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623

查看

12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甲米

37#
发表于 2013-8-27 09:5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8-27 10:03 编辑

尽管圣桑不是德彪西、瓦格纳那样的音乐独创者。但他的艺术追求风格的纯正和形式的完美。圣桑的作品,无论交响曲、协奏曲、还是室内乐,无不洋溢着清澈精致的特有美质。条理明晰、结构均衡、形式完美。拉威尔十分推崇圣桑的钢琴协奏曲,认为它们堪与莫扎特的作品比美。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录音很少。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早已成为大热门,唱片多得数不过来,为什么偏偏圣桑少人问津?对大多数乐迷来说,俄罗斯作品中那股子春潮般涌来的忧郁、悲切恐怕要比浪漫的法国人笔下那一个个生动跳跃的音符更能打动人心。这种反映出了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偏执和水平。
还是让我们再说一下法国音乐的特点吧。法国的音乐一直与德奥音乐相异,德奥音乐中追求斗争、沉重和胜利的精神在法国音乐中变成了精致、典雅与轻快。从拉莫开始,法国的音乐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传统:“法国的传统本质上是古典的,把音乐看成是一种音响的形式而不是表现的形式。秩序和限制是基本原则。代替情感的表露和音乐的描绘,我们得到的是音符、节奏和音色的微妙形式。音乐的音响更加抒情或更像圆舞曲,而不像史诗或戏剧。它是节俭、简朴和有保留的,而不是丰富复杂和卖弄辞藻的。它不传达关于宇宙命运的信息或作曲家的精神状态。”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3-8-27 13:16:17 | 只看该作者
柏辽兹对于法兰西来说,简直就是异端邪说。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3-8-27 13:42:46 | 只看该作者
柏辽兹对于法兰西来说,简直就是异端邪说。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8-27 13:16



是的,柏辽兹在德国受欢迎,他受德国人的资助。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3-8-28 13:0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9-3 16:22 编辑

法国音乐我是倒着次序听,先听拉威尔、再听福雷,最后才是圣桑的室内乐。圣桑这位法国音乐的捍卫者真是生不逢时,在德国音乐称王称霸的时候鼓吹法兰西音乐特色,在瓦格纳歌剧风靡巴黎时热衷写室内乐。最近听了他的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和七重奏等等,深深被迷,这位勃拉姆斯同代人,在室内乐上的水平可以媲美他的德国同行。时代在变,品味在变,那些革命和浪漫的教条会被重估,而被低估的圣桑室内乐必定会重新被发现。圣桑这块近代法国音乐的基石,没有了他就不会有福雷、拉威尔,或许也没有了产生德彪西的土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3-8-31 10:2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8-31 10:29 编辑

(7)请关注他,Steven Osborne

出于喜新厌旧的本性,我一直在寻找新的作品和新的录音。最早发现Steven Osborne是我在寻找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后来注意到了他。Steven Osborne 是英国钢琴家,今年也就40出头,但已经在Hyperion出版了20多款CD,内容广泛,有贝多芬舒伯特也有梅西安布里顿,和比较冷门的作曲家如Tippett、Alkan的钢琴作品。作为钢琴家,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录音评价很高,获得了2009年和2013年度的留声机大奖。我自己比较喜欢他的法国和俄罗斯作品的录音。拥有他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Mussorgsky展览会图画(钢琴版)、德彪西的前奏曲和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都是我喜爱和反复聆听的CD。
所以,推荐大家关注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3-8-31 10:33:1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Steven Osborne,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3-9-3 14:57:54 | 只看该作者
(7)请关注他,Steven Osborne

出于喜新厌旧的本性,我一直在寻找新的作品和新的录音。最早发现Steven ...
甲米 发表于 2013-8-31 10:26

我就搞了一张他演奏的李斯特《诗与宗教的和谐》全本,老实说主要是冲着全集版本去的,因为李斯特这部作品很少有人录制全本。奥斯本的诠释不错,但与老一辈大师相比还有距离。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3-9-3 15:49:40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搞了一张他演奏的李斯特《诗与宗教的和谐》全本,老实说主要是冲着全集版本去的,因为李斯特这部作品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9-3 14:57
你指的是这张吧,我没有听过。我查了下这是他早年30岁(2002年)的录音,那时他可能还没有现在成熟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没错没错,正是这张,甲米兄也弄来听听吧。李斯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发表于 2013-9-3 16:04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3-9-3 16: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甲米 的帖子
好的,先记下了。不过李斯特还没有排上日程,还要再等等。目前正在攻“佩里亚斯与梅里桑德”。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3-9-12 12:32:02 | 只看该作者
(8) 转一篇诺曼·莱布雷希特的文章

克莱伯神话

克莱伯的身后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指挥卡洛斯·克莱伯去世后,乐坛又多了一个排外的小圈子。克莱伯是出名的难以捉摸,于是那些见过他现场演出的少数人感到高高在上,剩下的是只能听唱片的普罗众生。见过他的人可以讲给孙辈听,其他人则不能。为克莱伯写讣文的人们简直夸张到疯狂,他们说他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指挥家,全然不顾这最高级的意义。克莱伯当然是一位细致的诠释者,能够在布满音符的乐谱中爬梳出那些最关键的细节。1974 年 6 月他首次在科文特花园登上舞台,花了三个小时排练 80 秒钟的《玫瑰骑士》序曲,这对任何乐手都是一堂教学示范,学习结构怎样从音乐开头的乐句展现。
克莱伯的绝技是他给出的速度总是“恰到好处”,听听 1975 年 DG 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他在凶兆和庄严神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令人惊叹的是,节拍器显示他的版本仅比作曲家随手乱写的速度 108 慢了 8 个点,而那些直译派指挥往往受到这超快速度的误导,一头撞在音乐荒谬性的岩石上。在一个世纪的交响曲录音中,只有托斯卡尼尼、朱利尼和克莱伯能在快速的贝五中全身而退。这三人中,克莱伯是听上去最放松最恰切的。他让乐队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并非通过紧张的排练,而是通过紧张的自我准备。虽然他比大部分人要求更多的排练时间,但他也鄙视切利比达克要求 15 次排练来准备一首布鲁克纳交响曲。他有一次还匿名给《明镜周刊》写信嘲笑切利的神秘主义。排练之后克莱伯会在乐手们的谱架上留下礼貌的小纸条:“这部分我觉得可以更有力更响亮一些。万分感谢!克莱伯上。”如此礼貌,以及其他许多绅士的逸事,建立起了一位天生指挥的形象。但他严格限制演出曲目,在 70 年代中期的事业巅峰,他也只演 8 部歌剧、两打交响曲和一些非常规曲目,比如德沃夏克的钢琴协奏曲,还与俄罗斯钢琴家里赫特录制了令人难忘的唱片。之后的 30 年他不断缩减曲目范围。在最后十年中(他 74 岁时看上去依然精力充沛),他平均一年只开一场音乐会。他一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很多人据此说他是个隐士,其实正相反,他在音乐圈里朋友遍天下,只是善意地拒绝所有邀请而已。
所以,卡洛斯·克莱伯的出名不在于他的指挥,而在于他的不指挥。他喜欢说他只有等到冰箱的冷冻室都空了时才工作,而且要填满冰箱也不用干很多活。他取消的演出比实际演出要多得多,而且很快就感到无聊。他最后一次在伦敦露面,是 1986 年在科文特花园指挥威尔第的《奥赛罗》,在我看来,他像是在混时间。他的乐句处理很精妙,但摩尔人的妒火中烧没有得到音乐的支撑。认识克莱伯的人觉得他不再喜欢音乐,说不定还厌恶它。先撇开猜测不说,我们无法忽视严父对他的影响。埃里希·克莱伯要求很严,1925 年首演阿班·贝尔格的《沃采克》时排练了 126 次,标志了歌剧现代主义的黎明。埃里希 1934 年出于原则抗议纳粹政策(他不是犹太人),离开了柏林国家歌剧院,在阿根廷度过了战争岁月,所以原来该叫卡尔(德语名)的儿子变成了卡洛斯(西班牙语名)。后来他们一家搬回了东柏林,现在国家歌剧院矗立之所,却经常遭到怀疑。50 年代初,埃里希将专业活力带到了科文特花园,为 Decca 录制了许多一流唱片,但他 60 岁时在瑞士英年早逝,有些壮志未酬的怨念。
老克莱伯不希望儿子也干指挥,但卡洛斯依然拿起了指挥棒,而且钻研父亲最喜爱的曲目贝五、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玫瑰骑士》、《波希米亚人》和《沃采克》。他在斯图加特歌剧院当了几年音乐总监,此外从未担任过重要职务,他的名声完全靠口耳相传。
不论什么决定了他对音乐的态度,他从不向外人道。他住在慕尼黑郊外的山坡上,家里没有电话。他有一儿一女,太太丝当卡以前是斯洛文尼亚的芭蕾舞者。他去世后几乎一个星期消息才为世人所知,这说不定会让他高兴。
大师逝去,神话诞生。克莱伯的身后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容许自己指挥时有丝毫侵犯作曲家神圣意图的嫌疑。这一理论的来源是哈维·萨克斯(Harvey Sachs),托斯卡尼尼和索尔蒂的传记作者,他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回忆了 1978 年在斯卡拉歌剧院碰见沮丧的克莱伯,当时他正排练《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为什么我还要试着去指挥?”克莱伯叫道,“我没法让他们理解我想要什么。我根本不该当指挥……我没法忍受错误出现而不去纠正它们……”
那种自我怀疑的苦恼在任何指挥身上都会出现,这是职业性哀号。那些将此类时刻神话化的人根本不理解音乐的进程。每一位指挥都知道,如果完美存在,我们就永远不会想听另一场演出,也就没有指挥继续存在的必要。指挥要尽全力接近作曲家的意图,而作曲家的意图是让音乐被聆听,不论是否有错误。没有作曲家会用一生等待一场没有错误的演出。我不认为克莱伯这样的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会有不同想法。

诺曼·莱布雷希特: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

点评

小克绝对是个天才,天才也总是有自知之明的,只玩那些能充分发挥他天赋的作品。  发表于 2013-9-12 12:40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3-9-12 16:22:32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之前168论坛的天才乐友小克ing.......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3-9-13 08:41:5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一直认为《命运》很俗,我是听过小克和富特的版本才改变这种观念。
小克和富特的《命运》真是神品,风格不同,但同样震撼。
小克的贝四也是神品,当然还有勃四,他的《田园》要差一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5:50, Processed in 0.04305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