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1601

查看

7

回复
返回列表

go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1#
发表于 2013-3-5 19:33:5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3-5 19:51 编辑




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沈凌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平平淡淡才是真

晚上开家长会。认真听了老师,别的家长的发言。有一个老师引用了一句名言:“有两种生活:要么现在辛辛苦苦,将来快快乐乐;要么现在快快乐乐,将来辛辛苦苦。”当然,虽说是有两种生活,但是老师引用这句话的目的,还是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过第一种生活。但问题来了,这个话修辞手法太好了,标准的对称句式给我们一个感觉就是:这两种生活是等价的。如果它们等价,那么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呢?我们只有认为“现在的都是小,将来的都是大”的时候,才会觉得选择前者是合算的。

那么作为一个学经济的,我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呢?我想要过的是第三种生活:现在平平淡淡,将来平平淡淡。修辞一点讲,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真生活就是平淡的。为什么说平淡的生活反而是经济学的追求呢?经济学不是要大家福利最大化的吗?其实大家没有意识到:平平淡淡不仅真,而且还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大道至简。

经济学承认:福利是难以衡量的。如果真的要问一个人,他的福利是多少,他只能定性的回答,他有多少快乐。越快乐,生活的福利就越大。就吃饭来讲,今天饿得要死,吃上一个包子,那么快乐就很大;明天山珍海味,那么再多上一个燕窝鱼翅,也不会觉得比前一天的包子有更多的快乐。所以,如果可能,大家都愿意天天吃饱喝足。既不要一天饿得两眼发黑,也不要一天饱得吃吗丁啉胃动力助消化。这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本意。如果我能预见将来会中个头彩,得到一百万。那么理性的行为应该是今天就是把这个彩票抵押给银行,换来现金现在就开始消费,每天小鱼小肉的一直到将来。

话回到教育孩子的生活态度上。从励志的角度,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一点苦,用将来的成功来做诱饵,也无可厚非。但是从生活的本意上看,成功不是生活的目的。就像钱不是生活的目的一样。成功能够带来的快乐,才是我们的追求。

励志不过是一种“投资”行为。省下今天的“快快乐乐”换取将来的“快快乐乐”,如果不是有较高的回报,傻子才会去做!但是将来的回报一定会高吗?由于努力,在将来我们也许会有较多的收入,或者较高的名誉地位。但是“快乐”呢?未见得!今天省下的包子或许是能够换来将来的山珍海味。但是将来的山珍海味所带来的“快乐”未见得比今天的包子所带来的“快乐”多多少!所以,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经济学上有优美的数学解揭示这么一个简单的真理:每天有那么一点点快乐,程度基本相同,那么整个人生将会是最快乐的。这难道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哲学所告诉我们的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3-5 19:35:31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二)差异化竞争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爱的。” 这是我在家长会上听到的最可爱的一句话。这个老师虽然说着让我们家长如何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注意事项,但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我们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可能每个孩子的成绩都好到和XXX一样,如果那样,我们社会成什么了?有成绩差异不要紧。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爱的。”我觉得这是蛮有意思的一句话。

学校的教育其实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就是因材施教。可惜我们现在的学校,一个班级48位同学,一个老师要对付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针对每个同学的特质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只能简单的用学习成绩来衡量所有的同学。这么一来,就只有成绩最好的同学,和成绩最差的同学。而不是每个孩子都很可爱了。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家长能够做什么?一个老师要应付48位同学,但是2个家长才对付一个孩子。没有什么可以比家长更加能够了解孩子的特质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夸也要有夸的地方。总不能孩子明明考的不及格,我还说你真行吧?所以,找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发扬长处,形成和别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是家长应该坚持的教育原则。过去我们考大学那会儿,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像除了考上大学,在没有别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了。可是现在回过来看看,中学同学聚会,成绩好的有混的不好的,成绩不好的也有光鲜照人的。成功的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事业。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两个菜摊子都卖一样的菜,你过去东看看西瞧瞧,很容易就压价,没有一个菜贩子能够发财。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但是我们看到,一个菜贩子说,我不卖普通蔬菜了,我卖洗干净的“净菜”,直接送货到家,但是价格高一点。有一部分的顾客没有时间,会选择他,他赚到了较高的利润;剩下的顾客有的是时间就想省点钱,还是会买普通的菜。但是现在卖普通菜的菜贩子只有一个人了,他减少了竞争,价格也高了那么一点点,他也赚到了较高的利润。这就是差异化竞争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进入市场。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没有离开过市场。那么我们通过学校教育会形成什么样的资本去市场竞争呢?我们可以“别人会的我更加优秀”,也可以“别人不会的我会”。树叶很多,但是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人也很多,我们本来就不同,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教育去抹杀这种天生的差异,用一个工厂化的标准衡量所有的人呢?恰恰相反,学校里,我们应该容许孩子更加全面,自由的发挥,去找到孩子的最强项,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去做差异化竞争。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3-5 19:37:06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三)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晚上和儿子出去散步。儿子说:“这个世界真的不公平。二战时德国的军队犯下性侵犯罪行,战后被一一追查。但是盟军也犯下这样的罪行,却一直不被人所知。”靠。不知道他又在哪个网上看了这样的旧闻。不过说的也是事实。

“就是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说公平吧,很不公平。不过呢?说不公平也很公平。”我一边说,一边在想,有什么可以借题发挥一下子。

“你看,这就叫成王败寇。盟军是胜利者。斯大林说过: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不过,你也应该看到,盟军主要做的事情是解放了被德国人侵略的国家,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虽然也有很多的不好事情发生,相对于他们的功绩来讲,是不值得一提的。相反,德国人主要做的事情是侵略,是杀戮犹太人。给人太不好的印象,所以,他顺便做的不好的其他事情被人一一发觉。”

“性侵犯是犯罪,不论谁做,都是犯罪。但是人们对罪犯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很充分。就像我认识一个朋友,我一开始不可能对他很了解。那么后来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是我观察到他的一些小事情。比如约会准时不准时啦。他是不是很有礼貌的为女士开门啦。他有没有随地吐痰啦等等。通过这些观察(注意,都不是完全的有关他的信息),我慢慢有了对于他的印象。这是印象会改变我以后对于他的行为的判断。比如如果我对他的印象很好的话,那么他突然打我一拳,我会理解成为他是和我非常亲热;如果我对他的印象很差的话,我会揣测他是不是要攻击我。”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需要讲究礼貌守道德。因为讲礼貌,对于我们来讲是付出很小的成本的事情,但是却让别人对我产生很大的好感。这样的好感能够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问题变得容易简单。这对我们来讲是有好处的。”

儿子有点若有所思:“哦。敢情学校里面老师说的要有礼貌讲道德还有这么自私的想法在背后......” 完了,学校总是讲无私的奉献,我总是讲自私的想法。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3-5 19:38:31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四)你并非一无所有

当二十年前崔健唱起“一无所有”的时候,立刻获得了当时年轻人的认同。时过境迁,崔健已经老去,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了。但不同时代下年轻人还是会把它赋予新的意义,获得同样的感触。当他们下海试图创业的时候,没有资本甚至没有借入资本的资格,所以一无所有;当他们进入公司和社会谋求向上发展的时候,没有关系没有人脉,仍然是一无所有;当他们面对生活,发现哪怕买房子找对象,还是没有起码的初始积累,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还可以继续高唱“一无所有”,愤世嫉俗。

但是且慢,年轻人真的是一无所有的吗?有一次我和儿子去爬山,到了山顶儿子气喘吁吁,累得坐倒在地。我有点奇怪,平时他的体力还是不错的啊。所以我很有些不相信,在一旁督促他站起来活动活动。旁边一个老人家看不下去了,气哼哼的对我说:“小孩子又不会说谎的,他说他累死了,那一定是他的身体不好吃不消了嘛。”“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对于小孩子的信任,说明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是赤条条的,也不是一无所有的。他的身上,分明加载着我们的期许和信任。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本。现代经济学发现,一个社会的成员间信任度越高,则经济越发达。大家去欧洲旅游就可以感觉到:欧洲的酒店退房都是不查房的,好多家庭旅馆网上预约,也都只要你发个email或者打个电话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押金这一说。

所以,当我们进入社会时,本来就带有了这种宝贵的信任资本。但是很可惜,很多年轻人忽视了这种资本,很轻易的就浪费了别人的信任。比如我最近经历的两件事情就很说明:各个层次的年轻人,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一个是我的房客,交房租的时间到了,我去向他要,结果他说:能不能缓一缓,因为老板没有及时发工资;过了一周,我又去问,他说要看看能不能找一个合租的朋友分担房费;到了第三次,我下了最后通牒,总算是交了,但又提出能不能改原来的一季一交为每月一交。我想年轻人出来混世界不容易,就同意了,但同时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拖欠房租的问题,我在原来合同上加了一条:延迟一天罚款一百元。这下他们不愿意地说:这样多被动呀!是的,的确是太被动了。但这不是你自己浪费了别人对你的信任造成的吗?第二件事是我向FT中文网投稿,年轻的编辑说:好好好,我们明天发,过了三天没消息,我催问了一下,对方客气的不得了:对不起,现在开年会,报道任务重,我们下周发;到了下周还是没反应,又过了两天来信说:哎呀,太忙了没有发,再过两天一定发。又三天过去,忽然来信问:怎么你自己已经放到博客上面去了啊。我们必须是首发的呀。堂堂某中文网,完全不知道诺言的珍贵。是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意外。如果意外是不遵守诺言的借口,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诺言这一说了。就像我的房客,如果老板不发工资是不付房租的借口,那么老板不也可以以货款没有收到作为借口不发工资吗?

这些小事情里面,我们都很不珍惜信任,愿意不经意间挥霍掉信任。一旦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而让事情变得麻烦时,我们就到为它支付成本的时候了。所以,我们遇到难关失意惆怅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只需要躬身自省,看看自己在过去顺利的时候有没有挥霍掉你的信任资本。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说不出“没有”两个字。如果信任可以折现,我相信它足够大,以至于能够让你度过难关。

也有一些人认识到信任资本的重要性,但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主动将信任资本变卖套现。这就是欺诈。比如温州发展早期泛滥的假货,皮鞋甚至是可以纸做的,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信任而大发其财。结果呢?钱的确是有了,但是信任却失去了。最后即使用焚烧全部劣质皮鞋的极端方法试图挽回消费者的信任,但却没有那么容易成功。现在中国的生产商老是抱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里面始终只能占据一个微不足道的份额,而不能像意大利皮鞋,法国时装一样,靠品牌赢得巨大利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刻意地变现了消费者宝贵的信任!靠牺牲信任来换取初期的资本积累,只能陷入长期的低迷和困顿。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从个人来讲,我们怀揣着一块巨大的资本(信任)进入社会,并非一无所有,相反需要好好保护这个可贵的资本,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对我们一个社会来讲,则要好好考虑如何能完善机制,惩恶扬善,积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进步。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3-5 19:40:03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五)人生唯一的任务

“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常常这样对儿子说。但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学会的事情。因为它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我们往往习惯于教孩子简单化地看待生活,比如:“你现在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家长可以承担本来应该孩子承担的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琐事;而孩子也就有义务舍弃除了学习之外的娱乐,加入到课外补习的队伍中来。但是生活不是一个单调函数。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从哲学上告诉我们:任何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完美的。我玩不了哲学,但是自己熟悉的西方经济学也有一个有关消费的基本理论:当我们分配有限的资源(比如收入)到若干个必需的用途上时,尽量平均的分配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总利益最大。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和西方经济学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以说,人类的智慧有时候是相通的。

分配金钱平均消费是容易理解的。如果我们有100元钱,需要用到吃饭和穿衣两个地方,两个地方都是必须的:没有了饭吃,就会饿死;没有衣服穿,就会冻死。而饭吃的越多,最后那一口饭对我来讲就越不重要;同样的,衣服越多,最后那一件也就越可有可无。所以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根据两种消费品的价格,购买适当数量,以至于自己觉得最后一口饭的重要性和最后一件衣服的重要性相等。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放弃其中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数量,节约下钱来换购另外一种商品从而提高总满意度。既然无法提高了,那么这就是总的满意度最大的选择了。

这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用到教育孩子上,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习就是在储蓄快乐”---这是我说的,不是名人名言,不过我觉得概括得还不错。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艰苦的,很少有人天生喜欢读书。十年寒窗,对于大多数并不以“中华崛起”作为人生理想的碌碌之辈来讲,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能够在将来尽量活得优越一点,快乐一些。那么放弃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端坐在教室之中,整天为了考试的排名忧心忡忡,就是相当于储蓄了快乐,转化成一张文凭,据此换取将来的快乐时光。这不就是一种快乐的跨时间分配吗?

既然如此那么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分配这种资源也要遵循上面所说的规则,才会让我们一生的快乐最大化。我们在童年如果真的能把每天24小时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未来能够换来金山银山,对我们来讲也不是最优的。因为我们每天24小时学习工作,熬不了一星期就倒下了。未来的金山银山对我们来讲还有什么用呢?同样的,如果我们现在每天都无所事事的放纵青春,及时行乐,没有任何的学习和奋斗,那么现在或许是快乐了,但是将来就只能瑟瑟于寒风之中饥一顿饱一顿,没有了基本的快乐。所以,任何的极端都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适度的学习时间和努力程度,让我们一生快乐幸福,这就是我说的必须学会的“安排生活的能力”。

很失望的是,这样的教育思路很少体现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上。我常常开玩笑的说,我们家里最忙的是我儿子。他每天六点半必须起床,七点到校(还好我们有车接送,如果他需要自己去学校,那么必须六点不到就起床)。白天全天上课,下午五点放学,回到家里,做作业到九点,然后洗漱上床。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睡眠和吃饭时间,我实在看不出他还有什么闲暇。万分惭愧的是,我发现自己对待工作远没有儿子卖力,我们在单位总是忙里偷闲喝茶上网,或者同事间唠唠家常。中午休息,更会眯上一会。下午下班回家之后绝少再有加班之说。即使偶尔忙一下,总不是常态。儿子没有了闲暇,一个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做作业的效率显著下降。也难怪,谁能够一天到晚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我几次看到他面对作业本发呆,迟迟不下笔。我催他:快点做,做完了早点睡觉!可我知道,对于他这个被剥夺了闲暇的人来讲,发呆带来的快乐也许好珍贵,珍贵到宁愿用睡眠不足来换取。

更加可恶的是,劳累了一周之后的周末两天,孩子们也往往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占据。我们没有给儿子安排补习。这是我最后的底线,不希望被这个社会环境突破。但是我发觉我们是那么的孤独。好不容易儿子从作业堆里面抽身出来和我们出去郊游一天,(哇!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希望能够找一个同学做玩伴总是困难重重。我们不补习,别人要补习。这个课外补习班,好像是梅花鹿头上的美丽鹿角,对于每个鹿个体来讲,为了争夺配偶能长一寸是一寸。但是等到大家都长出了鹿角,你的竞争优势也就没有了。剩下的呢?就只是逃命时候鹿角挂在树杈上挣脱不得的悲惨命运。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3-5 19:43:07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教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六)读书有没有用?

老师——除了经济学老师之外——总是对学生说:读书当然有用的啦。因为读书能够让你有知识!经济学者认为,这叫做人力资本。当我们出生,长大,并加入劳动力市场之后,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收入,取决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这种劳动力素质可以是强健的体魄,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或者知识。前者我们叫体力劳动者,后者我们叫脑力劳动者。当然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是某个人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真累人啊,那就是体力劳动;回到家备课搞科研也累人啊,那是脑力劳动。传说中,读书受教育就是能够增加我们工作技能和知识的一种手段。每次去开孩子的家长会,老师都会不厌其烦的讲这个传说,搞得我很是心烦意乱。

经济学的研究对教育其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就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能够增加知识,或者说人力资本,从而有助于产出的增加;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可能并不能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个“信号”,来说明你的聪明程度,而这个聪明本身是天赋,和学习无关。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很成问题的市场,买家(企业老板)不可能像卖家(我们)自己一样的了解产品的质量(我们的聪明程度)。所以,一个笨蛋只要不是那么的笨,总能装作很聪明的样子被老板雇佣,然后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步显出其真正的实力来。这样一来,买家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买家总是吃亏,长此以往,买家就不敢随便雇佣劳动力了,最后对卖家也没什么好处。这就是市场无效率的一种情况。

这个时候教育机构跑出来说:没关系,老师可以帮上忙。老师们设计一些很难的计算题,或许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你做不做得出来,能够有效区别劳动力的聪明程度。于是通过考试的人拿着文凭显示给企业老板,以便证明自己和笨蛋的区别。对于老板来讲,他可以按照文凭给出不同的工资待遇,至少比通过算命先生看面相好的多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哪怕教育机构不能增加我们的人力资本,仅仅是像一个扫描仪,显示出了我们本身的聪明程度,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对于读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YES!

本来这么一堆计算题,并没什么用处,就是一个筛选器。大家最好都不做准备,直接去考试,测出真实的聪明程度就可以了。但是有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聪明,直接去考试可能不一定能通过,所以,他们请了一些人来辅导,复习,准备。这样一来有准备的学生就能赛过没准备的学生,获得一个“好信号”。但是一旦大家都那么想,每个人都去复习准备,那么其结果和都不准备其实是一样的。那么复习和准备就成了一种资源浪费。这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从这个角度上讲,读书有什么用?

自然界里,这样的傻事不光是人类在做,很多别的生物都有,比如梅花鹿。雄性梅花鹿为了争夺配偶,喜欢长出长长的鹿角来。这些像树杈杈的鹿角越大,越能够收获雌性梅花鹿的芳心。于是进化论告诉我们,雄性梅花鹿普遍长出了这样的好看的鹿角。但是这样的鹿角对于梅花鹿整体来讲确实不好的事情。当猎物捕食它们时,它们往往因为这个宽大的鹿角被树丛挂住,而不能逃避,最终被吃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雄性梅花鹿能够坐下来开一个会,达成一致裁剪掉这个要命的鹿角,它们整体的存活率能够提高一大截。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每天披星戴月来往于学校,埋头于作业考试之间,期间有多少知识是有用的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的,又有多少只是“梅花鹿的角”呢?我不能回答,我想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经济学者,都没能力回答这个重要的话题。

我在国内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15年教育经历,跑到德国波恩大学去念了7年书。我发觉,在那里念书,读硕士轻轻松松;可一到了博士,就累得晕头转向。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我们中国的教育好像刚好相反。

在国内,看上去最累的是小学生,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扛起大书包,清晨起床,顶着星星就去了学校,晚上回家,还要做数不清的作业。到了中学,忍受了这么久的孩子开始试探着能不能玩玩游戏机,谈谈恋爱,泡泡网吧。所以,中途跑就慢下来了。一旦侥幸入了大学门槛,那简直就是进了游乐园。翘课就不说了,那是必修的;打游戏过家家也是家常便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从书本上移开了。最终我们的爸爸妈妈管了起跑线,放了终点线。一大群孩子就像龟兔赛跑里面的小兔子,在终点线前倒下睡大觉了。

在国外,小学生是开开心心的。上课一般就是半天,下午全放水。家里没有人照看或者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有点事情做的,就放到私立的舞蹈班啦,画画班啦。到了中学,科目增加,下午也不放假了。孩子们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老师会在不同阶段,推荐孩子进入技校,大专或者大学学习。进大学没什么考试。一般你毕业了,老师推荐了,就可以去念。但是念不念得出来就不一定了。我有个朋友就是一开始雄心勃勃读物理,读了两年实在是吃不消了,转到我们经济学来。但是即便如此,大学还是一种大众化教育。而博士阶段就不一样啦,因为这里念博士基本上相当于工作,国家给你钱让你读书,这个工资还不算低。有中国人靠这点钱都能养一家人。所以都是门槛高高的,能进来的那是百里挑一的牛人。你在一群牛人里面念书,还想轻轻松松,哪里来的好事?所以他们这里,起跑线出发的时候是懒懒散散的,越到后面越是跑的快,冲刺的时候你追我赶,诺贝尔奖就哗哗的全落在人家口袋里了。

其实要我看,德国人和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最后的情况会如此的不同,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不敢说我们的多少差,他们的多少好。我只想说,两者有太大的不一样。中国这样的教育,给大多数人很扎实的基础教育,或者是很好的“信号”让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一点在留学海外的华人身上特别能体现出来);德国这样的教育“信号”的作用小了一点,每个人按照自己本来的能力行事多了一点,这样容易鼓励最聪明的人发挥才智,也容易让智力一般的人放松自己,庸庸碌碌。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尽管德国人的技术和经济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他们的人均GDP并不很高,比美国和日本差多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休息时间太长了,每年的工作时间短,当然GDP就比不过人家了。不过普通德国人很喜欢这样平静或者庸碌的生活,在自己院子里除除草种种花,并不产生GDP,也不用读很多年书做很多作业,但是很幸福,是不是?

我知道,学习时间不是越多越好,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补习不是越多越好。我也希望儿子能够明白这一点:努力学习不等于说除了学习,生活再没有其它。西湖边散散步,看着夕阳西下,印红大地;深秋踏着金黄的落叶,气喘吁吁爬上高山,看那远方苍茫的天际一线。这些都没有很伟大的意义,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很明显的目的性,但是很惬意,很放松。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轻轻松松的。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3-5 22:19:43 | 只看该作者
唉,孩子们比我们小时候苦多了。一周五个兴趣班,想想都可怕。
对小女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等她上学了,恐怕要自己给她补补一些有用的知识,尽管学校用不着。中国的教育真的无语。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3-6 08:35:2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先教育自已,再引导孩子。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1:34, Processed in 0.049897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