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8592

查看

4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舒存

13#
发表于 2010-4-28 17:41:44 | 只看该作者
【转载】在录音技术方面,DG于1990年发表了一种全新的录音方式 4D,一下子扭转了DG在录音科技上落于人后的局面。这项由DG录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师Stefan Shibata共同开发的技术于1993年正式应用于录音工程,其重要部分,就是DG与日本雅马哈共同开发的一部超级D/A与A/D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拥有高比特的解析效果,运作方式为21bit,后来更改金为24bit,大幅提升了录音的精确度。概括起来,4D技术包含了四个重要部分:第一是可遥控的前级放大器和麦克风,让录音师调整时不惊动舞台上的音乐家;第二是24bit A/D转换器,增益达18dB以上;第三是Stage Box和数码网络系统,让录音师可以从远端监控录音,而信号传输为全数码式,消除了原先模拟传输产生的各种杂讯;第四是数码均衡器的使用,将麦克风拾取的讯号作最有效的操控。这四部分构成了4D技术,今天DG以4D方式制作的录音已在几百种以上,成果早已倍受世界乐迷肯定。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4-28 17:48:4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4D

    CD唱片内标记的AAD、DDD等三个字母的含义表示一张CD唱片从录音室录音到最后制作成CD唱片的三个技术过程:第一个字母表示采用的录音技术,第二个字母表示录音后进行混音的方式,第三个字母表示制作CD盘片的方式。而其中“A”为模拟的英文缩写,“D”为数码的英文缩写,举例来说AAD三个字母的含义就表示以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码制盘:DDD则表示数码录音、数码混音、数码制盘片。

     所谓“4D”唱片,则是在DDD的基础上,在DDD的第一个“D”前,即在录音前,从麦克风到拾音的调音台的整个过程又采用数码技术,故称为“4D”。

     “4D”唱片由于从拾音到最后制造盘片全部采用数码技术,故噪声分离度极高,整体音质的频响宽阔、动态范围大、故音响效果更佳。

不过,4d技术在录音是有争论的,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营销策略(这话出自Tony Faulkner)。由于它在麦克风和拾音器之间加了一道信号处理+数字混合+降采样,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但优势在于噪音降到了最低程度。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4-28 18:50:25 | 只看该作者
DG 的录音较为工整细致,不夸张,好的系统中重播,绝对是DG 的效果最好...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4-28 20:48:14 | 只看该作者
DG 的录音较为工整细致,不夸张,好的系统中重播,绝对是DG 的效果最好...
rock 发表于 2010-4-28 18:50


正解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4-28 21:30:50 | 只看该作者
扩大点来说4大吧:50-60年代的录音,我最喜欢emi的,特别是歌剧录音,感觉温暖、自然;70年代的,我最喜欢decca的,主要是录音师威尔金森在这个时期有很多成熟的录音;80年代的,我最喜欢飞利浦的,主要是飞机这个时期的数码录音比较成熟,显得很细腻而平衡;90年代的,我首选DG,特别是3D之后,华美、细腻、滋润,基本各个领域都无人能及!
emi在70年代以后,基本就走下坡路了。decca的早期录音显得毛刺很重,70年代的显得好很多了,被环球收购以后,又失去自己的特点了。飞利浦是比较从头到尾都能坚持自己的道路的,平衡是最大特点。
聊聊我最喜欢的DG:其实dg在60、70年代的录音一般,至少我听CD如此,lp就不好说了。不过70年代后期,特别是卡拉扬的御用录音师——钧特.赫尔曼,录的一系列唱片,包括金卡等,在保持dg一贯特色的基础上,音场、定位、音色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音色,简直就是享受。而2000年后,一些dg的现场录音,让人听得耳朵流油,大家可以试试聂翠科唱的那张现场歌剧《波西米亚人》。
目前,感觉只有dg一家还在不断地出新录音,而且还能保持高水平制作。
虽然有时买一些小厂牌唱片,录音也是很发烧,不过总是觉得冰冰冷冷的,缺了很多内涵的东西。

评分

1

查看评分记录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4-29 05:35:19 | 只看该作者
17楼的观点,特别合我口味。

4D时期,大约有15种同类的方式处理录音,从声音上来说,似乎各有千秋。后来因何取消了4D,大概还是市场的原因吧?

这些年,DSD处理过的录音,都可圈可点,即使老录音都更出彩。我说的是CD的情况,LP不清楚。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4-29 05:46:42 | 只看该作者
金卡是精彩的DG时期录音精选,从声音来说是精彩的,从演绎来说,未必比EMI时期的精彩。

Decca录音十分追求空间感,这个风格在不少发烧录音中都有。DG更多强调的是原音原声的本质,这个从很多其他德国公司,或受到德国文化影响的公司录音,都可以感受到。

我的理解是,德国多是一流音乐家一流乐团,不这么做,录音显示不出他们的优势;相反,适当处理一点,也是一个道理。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4-29 07:10:49 | 只看该作者
威尔金森的录音我也非常喜欢,听听《苏格兰幻想曲》,那个时代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容易。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4-29 07:59:52 | 只看该作者
目前的DG既有一流的艺术家,也有一流的录音水平。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4-29 15:08:12 | 只看该作者
DG并未取消4D,而且因为4D使用多年以后,已人人皆知,再做为卖点宣传已毫无意义,所以不再包装上写明了。其实4D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制作方式和4D没有任何改变。

好比以前ABS刚出来,哪个车屁股后面标上ABS会显得很牛B,现在人人都用ABS,再贴就显得傻B了。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4-29 15:10:50 | 只看该作者
目前的DG既有一流的艺术家,也有一流的录音水平。
bach111 发表于 2010-4-29 07:59


管弦乐的代表是Boulez的马勒八录音,钢琴代表则是Pollini的贝多芬早期奏鸣曲、巴赫平均律。

在我听来,都是最顶级的录音,把以前任何年代的天碟都打得找不到北。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4-29 15:15:41 | 只看该作者
不过70年代后期,特别是卡拉扬的御用录音师——钧特.赫尔曼,录的一系列唱片,包括金卡等,在保持dg一贯特色的基础上,音场、定位、音色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音色,简直就是享受。而2000年后,一些dg的现场录音,让人听得耳朵流油vifone 发表于 2010-4-28 21:30


2000年以后的DG录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非常地认同!!!

对于卡拉杨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的数码录音,在后来的金卡大全集之间,应该都发行过大黄标的正价首版CD,这两年以来路路续续听过以及收到了一些大黄标老版,对比金卡新版,其音质好到令我难以想象。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5 15:04, Processed in 0.041321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