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329

查看

80

回复
1234567
返回列表
楼主: 甲米

73#
发表于 2011-2-25 16:00:27 | 只看该作者
美艺三重奏  Beaux Arts Trio1955年创立于美国的闻名世界的钢琴三重奏团。成立当年在汤格伍德的伯克郡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次公演。当年的创始团员是钢琴家普莱斯勒(M.Pressler),大提琴家格林豪斯(D.Guilet),以及小提琴家吉列特(B.Greenhouse)。吉列特于1968年退休,由小提琴家柯恩(I.Cohen)接替;1987年,大提琴家威利(P.Wiley)的加入形成了目前的组合,即普莱斯勒(钢琴)、卡维费恩(小提琴)、威利(大提琴);1992年,小提琴手由女小提琴家卡娃芬(I.Kavafian)担任。虽历经变更,美艺三重奏却始终保持着自1955年创团以来的优秀传统。创立40多年至今,美艺三重奏团每年进行120场以上的演出,累计已达4000多场。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是世界各大音乐中心如纽约、波士顿、柏林、伦敦、东京、巴黎、维也纳和欧美重要音乐节的常客,所到之处均受到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和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被托斯卡尼尼誉为“自鲁宾斯坦、海菲兹和费尔曼之后最杰出的三重奏团”。《时代杂志》记者克里斯托弗·波特菲尔德曾如此评论道:“哥德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而一场美艺三重奏的演出则可称为流动的建筑。”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美艺三重奏脱颖而出,超凡脱俗?“蒙特利尔之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的奥秘在于他们精湛的技巧、天衣无缝的合作、默契的交流以及对音乐本身的领悟。三位音乐家具有独立的个性,但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配合他人以使他们之间艺术上的合作达到一个统一的风格。”一些评论家声称“美艺三重奏是天才的组合”,并且认为:“美艺三重奏拥有一切——高水平的独奏技巧、三人之间的和谐一致、热忱、活力与自信。”在具体演奏风格上,《纽约邮报》认为:“音色是使美艺三重奏出类拔翠的特点之一。”在唱片界美艺三重奏团也是业绩不凡,有口皆碑。他们为Philips公司录制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三重奏以及勃拉姆斯、德沃夏克、莫扎特、门德尔松、舒伯特、紫科夫斯基的三重奏作品,并与Walter Trampler合作录制了勃拉姆斯钢四重奏全集。迄今为止,他们最成功的录音要首推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了,这是由著名的海顿专家H·罗宾斯·兰登编辑整理的新版本。全套作品共14张密纹唱片,推出当年即获英国首屈一指的唱片杂志《留声机》颁发的最高奖“年度唱片”奖,the Crand Prix de l'Academie Charles Cros 1980和英国音乐同业公会评出的室内乐类一等奖。对此,乐评界的反应也是一片赞扬之声——“几乎找不到一个比美艺三重奏更适合的组合来演奏这样的音乐了。他们的演奏简直是精彩绝伦。”他们获得的其它奖项,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美艺三重奏团的三位成员也不定期地举行独奏音乐会。“这对我们磨炼技巧很有好处,能使我们在技术上胜人一筹。”格林豪斯说。他又补充道,尽管如此,团体活动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既要教课,又要演出。他们的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张,但他们总是设法使每次巡演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星期,以免他们的学生太长时间没人指导。他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学生倾注了极大的热诚。4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活力与自信一如既往——“我们演奏得越多,我们对音乐本身的伟大与光荣就越深信不疑”。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1-2-25 16:5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1-2-25 22:38:23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1-2-25 22:43:07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1-2-27 16:5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1-2-27 17:0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1-2-27 17:04 编辑

看来大师们都喜欢玩玩三重奏
比较起来,三重奏比四重奏轻松多了。但播好三重奏要比四重奏难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1-2-27 17:09:27 | 只看该作者
海菲兹那些室内乐,很多个性很强。

不像很多室内重奏,配合适当、珠联璧合。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1-2-27 19:24:03 | 只看该作者
在听贝多芬的早期三重奏,真是喜欢年轻是的乐圣,那时的他心态很好,没有那么愤世嫉俗,有憧憬有温情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3-12-28 14:06:32 | 只看该作者
梅纳海姆在“美艺三重奏”弹了 58 年琴,这是录音史上最高产的钢琴三重奏。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夜,音乐会结束,我和一个钢琴家、一组弦乐四重奏出来,发现预订好的餐馆已经打烊,而且城里没有餐厅可以吃饭。渥太华这个城市很早就歇息了。晚上 11 点,唯一开着的是那种亮着霓虹灯的通宵小馆子。
有人要了酒单,希望还有。这里也没有素食特选。我们 5 个人喝着冰啤酒小声嘀咕。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坐在塑料桌边,容光焕发。整整三个小时,我们争论到底谁见过更多认识勃拉姆斯的人。爱默生四重奏和我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第二天早上 7 点,梅纳海姆已经坐在早餐厅,等着第二轮辩论开始。
今年 12 月是他 90 大寿,梅纳海姆的希伯来语意思是“安慰者”,他在“美艺三重奏”弹了 58 年琴,这是录音史上最高产的钢琴三重奏,也是最勤勉的。梅纳海姆在印第安那大学的名声,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治疗老师。2008 年三重奏解散后,他开始了作为音乐圣人和独奏钢琴家的第二次职业生涯。
他和音乐家合作没有定法。在和爱默生四重奏排练时他几乎每个乐句都要停下来大加批判,而和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排练时,则满口赞赏。接着,他容光焕发地开始演奏。几乎是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他们的音色、表达、姿势都充满了自信。在我整个音乐生涯中从未见过这样的梅纳海姆效应——一种无需借助语言的感染力,这是神秘艺术的最深刻的真理。它的来源是一口良善之井。
纳粹上台时,梅纳海姆 9 岁,住在马格德堡。他对那个恐怖年代的回忆,是一个名叫基策尔的教堂管风琴手,冒着被捕的危险穿过整个城市到他家里来教音乐课。在“水晶之夜”,一群暴徒砸掉了家里的店铺,梅纳海姆躲在楼上的小床底下。他还记得一个穿着救世军制服的年轻人站在他家门前,保护犹太邻居们免受暴力侵害。
1939 年,普莱斯勒一家逃离欧洲,来到巴勒斯坦,梅纳海姆心灵受创,开始饮食失调。“每次吃饭时,我都无法下咽,”他说,“一次上课时我昏倒了,我如此沉浸在音乐中,音乐给我的生活带来意义,它拯救了我。”
他的老师也是流亡者。埃利亚胡·鲁迪雅科夫(Eliyahu Rudiakov)是一位俄国钢琴家,列奥·凯斯滕伯格(Leo Kestenberg)是布索尼的学生,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普鲁士文化部的领导,他的远见卓识使柏林成为现代主义重镇。在特拉维夫的兴奋紧张中,梅纳海姆学习了广博的音乐风格。
在美国赢得了一次钢琴比赛大奖后,他的事业开始腾飞。伯恩斯坦称他是“真正的钢琴诗人”。婚后他搬到纽约的酒店,和施纳贝尔做了邻居,等着独奏邀约。碰到托斯卡尼尼的首席小提琴丹尼尔·吉莱(Daniel Guilet)和大提琴家伯纳德·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后,三人碰撞出了不同寻常的火花。在檀格坞音乐节的一次首演后,这三重奏跑遍了美国大陆,像传教士布道一般把室内乐送到了许多小镇的会议厅。
像每一支优秀的室内乐团,三重奏一直在争论。14 年后吉莱退休,伊西多尔·科恩(Isidore Cohen)代替了他。当三重奏的名气越来越响,梅纳海姆乐于躲在集体身份之后。他说是太太莎拉让他保持头脑清醒。“每次家里有什么问题,她总是对我说,别担心,走吧!要是没有她的支持,我根本做不了这些事。”
5年前他解散了三重奏,因为不愿意“再找一个小提琴手”。他本想在家安度晚年,结果独奏邀请纷至沓来。“我没想到我个人会那么出名,”他羞涩地笑了。顶尖乐团如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柏林爱乐都来请他弹协奏曲。在 90 岁生日前夕,他还出了两张独奏唱片。
听梅纳海姆弹贝多芬第 31 钢琴奏鸣曲或是小品,从开始几个音符起,你就像回到了还没有出现炫技逐名的时代,那个时代里乐谱神圣不可侵犯,音响反映演奏者的性格。梅纳海姆的演奏里没有任何外露和冲动,每个音符都恰如其分,听上去明亮清新。听者会感到提升和安心,提升是因为永恒的真理,安心是因为这双手在安抚生命。
我花了很长时间苦苦思索,为何梅纳海姆的音乐在别的音乐家那里听不到。为此我还与他讨论过。他的简单方式如此深刻,无法反驳,而且其深刻程度哪怕浅薄之人也能认识到。这是天才的畛域。
我以为,秘密在于他总是看到别人的好处。如果梅纳海姆把你当朋友,他会全心全意去爱你。你跟他相处,会觉得自己成了更好的人。当他把这些天赋放到音乐里,当下艺术界盛行的自我中心主义、贪婪和玩世不恭就得统统靠边站,作曲家想要的质朴天真被重新放到第一位。
12 月 16 日是他的 90 大寿,不管你身在何处,都应举杯为梅纳海姆祝贺——“为生命干杯!”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22:00, Processed in 0.04161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