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3161

查看

21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解释

1#
发表于 2013-6-26 22:57:3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现代科学的复杂程度,早已经超出了普通人可以轻易理解的范围,因此,大众对科学的坚固信念,只是出于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已,他们并不关心真正的科学在研究些什么。
  这种对科学本质的不了解,导致人们暗自对科学产生一种模糊的不切实际的终极憧憬:他们认为总有一天,科学一定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老病死的一切问题。这种普遍弥漫的盲目乐观主义,使人们舍“目的”而取“手段”,舍弃生命的根本问题是生老病死,只抓住“科学”这个手段,这种舍本逐末,是科学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之一。
  其实,科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生命现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使到了今天,科学家们所关心的,还是那些在对撞机中产生的最细微粒子,以及那些闪烁在我们头顶的无尽繁星.那些是他们的希望之所,现在如此,今后亦将如此。科学从来也没有承诺过可以对生命予以解答。因此,对于真正思索人生价值的人,不应该把科学作为唯一的参考方向,要知道科学的极限在哪里。
  遗憾的是,不但大众见不到这一点,甚至,大多数科学家也跟普通大众一样,并不了解科学理论的最前沿在研究什么。事实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证明了唯物论的错误,然而那些越来越复杂的理论早已斩断了普通人对于核心知识的认知途径,所以普罗大众驻留在那种错误的唯物论世界观上。基于这种错误的世界观而顺势建立的唯物人生观,必然唯物至上,带有与生俱来的功利性,道德崩溃是这种功利人生观的必然结局。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6-26 23:15:30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的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话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6-27 00:03:20 | 只看该作者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6-27 00:07:01 | 只看该作者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 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2]。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6-27 00:09:59 | 只看该作者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6-27 00:11:38 | 只看该作者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6-27 00:14:12 | 只看该作者
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6-27 00:58:40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说清楚了的。恍兮惚兮其中有像,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大概这样)。物质是暂时的,道是永恒的。人是道的载体,日用而不知而已。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6-27 12:10:18 | 只看该作者
     阿度兄看经而不见经,只顾闷头修行了    物者无物,心者无心,未始有物,何始有心?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6-27 14:2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6-27 14:29 编辑

    阿度,阿度,回头,看看脑后,可曾有心,可曾有物?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6-27 15:04:0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贪也无心,痴也无物。贪不是贪,痴亦非痴。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6-27 18: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sjj 的帖子

S兄这话题大了,个人很喜欢,胡乱说上几句,有错的话,请指正:
人的世界由人构建,唯一的限制是其历史。存在着周围“真实界”,但人必须在自身创造的世界体系下去认识该“真实”。无论什么状况,解释是人自己给出的。我们永远无法用自己创造的有限的工具去到达“真理”。
人的世界的构成是有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还原论”(企图通过最小物质构成单位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应用要谨慎,很多时候,就像用“火花塞故障”来解释交通堵塞一样,并不恰当。
“量子力学”,“相对论”的确是划时代的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物质观”,但“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是我们用来统合世界的途径,并非“真实存在”。只是没有这些概念的支撑,人也不成为人了,从这点讲,说其“实有”也无不可。
物质化的世界观,享乐主义,这个很早就有了,并非伴随科学的出现产生,也有其积极意义。只是人还是具有超越性的,道德的火苗总留存内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8:25, Processed in 0.033045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