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89

查看

12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美女小提琴家Nicola Benedetti

1#
发表于 2016-5-25 12:45:0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文是转载,转载自网络)

最近听了两场精彩绝伦的港乐(HKPhil)音乐会,一场是苏格兰人气小提琴家Nicola Benedetti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由梵志登指挥。因工作之便,听正场前还听了綵排,坐在文化中心音乐厅D行正中感受著Benedetti澎湃的气势,至今依然回味!另一场也是梵志登,是其拿手好戏马勒一。他指马勒好是预料之中(希望稍后由大眾投票决定演奏曲目的那场音乐会上,他也会指马勒吧),而音乐会的上半场,由十八岁钢琴家陶康瑞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则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华彩乐段还是陶自己撰写的)

说回Benedetti。柴记一生只写过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比起其他小提琴协奏曲经典(如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尔逊),这应该是最容易令人迷上的,因为柴可夫斯基是写旋律的高手。第一乐章是乐曲的重中之重:两个theme不断以各种面貌来回复往,加上炫技迷人又变幻莫测的第一主题变奏、夺目的华彩乐段(cadenza)以及昂扬激越的closing部分,都令人一听难忘,越听越上癮。

一直以来,被我视为柴记「终极版」的,是已故俄国小提琴大师David Oistrach的版本(曾在另一篇博文介绍过他)。这次有幸听到25岁苏格兰美女Nicola Benedetti的演出,竟觉得:她的演绎可媲美Oistrach大叔!

当然现场和唱片录音很难比较,尤其听綵排,就像在浴室里唱歌般,总是特别动听的:因为没有大量「吸音」人体(观眾)在场,綵排时琴音会较为暸亮、开阔,和全场满座时的acoustic,完全两回事。

Benedetti特别吸引我的,是其琴音:那把1717年的Stradivarius名琴「Gariel」,在她手里发出异常暖和、润泽、婉约的音色,比我最爱的Oistrakh更像human voice,直捣心田。是的,我一直认为小提琴的声音就应如此,而不是又尖又冷、令人无法投入的金属音。此琴跟了Benedetti只一年,但显然琴与人极合拍,令她发挥得很好。访问时她也同意琴音很重要,因为「it's my voice」。就像歌手一样,空有歌唱技巧而没有一把靚声,也是徒然!

除了如歌的琴音,我尤爱其rubato(弹性节拍)。她总是将rubato「捏」到最尽,某些地方,以自由奔放的风格将拍子延展到很长很长,眼看就要由悬崖跌下去了......却又在最后关头接上,而结构依然紧密,没因大量拉伸拍子而散开。柴记第一乐章在她手上,宛如万马在草原奔腾,但一切又尽这位策马人掌握之中,bravo!来到第一章后面最激烈的closing部分,Benedetti随音乐大幅摆动身体(和之前来港的冷峻、理性Mutter构成强烈对比),放鬆的左手在指板上飞舞,同时又绝不忽视音乐感的营造,完全进入了「琴我合一」境界!拉的人high,看的也不枉多让。

完场时,偷听到一个母亲对她的小女儿说:「哗,真係摩打手!」虽然是句讚美话,而Benedetti的手指又真是如「摩打」般快而準,但我想这个形容并没有命中关键,因为Benedetti的厉害在於:除了手指移动很快外,还是彻底放鬆的;实际上是因为够鬆,她才能够做到超级快速的手指转换;而又正因为够鬆够快,她才可以完全不用担心左手fingering,将全盘心思放在右手的articulation,即音乐感的营造上。

按弦乐器,就是有一种手指的弔诡:既要用力按弦,又要在不按弦的当下彻底放鬆手指,否则阻碍手指在指板上的移动。因此操练左手是最基本的。但左手搞好了,只是一隻机械手、摩打手,必须也在右手的articulation下功夫(不论是用弦或用手指),才成就真音乐。我想,对於一般的业餘乐手,通常的情景是:觉得有很多音乐感觉想抒发,但就是技术未到家。而职业乐手面对的却通常是另一种困境:空有一身好本领(弹/拉得又快又準),但对音乐的感觉不够,有速度没深度。Benedetti难得左手本领高,右手又充满感情。

Benedetti小时候以「铃木教学法」习小提琴,不知这跟她手特别放鬆有没有关係?不过我猜测,Benedetti的「手指放鬆工程」主要是十岁至十五岁时跟Menuhin School of Music的俄国老师学来的。不过,有性格的Benedetti后来觉得老师再教不出新东西而提早輟学,另拜波兰人Maciej Rakowski为师,颇有剃师眼眉的意味。

听过音乐会后,我回家多次对比Oistrakh和Benedetti奏的柴记CD。Benedetti的老师是俄国和波兰人,所以也算来自俄国小提琴传统,难怪也如俄国的Oistrakh般,爱追求温暖、优美琴音。(不过据报道,她最爱的柴记版本是Milstein)虽然人们经常谈论Benedetti的美貌和唱片公司给她炮制的各式「形象」(最新的是《The Silver Violin》里荷里活黑白电影明星look),而较少谈她的琴艺,但我想,Benedetti绝对不是只靠一张脸蛋「搵食」的古典乐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5-25 12:4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5-25 12:5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5-25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5-25 13:2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内德蒂的音乐之路(转载):

本内德蒂1987年7月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4岁时受到8岁的姐姐斯特芬妮(Stephanie,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的影响开始学琴。她的母亲每天开车一小时,把姐妹俩从家送到学校,声称如果不好好学,就把小提琴没收。意大利裔的父亲乔万尼-本内德蒂(Giovanni Benedetti)是英国著名商人,拥有数千万英镑的资产,然而小富家女并没有因家境优越而在学业上有所倦怠,妮寇拉9岁就通过了小提琴八级的考试,她曾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
生的小提琴家,唯一的秘诀就是认真练琴。”
1997年,刚过10岁生日,妮寇拉便接到了梅纽因音乐学校的录取通知书。11岁时,妮寇拉已经在梅纽因指挥的巡演中,与学校管乐团一起演出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了。据说在梅纽因去世前计划中的合作名单上,除了拉妮-米契尔(Priya Mitchell)、张莎拉(Sarah Chang)和瓦迪姆-列宾(Vadim Repin)外,还有一位便是年仅12岁的妮寇拉。14岁时,妮寇拉迎来了演奏生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她一举夺得英国杰出天才比赛大奖(Britain Brilliant Prodigy Competition)。不久之后,妮寇拉就因各种演出邀请而无法兼顾学业,“既要参加各种演出,又要参与学校的众多音乐会,我实在难以做到两全”。顶着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妮寇拉毅然从梅纽因音乐学校退学,转而聘请英国室内乐团前小提琴首席马切伊-拉科夫斯基(Maciej Rakowski)做私人辅导。
无论运气和实力的比例如何分配,总之一路战绩辉煌的苏格兰女孩又成了BBC眼中的“天之娇女”,从而顺利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一个月后,她在2004年度英国最大的户外狂欢音乐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上面对上万观众演奏,又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上与苏格兰室内乐团合作。同年10月,妮寇拉在新苏格兰议会大厦落成仪式上为女王陛下献演。
在更为关心少女成长的部分英国媒体看来,这份基础过于薄弱而风光来得过早的演奏生涯,显得有些“畸形”,到了这个份上,女孩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透支之嫌。每年一张专辑,之后是紧锣密鼓的宣传巡演,最忙的时候,妮寇拉几乎每两天就要开一场音乐会。上海演出前,妮寇拉怕耽误大事,仅答应接受10-15分钟的简短采访,但就在演出前一天,又不明原因地匆忙取消,即便是邮件采访,妮寇拉也因“总在巡演路上”为由,拖延了近一个月才回复。面对英国媒体也好,接受本报采访中也好,妮寇拉不止一次地反复重申,打算逐年减少音乐会的数量,但这同她与日俱增的知名度之间,似乎又有难以化解的矛盾。
在上海音乐会上,一头蜷曲金色长发的妮寇拉身材挺拔,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身体剧烈晃动,展现出无限的青春活力。但是平日里,妮寇拉更愿意给世人留下一个“乖乖女”形象,她对《独立报》说,自己从小接受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对陈美等跨界音乐人的道路提不起兴趣。接受《镜报》的采访时,她又表示:“我从不去酒吧,也不爱喝酒、抽烟,几乎从不尝试稍显奔放的衣服。”
于是,媒体纷纷将“苏格兰玉女”的帽子往她头上按,妮寇拉不仅被视为苏格兰的骄傲,更被英国国内众多知名作曲家寄予厚望。她的苏格兰老乡詹姆斯-麦克米伦(James MacMillan)以及英格兰作曲家约翰-塔文纳(JohnTavener)本都以创作具有深刻宗教精神的作品著称,却也心甘情愿为妮寇拉创作作品,两部献给她的协奏曲《Fragment for the Virgin》和《From Ayrshire》分别被她收录在第一和第二张专辑中。
不仅如此,妮寇拉更是勇担重任,视自己为推广古典音乐的“青年代表”,个人官方网站的名称就是“妮寇拉邀您加入到音乐”(Nicola Benedetti invites you to take part in Music)。除演出和录制唱片外,从2005年起,她还跟随“萨金特儿童癌症关护实践机构”(CLICSargent)遍访英国的学校,鼓励所有的小朋友学习乐器,引导他们热爱古典音乐。2006年初,她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犹太国家基金大会上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演奏,同时,她还被聘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孩必须面对的生活:每天超过6小时的练琴时间,外加慈善、教育、音乐会、唱片公司、媒体---周旋其中,每一样都要保持良好状态,这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妮寇拉时不时会掩饰不住“累”,坚强的外表下,一颗疲惫的心溢于言表。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妮寇拉却不愿意让中国读者知道这一点,或者说,她更愿意相信自己能承担这一切。她说:“音乐是我的热情所在,理想所在,我愿为它倾尽所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5-25 13:46:58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5-25 16:41:16 | 只看该作者
千金小姐的气度不一般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5-25 17:1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5-25 17:20 编辑
ZhengPaca 发表于 2016-5-25 16:41
千金小姐的气度不一般


唱片公司力捧她,除了她拉琴和形象都不错之外,与她的家世也肯定是有关系的。
她父亲是亿万富翁。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5-31 21:34:50 | 只看该作者
听过她的那张苏格兰幻想曲,实在不忍卒听。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6-9 18:24:29 | 只看该作者
25岁,是90后?40年代出生了郑京和、50年代出生了慕洛娃、60年代出生了穆特、70年代出生了美岛莉,到80年代出生了沙拉·张,90年代还没断档。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6-9 19:37:3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唱片大部分都能在YLJ里淘到,全新未拆的三四十元一张,我买了不少,反正便宜,买来听听还是不错的。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6-10 14:50:59 | 只看该作者
babebr 发表于 2016-6-9 18:24
25岁,是90后?40年代出生了郑京和、50年代出生了慕洛娃、60年代出生了穆特、70年代出生了美岛莉,到80年代 ...

本内德蒂是1987年出生于苏格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9:52, Processed in 0.10820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