最后吴先生拿出了他从美国买回的Dorian唱片来欣赏。我和吴先生都很喜欢Dorian的音乐类型,那是一种高格调且能让人放松的style。


(喇叭接线调整)

调整小结
*空间声学处理基本达到了8成,后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微调,因为系统目前播放大场面音乐时,低频探底及包围感还有些欠缺。吴先生打算再给右侧墙加一块木丝板,把虚拟侧墙加大,看看是否能找回点低频。

*吴先生也考虑将工作台顺时针转90度,这样可以让聆听距离很大程度拉长,有助于更低的低频波长走完。但这样有可能造成左右声道不平衡的新问题,但可以尝试。


(MC2 1250居然被装了个标称hi-end的假冒插头,毫不留情地被换掉)

*我们发现在播放一些低电平古典录音时,有增益不够、动态受限的问题,前级有带不动后级的嫌疑,所以以后要找机会试试搭配其他前级。当然本身这套前后级能推成这样性价比也很高了,同时也存在了前后级本身的匹配问题,所以厂家建议一套西装还是有道理的。

*空间处理乃喇叭摆位之母,但也不要以为空间处理好了摆位就无所谓了。两者承前启后,但不可互相替代。

*玩音响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只有你实践过了才知道两者之间的差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5411P7wf?from=search&seid=10481562196280207900
(华为P20录音,腾讯视频音质压缩太厉害,更多录音将陆续在b站“小毛谈音响”账号发布)

这个案例做得挺辛苦,但我很开心,因为我和吴先生在整个调整过程中都用相当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调音路上有你真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21-3-22 10:31:28 | 只看该作者
经历了这两天的调整,我很想知道吴先生的感受,以下是他的回复:





(调试当天吴先生还饶有兴致地拆封了这张多年前从美国带回来的万宝路)



西湖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个坑。在西湖之前,读书时代的Elac小书架伴随了10年,后来用朋友做的土炮也听了3、4年,虽然知道它们有众多缺点,但是也没去计较,听的开开心心,这可能也是一种知足常乐。





(吴先生给工作室过道做的隔音门)



直到意外的机会搞到了这对西湖,不贵也不算便宜,让原来手头上所有的器材甚至线材全失效,完全推不动。换了器材又发现都得用平衡头的信号线。于是折腾了两年,把器材从入门宝达到专业功放都换了一遍,最后发现折腾这些器材、配件的钱远远超过音箱本身,真是买马不如配鞍多。





(1250内部改用了猫头鹰静音风扇,同时加装了一组外置风扇,风噪问题完美解决)



然而到最后虽然西湖可以相对活力的释放出色了,但是一直没法听交响这种大编制音乐,和真实的现场相差甚远,甚至感觉除了密度好,其它都不一定有比原来的土炮好多少。当然听爵士、流行等近场的还是能听一会。





(吴先生的行动力是极强的,说干就干)



花了钱出了力,不能听交响,当然心有不甘。搜BAT机器的时候搜到了小毛谈音响公众号,也和他私信联系上了。几次电话沟通,也到小毛工作室听了他的摆位的一套当时正在评测的ARC和爱诗特浓。整体调整风格非常喜欢。于是决定让小毛来调理一下西湖。





(小猪寿司)



第一天做声学评估,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当然空间的问题马上也暴露了。第二天才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天。这套系统个人感受最大的问题是低频过度收敛、整体乐队衔接不顺、不和谐。后半问题我倒不担心,相信摆位是有得救的。而低音问题成了这次调音最大的麻烦:从11点一直到晚上6点,过度收敛的问题几乎没有明显改善。当时还是略有所担心,是不是我的空间没得救?还是这个宝达前级不给力?小毛这大半天时间一直在给系统做排除法,事无巨细的做着各种准备工作。然后再调摆位,感觉味道慢慢对了。到晚上9点的时候感觉基本上已经让声音变得和谐了:可以听交响了!




(吴先生现在的心情应该跟他的青蛙差不多了:)



最后的感受:虽然低频还没达到想象中的12寸的效果,但是毕竟总的实际面积有接近65平米,以及复杂的空间形状和物品(还是得满足工作室的平时设计工作需求),从理性推断来看最终低频的饱满度估计也到了极限。除此外的sound stage已经很和谐了,和谐的音像加上西湖的高密度、真实的音质,足以让我好好坐下来享受音乐的按摩了。几乎可以把工作室当家了。


再来一段录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54y1a7dw



调试2天,整理记录又花了2天,日后更多的案例分享还需要各位给我动力,你懂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21-3-22 16:18:13 | 只看该作者
精益求精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21-3-23 10:08:18 | 只看该作者
为同是西湖玩家点赞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21-3-24 09:01:54 | 只看该作者
房间折腾成这样...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21-7-18 00:16:13 | 只看该作者
为西湖烧油点赞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21-7-20 10:30:59 | 只看该作者
有幸在西湖展厅期间提供了垫材并和老爷子共同工作了几天,非常值得尊敬和膜拜的先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1:26, Processed in 0.035847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