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54902

查看

29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kuans

289#
发表于 2018-12-27 12:58:09 | 只看该作者
音响发烧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比如器材销售夸大功效、炒作&控量抬价。使用者频繁更换器材,大部分时间鉴别声音变化、不专注聆听音乐等等…
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必须把音乐与音响割裂开来的理由。

1.录音师&器材制造商认真聆听现场音乐,以指导自己的录音、重放制作。
历史上著名录音师如威尔金森,成天与著名乐团歌唱家在一起,他也一定不断在学习调整。
数年前威信的高音单元从铍膜更改为丝膜,是老板去欧洲听过现场音乐会后作出的决定。

2.生活中不乏很多烧友,经常去现场欣赏音乐会,回家后调整升级器材。

3.很多人因为最初接触了音响,慢慢热爱上了聆听研究音乐。比如我。

4.很多爱乐者因为升级了音响,更加享受音乐,扩展了喜爱的作品范围,从室内乐、协奏曲延伸至大型管弦乐作品&歌剧。

5.我们东方世界的爱乐者,很缺乏现场聆听机会,绝大部分人只能通过音响来接触、了解、享受音乐。
小到几十元的耳机,大到数百上千万元的家用旗舰音响,都是音响器材。如果你仅仅通过耳机或者小书架箱就能进入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作品,比如歌剧、大型声乐作品(例:巴赫B小调弥撒、亨德尔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
这样的人在我们东方占比不多,我知道的有辛丰年老先生。不过我觉得辛老先生如果生前有一套更大型一些的音响系统,也许会对歌剧与大型声乐作品有更多感悟与文字留给我们。

另外,从更宽容的角度来说,那些更换器材鉴别声音乐此不疲、热心交友分享的烧友自己乐在其中,玩得很开心,并且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话,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使用道具 TOP

290#
发表于 2018-12-27 13:48:5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客观,表示赞同。

使用道具 TOP

291#
发表于 2018-12-27 13:51:04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12-27 12:58
音响发烧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比如器材销售夸大功效、炒作&控量抬价。使用者频繁更换器材,大 ...

说的很客观,表示赞同。

使用道具 TOP

292#
发表于 2018-12-27 14:47:18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12-27 12:58
音响发烧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比如器材销售夸大功效、炒作&控量抬价。使用者频繁更换器材,大 ...

音乐和音响的关系应该还是因人因情绪而异。音乐科班出身的朋友中没见过高级音响,但是他(她)们基本都有自己的音乐沙龙,多数是剧院音乐厅常客。有软体藏量过万的乐迷,但音响很“垃圾”,朋友圈今天北京明天上海,国内高水准现场恨不得一场不落,甚至追拜罗伊特。当然也有软件丰富,音响不错,自己和家人有会乐器的,对音乐颇有研究,现场也追的。音乐类型的欣赏和心境情绪的关系似乎比音响的关系要大得多。
用hiend音响,软件丰富,对音乐有一定研究,颇熟悉乐器和现场的烧友不是没有,但凤毛麟角。不得不承认,音响发烧友对声音和硬件的关注远比对音乐的关注多。并且音响发烧友对音乐的理解绝大多数处于最原始的情绪感知和开脑放状态,对音乐语言普遍缺乏解读能力。真实事例:一堆发烧友在唱片店听“旅游岁月”,这个钢琴很美,那个贝尔曼弹这个绝了,再来一个甜蜜惬意……这时闻声而来一个年轻女孩,“哇,这个水的形象好生动”,一问在校指挥专业。

点评

写得不错  发表于 2018-12-28 00:14

使用道具 TOP

293#
发表于 2018-12-27 16:56:44 | 只看该作者
Kas兄说的音乐音响圈一些现状确实很有代表性。
我觉得进入新世纪,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有钱有闲以后无论艺术欣赏、玩物兴趣,更多有了社交功能。鉴赏物品、艺术同时,同好在一起消磨闲暇,开心快乐又能学到东西,有些圈子里甚至艺术本身也成了一种交流载体,更不用说物品了。更换器材鉴别声音是一种,组团去国外欣赏音乐会也是一种。

不过音乐与文学一样,是有很大广度与深度的。抱着不断深入学习、扩展的精神:

1.需要你本人专注反复聆听,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2.对于初中级爱乐者,在能力范围内组建一套比较好的音响系统,认真在家欣赏音乐,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近一百年录音史积累沉淀下来的音视频资料非常丰富了。

3.现场的欣赏当然尽量要去,无论对曲目的积累、靓声的正确认识。到了一定阶段,如果现场曲目重复(自己很熟悉),或者演绎水平比家里最佳版本差了两个档次,也不必费时费钱去追捧。
西方好乐团近年来华演出的协奏曲&交响曲考虑到票房,范围很窄。

4.资深乐迷、专业人士的介绍肯定值得听,包括各种作曲家作品背景。但也不宜过度八卦与解读,一些周边资料了解一下,多花时间在聆听感受为好。

5.具像化、标题化的音乐较适合用语言文字来解说,但不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最精华部分。
如果你对音乐足够专注虔诚,即使不具备任何乐理知识,也不了解作品背景,大部分人都能逐步感受到音乐的美。往往非标题化非具像化的纯音乐是最能打动情感深处也最耐咀嚼的。

另外,以我的接触,音响圈中也有不少对音乐研究很深入的,音乐专业人士中对古典音乐了解很窄、体会不深的也有,即使琴弹得很好。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8-12-27 22:14

使用道具 TOP

294#
发表于 2018-12-27 17:56:32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12-27 16:56
Kas兄说的音乐音响圈一些现状确实很有代表性。
我觉得进入新世纪,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有钱有闲以后无论 ...

严重同意!
“跨界”“多元化”确是大势所趋,音响自然也不例外。
现场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魅力。名家名团有翻车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辈也有很精彩的时候。确实听得越多选择性更强,这也是很多地方乐团的尴尬原因之一。
搞音乐的和搞运动的一样,说看到其专业想吐的也不乏其人,职业饭碗和情怀追求有本质区别。有些人吐过一阵又情怀了,哈哈,大概日久生情习惯成自然了。
喜欢音乐,尽量多深入学习了解,或许更能耐得住寂寞,发烧友还是普遍浮躁。希望论坛营养越来越多,口水越来越少。

使用道具 TOP

295#
发表于 2020-1-10 20:17:27 | 只看该作者
hc245 发表于 2018-3-19 22:22
遥记十来岁少年初涉烧径,一可变电容,一检波二极管、一高阻耳机,竹竿支一天线,钢钎插一地线,居然耳际飘 ...

60后?

使用道具 TOP

296#
发表于 2020-1-10 20:40:05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3-20 14:08
借关老的阵地,乘着这里老龚、石兄等胆迷多,表白一下对胆机的喜爱,顺便显摆一下胆的收藏。

10年前刚入 ...

哈哈哈,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7:36, Processed in 0.081430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