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3774

查看

542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3-10-22 14:50:05 | 只看该作者
杰哥是动手型的实践派,支持理性辩论。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11-2 16:17:56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开展示会,刚才细看了J版的实验和结论,发现J版的实验无论在设计和实施都和蒋鹏的实验无法相提并论。连VPI唱臂的抗侧滑力设置都乱来之至,完全忽略了那个所谓的抗侧滑力的摩擦力带来的影响。

本来这么一个初中物理经典力学的简单问题,结果被搞得这么复杂。真有点所料不及!!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10-20 11:31:31 | 只看该作者
那你说说V臂抗侧滑装置的工作原理。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10-12 12:05:16 | 只看该作者
造成细节丢失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支点的构造。MC可以理解成相对固定的,而MM则取决于阻尼的松紧。就等于刘翔在 ...
gzfs 发表于 2013-10-12 11:41

从原理上讲,这个讲法有道理的。

使用道具 TOP

以现代高级音响系统对音源的要求来看,MM唱头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5#
发表于 2013-10-7 20:46:1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MM(动磁式MovingMagnet)唱头,就是在唱头里的线圈固定,针杆末端连接着一小块磁铁,让针尖拾取的音乐讯号振动传到末端的磁铁,产生磁力线切割,从而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由于MM唱头线圈处于被动模式,再加上输出灵敏度较高,线圈的电感量较大,对针尖的震动反应有所迟缓,会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
也由于线圈处于被动模式,其对于黑胶系统调整的敏感度不高,相对于MC来说,即时是初玩的朋友,也比较容易上手
在模拟录音黄金年代,音乐的储存介质就只有磁带和黑胶唱片,撇开磁带不说,不管是否发烧,只要想听音乐,都离不开黑胶系统。
那时候对声音要求不高、只是喜欢音乐的朋友,MM唱头再加上一支结构简单、无需太复杂调整的(如君子的300)唱臂就成为了他们的必要之选,也造就了他们的辉煌。
现今音乐储存介质多了去了,如果对声音没有太高的要求的话,可以选择的也很多,根本就没有必要构建黑胶系统。
而MC(动圈式MovingCoil)唱头,就是唱头里的磁铁固定,针杆末端连接着很小的线圈;针尖拾取的音乐讯号振动传到末端的线圈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
由于MC唱头线圈通过针杆连接针尖,能直接获取震动而提高了敏感度,再加上纤细的针尖,配以精确的调整,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捕捉到唱片里所记录的信息。
也由于MC唱头线圈通过针杆连接着针尖,而且为了有一定的输出灵敏度,使线圈拥有了相对的重量,对于循迹能力会有相对的影响,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能做到精确的调整。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手们动用了许多精密的工具和仪器来调整黑胶系统了,玩不好的朋友自然也就无法领略其中的精彩啰。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10-7 20:47:59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信息量呢?
现今的高档音响系统,对于电信号的放大能力以及电/声转换能力都有着非凡的效果,只要能搞好听音环境的平衡度,该有的音乐画面自然而然地能够重现出来。
对于音源来说,CD于LP的差异就在于信息量!
对于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来说,模拟录音6、70黄金年代,许多巨匠级的指挥、优秀的交响乐团都留下了经典甚至是空前绝后的天碟级录音,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这些录音只能以模拟开盘母带记录下来,并且以黑胶唱片来发行。
各大唱片公司要保存好这些母带非常困难,不仅需要恒温、恒湿以及防止地心磁场对他的干扰,更需要定期对这些母带进行回转,否则由于这些母带长时间缠绕在一起相互间会产生磁复制而报废,因此保存这些母带的费用也相当高。随着1978年数码录音的诞生以及数码母带的简易保存和无损复制等优点,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模拟母带转录为数码母带保存后,昔日那些珍贵的录音瞬即成为鸡肋遭到遗弃而损坏,许多优秀的录音母带也不复存在了,回想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到了80年代才用这些母带来制作CD,即使采用了当年最先进的技术来修复,都只能在平衡度方面有所作为,丢失了的信息再也无法找回来了。
所以对比当年首版发行的黑胶唱片来说,CD缺的就是信息量。
从音响系统的还原来说,丢失了信息量,就意味着细节会减少、声音会缺乏鲜活、营造的气氛也没那么浩瀚。
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重放好唱片里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重现录音师和监制想让我们听到的声音,至于录音能否接近现场,那是他们的事了,呵呵。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10-7 21:04:59 | 只看该作者
从音响系统的还原来说,丢失了信息量,就意味着细节会减少、声音会缺乏鲜活、营造的气氛也没那么浩瀚。

说的好!个人认为玩LP真正的意义即在于此,量化必然造成信息丢失。
“浩瀚”这个词用的很到位,杰兄对于电声的理解非同凡常!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10-7 21: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杰 于 2013-10-7 21:22 编辑

谢谢理解。
大家不要小看CD,一张具有天碟级的CD唱片,录音师、监制以及后期制作已经把合理的平衡度都做在里面了,而我们的CD播放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也无法改变他所固有的平衡度。
如果在重放时觉得平衡度缺失,那就好好在音响系统以及听音环境里找原因。
只有在平衡度的基础上来谈信息,才会有意义。
当然,每个人由于年龄、际遇、所听音乐的内容甚至聆听音量大小的不同,对于音色的平衡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而且心情好与心情坏也不一样,环境、际遇改变也随之变化。
对于这方面出现的差异,就应该多多理解和包容。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10-7 21:58:39 |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10-7 22:48:2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有道理。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10-8 06:04:4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实实在在的帖子...观点清晰明了,论据详细.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10-8 11:0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0-8 11:23 编辑

欢迎大家真正地讨论问题。

这里阿杰兄的讲法并不是太精确。

MM针尖摆动没有MC的灵敏,这和线圈无关。这主要是MM中的运动的磁铁的有效质量重于MC中的运动的线圈。为什么讲有效质量?还要加上有效两字?这是因为还和磁铁或线圈和针杆间位置有关。当然也有MC中线圈的有效质量大于MM中磁铁的唱头,但是一般来讲,线圈的质量要小于磁铁。就如我说过,针振动越快,输出信号频率越髙。低音时没太多区别,但是在高音时,试想一下,20kHz要每秒振2万次,这时差别就来了。这也是因为MC唱头高音优于MM的主要原因。我特地表明这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次要。比如针杆和针尖的材料,MM的成本低,售价低,故用料也没MC的好。

至于调整,MM和MC都要求尽量精确。调整和唱头的构造无关。

今天晚了,下次我来讨论一下MM和MC各自的优缺点。

点评

晕倒!一看到MM和MC就头如斗大!  发表于 2013-10-9 02:41
有太多不同意见了,只能面谈,不可网聊了。暂时各自保留。  发表于 2013-10-8 22:0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8:33, Processed in 0.046373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