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7765

查看

4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rahms

25#
发表于 2010-5-19 13:28:5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巴赫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为宗教服务的,因此从信仰和文化角度看,的确很多人都不是很能接受。但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作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0-5-20 01:02:2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倒着来的,我先喜欢浪漫派的再回到巴洛克时代。

但是喜欢巴洛克的喜欢的不得了,不喜欢的听10分钟都难,说咋都一个调调呢?
robinwood 发表于 2010-5-13 13:37

埃,除了巴赫,很多巴洛克听不来。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0-5-20 03:05:42 | 只看该作者
泰勒曼可以听听,一般吧。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0-5-25 15:08:52 | 只看该作者
25# robinwood


对,很多人巴赫赞颂“高得(God)”的大量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作为其创作的顶峰。个人不敢苟同,只能说它们是“信仰的高峰”,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谦卑虔诚的宗教情感,其中不乏非常优美的段落。
但对于非信徒和宗教情感不强烈的人来说,巴赫相对世俗的键盘独奏、弦乐作品如大无小无,合奏曲等等更加伟大、耐听,它们才是我们爱乐者的宗教。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0-5-25 20:08:14 | 只看该作者
举个例子:马太是巴赫最有名、成就也最高的宗教作品,
但还是带有人间色彩的。带有世俗性的。
虽然是宗教作品,但却带有对人类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部作品带有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虽然是宗教作品,但却是赞颂人类的史诗性作品。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0-5-25 21:2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5-25 21:35 编辑
25# robinwood
对,很多人巴赫赞颂“高得(God)”的大量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作为其创作的顶峰。个人不敢苟同,只能说它们是“信仰的高峰”,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谦卑虔诚的宗教情感,其中不乏非常优美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5-25 15:08


巴赫要不是历史上那位虔诚的路德宗教徒也不会是今天我们视野中的巴赫,即使他的世俗作品也无不表达着宇宙和谐完美的尺规,在他眼里(心里)这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之一。巴赫的康塔塔,一旦抽掉歌词就是“世俗”作品,布索尼、菲因伯格、肯普夫都改编过不少他的清唱剧段落,今天,这些改编曲已经被世人奉为瑰宝。再说,难道巴赫的世俗作品就不能“上升”为宗教作品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古诺的《圣母颂》,那整个就是建构于平均律首曲之上的。

巴赫是不可割裂的,也割裂不了,存在(be,本体论意义上存在,非庸俗化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个存在)决定一切,没有基督教的上帝,哪来路德宗的巴赫,更何谈这位写下了平均律、大小无、赋格的艺术、哥德堡变奏曲以及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的那个巴赫?!巴赫从来也非双重人格的,历史上只有一个巴赫,而非能写平均律的巴赫是一个人,写B小调弥撒的是另一位巴赫。庄子说:道在屎溺,呵呵更何况巴赫的世俗作品。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0-5-26 05:28:5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起源于宗教,
但在文艺复兴,
很多世俗思想和内容就已经开始渗透到宗教音乐里了。
到了巴赫那个时代,因为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的发展。
巴赫的宗教作品带有世俗性就很自然了。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0-5-26 17:10:47 | 只看该作者
音乐起源于宗教,
但在文艺复兴,
很多世俗思想和内容就已经开始渗透到宗教音乐里了。
到了巴赫那个时代,因为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的发展。
巴赫的宗教作品带有世俗性就很自然了。
shinelb 发表于 2010-5-26 05:28


也许换个角度说吧:为什么许多人觉得巴赫的器乐和独奏作品那么耐听,以至于百听不厌,每听都有新意?又为何巴赫这些作品看似内涵小而外延如此之大,能够泽被千万人的耳朵,清新千万人的心灵?说穿了就俩个字——和谐!无论巴赫的和声、复调多么复杂,任它千头万绪,巴赫所编织出来的音乐总是高度和谐而统一的,为什么?纳粹思想家,英裔德国人张伯伦在写作《十九世纪的基础》这本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巨著(长达1200页)后说过:他的每一个字都是在非正常的体温下写出的!据说他这人超级通灵。呵呵,说回巴赫吧,巴赫的所有作品也可以说是总有一位隐匿的存在者在场,正是因为如此,巴赫的音乐才如此隽永和谐!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0-5-26 17:27:23 | 只看该作者
兄台所说的类似施魏策尔的观点,
对巴赫的认识我也比较倾向施魏策尔的观点。
我也曾在别处提过这种看法,只是无人响应。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0-5-26 21:02:23 | 只看该作者
难以描述自己第一次听到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的感觉,太震撼人心了,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之声绝对不是出自凡尘,它们仿佛从九宵云外飘落,直接撞击人们的心灵,使我这样一个非教徒简直要相信真有所谓“上帝”(一般场合下我翻译为高得,以示和安拉等翻译的平等)。
然而,这种感觉同样在能在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蒙特威尔第等的作品中得到,光听以上作品不足以将巴赫和其它作曲家区分开来。
而在平均律、英国法国德国组曲、大无小无、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暂时躲避了高得阴影的伟大的天才,包含着对世俗生命思考、抒发凡人情感,又将欧洲传统音乐技术如对位赋格等发挥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天才,绝对不同于格里高利圣咏、蒙特威尔第、以及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等任何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富有个性的音乐圣人。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0-5-27 07:19:14 | 只看该作者
兄台写得很好,学习。WTC、大无和小无也可以看做练习曲,后人对她们进行了再创作。因此这些作品有了不同风格和“感情”,对于各种组曲,之所以不同于后人,可能和巴赫当时流行的作曲技法有关,大部分是些舞曲,有些作品是寄托了巴赫的感情的,象法国组曲是献给他妻子的,而小提琴奏鸣曲是纪念他亡妻的,巴赫高高在上,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感情。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0-5-27 08:12:05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13:28, Processed in 0.03774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