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7469

查看

14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25#
发表于 2012-9-11 19: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说起音色问题,我得向先生推荐一位在世的钢琴家—菲尔兹曼(俄罗斯),由于坛规,我不能将他的唱片 ...
670707 发表于 2012-9-11 18:53

网络上唱片的原始封面一抓一大把,到处都可以找到没有淘宝标戳的封面,不妨再用点心,发唱片原图是极品倡导的,所谓无图无真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2-9-11 19:08:34 | 只看该作者


再帮你追加一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2-9-11 19:09:41 | 只看该作者
4)张力在哪里?.

张力,就在连续性乐句和后面乐句之间的一个间隙,他强调了这个间隙。
alma 发表于 2012-9-11 01:40

正儿八经地问问老李:如何定义张力?


点评

这还用问我,你应该很清楚的吧。我倒是自己不太清楚。  发表于 2012-9-11 19:52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2-9-11 19: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谢谢,我是不愿在唱片封面上化更多时间与精力,有此时间不如“做些功课”,网络毕竟是玩的,呵呵。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2-9-11 19: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谢谢,我是不愿在唱片封面上化更多时间与精力,有此时间不如“做些功课”,网络毕竟是玩的,呵呵。 ...
670707 发表于 2012-9-11 19:18


呵呵,如果方便,干嘛不贴呢,方便其他人“按图索骥”嘛。

另外,我很赞同您对于器材的观点:还是要尽量真实还原,而不是以自己的“味道”取代录音中的重要细节,如钢琴踏板、小提琴换弓等等。不过我资金有限,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2-9-11 20:1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2-9-11 20:19 编辑

摘抄《伟大指挥家》一书托斯卡尼尼部分章节

托斯卡尼尼用尽一切方法让音乐呼吸,哪怕在必要的时候更换乐器。他或许是一位直译者,但绝不是盲目的纯粹主义者。他的乐句绵长而有贵族气派,他的高潮处激情而剧烈,他处理旋律元素时优美而抒情。他的指挥艺术最重要的标志是张力,这种张力的特质尚无其他指挥能及,哪怕轻音乐到了托斯卡尼尼棒下也会变得坚韧有力起来。他的速度应该很快,有时的确是快。但大部分时候它们只是听上去快,因为一切都在完美的规范中进行。器乐家知道这点。一段在中等速度下完美处理的音阶,听上去要比在两倍速度下马虎了事的音阶快得多

关键在于托斯卡尼尼跟随着前辈指挥诸如穆克、施特劳斯和魏因加特纳的足迹,成为一个高度客观的指挥,并将直译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直译主义表现在多方面,完全超出了仅仅是忠实表现乐谱上的音符和作曲家的表情记号;这是一种对德奥传统的完全反动,与瓦格纳式的速度波动概念背道而驰。更甚者,托斯卡尼尼所代表的音乐客观主义在强度上与瓦格纳、彪罗、马勒代表的主观主义相当。在瓦格纳等人将自我沉浸到音乐中去、把乐谱当成自我表达的工具之处,托斯卡尼尼便以同等的决心将自我挡在乐谱之外。

他对风格化容易产生的问题颇有研究,并得出了一项结论,那就是没有结论。他说试图达到一种“真实的”风格是在做无用功。乐器变了,音调变了,观念变了,贝多芬再世恐怕也听不出二十世纪演的那些是不是他的音乐。所以一个音乐家有的惟一的东西——惟一的东西——就是音符,他必须尽可能小心谨慎地去观察。他不仅要观察音符,还必须保持稳定的节奏流动,避免前代人以“表现”之名在速度节奏上进行的大起大落。富特文格勒这样的指挥不断地借“风格”之名来过度诠释作品(据托斯卡尼尼所言),引起了他的蔑视和嘲弄。不,这里有音符,一个指挥要诠释它们,就得依靠音乐修养、品位,还得有直觉去感知作曲家需要什么。“传统,”托斯卡尼尼咆哮着说,“只能在一个地方找到——那就是音乐!”于是他在1926年发表了著名的对《英雄交响曲》的评价:“有人说这是拿破仑,有人说是希特勒,有人说是墨索里尼。对我来说,这只是一首‘有活力的快板’。”几年后,威廉·门盖尔贝格屈尊给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方式提建议,向来看不起他的托斯卡尼尼大发雷霆。“说,说,说,这就是门盖尔贝格,”他后来这样说,“有次他跑来跟我长篇大论地讨论用正确的德国方法指挥《科利奥兰序曲》。他很严肃地说,他是从一个指挥那儿学到的,那个指挥应该是从贝多芬那里直接学到的。呸!我告诉他我才是直接从贝多芬那儿学到的,学他的乐谱。”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2-9-11 20:28:38 | 只看该作者
alma  发表于 半小时前

这还用问我,你应该很清楚的吧。我倒是自己不太清楚。


老李,你没提到能量,俺认为张力跟能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你也没有谈及何为张力,仅仅是说了你自己认为的张力的着力点。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2-9-11 20:41:02 | 只看该作者
本菜鸟认为,结构与音色,一个是立体声还原好坏决定,另一个是现场是位置决定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2-9-11 21:22:08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张力,我前一段听福特文格勒,感觉他营造张力的办法之一是给音乐一个“不舒服”的速度。看看我能不能把这个意思说清楚:

如果给定了音色、每个音符的延音长短等(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乐团本身和音乐厅决定的),一段音乐应该有一个最“舒服”的速度,正好让每一个音符自由伸展;而一部大作品的每一小段最“舒服”的速度未必一样。很多人使用自由速度,为的就是让作品中的每一段都在舒服的速度上。但我最近听福特文格勒的一些录音感到:他有时是特意用一种“不舒服”的速度,也就是特意比舒服的速度慢一点或者快一点。这样会让演奏者和听者都感到紧张,从而增加张力。

跑个题,那天在youtube上听了一耳朵Thielemann的《英雄》。他的自由速度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所以缺乏张力,结构松散。当然youtube上听的效果可能不算数;不过我听了这一段之后是没兴趣买他的唱片了……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2-9-11 21:33:03 | 只看该作者
接着上面说:指挥歌剧、特别是意大利歌剧,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那种“舒服”的速度。一是因为歌剧太长,如果一直紧绷着会太累;二是剧情本身有张力,不需要再增加紧张情绪;三是要照顾歌手,不能让人家喘不上气。

正因如此,我觉得福特文格勒的交响乐手法可能指挥瓦格纳还可以;用来处理莫扎特乃至意大利歌剧就不大对味儿了。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2-9-11 21:38:16 | 只看该作者
瘦马兄说着说着渐入佳境了。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2-9-11 21:46:22 | 只看该作者
瘦马兄说着说着渐入佳境了。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9-11 21:38


呵呵,今天好容易闲下来一点,胡扯几句,供大伙儿消遣。

再补充一下,作曲家有时候硬把重音放在弱拍上,或者在三拍子的伴奏上写两拍子的旋律,大概也是通过“不舒服”获得张力,跟上面说的那种自由速度手法不同,道理相近。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7:51, Processed in 0.042139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