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241

查看

8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13#
发表于 2010-7-4 18:39:10 | 只看该作者
不懂外文的我看到了如此好文,说声兄劳心了。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7-4 23:00: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译文很流畅!

但是,我大胆推测,菅野说的真实意义,大部分发烧友看不明白吧?

不知道楼主是否注意到菅野出版的专著《新唱片演奏家论》?

一位朋友有这本书,翻了翻,日文版,看不懂。一共18章。2005年初版,发行人原田熏,Stereo Sound杂志社前任老板,出版也是他们吧?

前后有序跋,以及菅野最后一个说明。从说明的中文来看,“新论”是他对1996年出版的《唱片演奏家论》的修订。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7-4 23:28:3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也是边看边摘译的,颇似同声翻译,可能还没有将原文的精髓译出?
因为将一国语言翻成另一国语言,比自己写作还难!
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
没有看过这本《新唱片演奏家》,这篇对谈可能就是书的浓缩?
有机会一定拜读。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7-4 23:55:37 | 只看该作者
稍微说明一下情况。据楼主的译文介绍,“唱片演奏家”一说,是菅野1996年夏季号开始提出的。我翻过菅野《新唱片演奏家论》的序文,他说明这个观点的由来是,曾拜访一位前辈,前辈对他说,凭借对唱片了如指掌的听后感知,再去现场感受演奏的音乐,结果现场与唱片重播完全两样。前辈认为,唱片听多了,误导了他的听感判断,今后再也不听唱片了。菅野由此得到观点,唱片不同现场,音响犹如“唱片演奏”。前些年,拜访北京叶立先生,他介绍了志鸟荣八郎等另外一批日本大佬的音乐音响观,即音响重播的是唱片记录的音乐信息。志鸟荣八郎在1995年赠送给老叶单位2万张CD。我的疑问是,一张唱片中,你怎么知道唱片到底记录了多少信息?不知道志鸟荣八郎先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不清楚唱片里究竟记录了多少信息,“唱片演奏”如何谈重播和还原的客观性呢?一些悟性很高的发烧友做了大胆假设,音响还原唱片的信息越多越好、越多越对,但是,如果还原的信息是录音师和音乐家录制时候刻意回避的,例如台湾有人提出系统可以听到金斯威大厅地铁隆隆声,这是正确的重播与还原吗?


菅野之说法节选:

■ 唱片重播也确实会因人而异的。

■ 其实我们大家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唱片声音的,不管是音乐爱好者,又或者工程师也一样。

■ 每个人对于好声音的感受,又不尽相同的。

■ 重播音乐的忠实性,既是种带有责任的自由,也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充分尊重这种再创造,意义深远。其实“优美的重播录音”比“忠实的重播录音”更有意义。说是忠实的重播录音,其实是在优美的重播录音。

■ 唱片演奏(重播)最重要的,是你对于声音的印象,想要怎样的声音。

■ 如果不能到达创造性的聆听阶段,没有能享受到声音以及音乐带给你惊喜和欢乐,你的发烧就不会长久的。

■ 音乐到底还是声音的艺术。就此意义上讲,没有好的声音就无法欣赏音乐,这是正确的。

■ 如果大家一直搞不出好声音,肯定不会坚持的。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固然重要。通过悉心钻研,不断积累经验,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前进。总之,过程是需要喜悦的。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7-5 10:18:41 | 只看该作者
16# 舒存

一大早打开电脑,欣喜地看到舒存兄的详尽补充,有些喜出望外。
仔细回味原文的含意与兄的注解是一致的。
特别是结尾部分对准确还原的意见表达,本人十分赞同。
金斯威大厅的地铁隆隆声,肯定不是制作者其中想还原的内容之一!
记得之前也读过台湾某发烧大师有关赞扬某喇叭的高度还原的“精彩”论述:
看到了第一小提琴手弯腰转身。。。。。。云云。
本人对那些大师的无穷想像力和超级高保真音响系统,简直佩服到五体投地!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7-5 11:1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m33 于 2010-7-5 11:16 编辑

无论菅野的观点如何,但确实是对与用音响欣赏音乐的一种很有意义的观点。

从舒存兄的文字中不难看到对于唱片这种罐头的一种客观质疑,现场地铁轰轰声肯定不会是音乐制作人所愿意带给你的。现场中,人耳会对周围人的咳嗽声自然过滤,但也必然会过滤了因人而异的音乐细节。

可能话题有点跑,又扯到了与现场的比较了。呵呵。

起码,“菅野:重要的是享受过程。适度的不便(困难),恰恰能激发发烧友的兴趣,战胜苦难的乐趣又成了继续发烧进程的诱因。但是,如果不能到达创造性的聆听阶段,没有能享受到声音以及音乐带给你惊喜和欢乐,你的发烧就不会长久的。”这个观点可能真的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多年老烧突然间退烧的现象吧。

浅见。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7-5 11:5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10-7-5 11:57 编辑

其实不存在质疑唱片有什么问题,只是质疑音响“发烧”!具体一点说,质疑的是发烧友普遍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菅野说话弯弯绕,没有把关键话说的像我这么明白。尤其在《Stereo Sound》150期之前,表达更是含蓄,造成很多发烧友的误读。菅野在很多场合,强调音响更多的是个性发挥,但他无法规避共性的重要。

菅野是做录音出身的,《新唱片演奏家论》18章节,从标题可以看出来,大量是说明录音的相关话题,如原音再生,录音再生理论,录音再生,复制的艺术,音乐的忠实性,再生的自由度,再生音乐的艺术性,音乐演奏与诠释,表现手法,唱片制作,乐谱到音响,日本的现状等等。

发烧,首先要明白的是,录音是录音,现场是现场,他们不同,但他们之间密切关联的是什么?更要明白,流行音乐的电声录音,严格意义上说,实质没有现场概念,没有HiHi概念,更没有Hi-end概念。

退烧的人,100%都是不听音乐的、不关心声音品质的。如果不是人生遭遇意外,那些退烧的所谓老烧,其实都是伪烧,他们到终了也没明白一个最基础的东西,音响最大的魅力在声音的不可捉摸性。

声音只能从重播唱片的信息中来,唱片记录的信息却是不可知。所以,如何解读唱片信息,认识音乐乐音,是认识声音的基础的基础。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7-5 12:01:04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只能从重播唱片的信息中来,唱片记录的信息却是不可知。所以,如何解读唱片信息,认识音乐乐音,是认识声音的基础的基础。...
舒存 发表于 2010-7-5 11:56



非常赞同。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7-5 12:01:19 | 只看该作者
http://lts.bbs.net/upload/201007052a88215901000021be.jpg/_/DSCN2823.jpg?a2b04b7d4e2c60f55bc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7-5 12:03:52 | 只看该作者
"音响最大的魅力在声音的不可捉摸性。" 说得好...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7-5 12:21:29 | 只看该作者
赞成“ 唱片的回放是一种再创造”的观点。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7-5 13:21:43 | 只看该作者
16# 舒存

一大早打开电脑,欣喜地看到舒存兄的详尽补充,有些喜出望外。
仔细回味原文的含意与兄的注解是一致的。
特别是结尾部分对准确还原的意见表达,本人十分赞同。
金斯威大厅的地铁隆隆声,肯定不是制作者其中想还原的内容之一!
记得之前也读过台湾某发烧大师有关赞扬某喇叭的高度还原的“精彩”论述:
看到了第一小提琴手弯腰转身。。。。。。云云。
本人对那些大师的无穷想像力和超级高保真音响系统,简直佩服到五体投地!

ikushi 发表于 2010-7-5 10:18



《TAS》曾经组织过一次讨论,话题就是音响系统还原出“逼真”的“敲门声”。同样的系统,同样的空间,同样的唱片重播,不是每一次都能听到这种“逼真”的“敲门声”。如果音响追求的只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一种不幸,但音响可以产生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万幸。
我的观点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可遇不可求。我们希望自己求的是什么,多听一点歌声,多听一点乐器演奏的音乐,还是多听敲门声?

这个话题,涉及到声像的“逼真”问题。

说声像也好,叫音像也罢,意思就是声音产生的一种立体3D感。要明白的是,这是音响独有的一种听感,也是现场原音(或原声)没有(或很淡很淡)的一种声音感觉。按高保真的标准来看,系统重播产生的这种声像,一般是大于现场的声像。通过这个声像,很容易认识到现场音乐和唱片音乐的不同。

唱片的声像,只能是大于现场的声像。在现场,坐在舞台下的任何一个位置听女声独唱,你不会在意真实的演唱者口型多大,但通过话筒拾音和录音,最后制作成的唱片,再经过系统重播出来,演唱者的口型只能是大于舞台上的真实口型。为什么?这涉及到录音的特性,涉及到声学的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假设系统调整和器材素质等方面没有任何干扰因素,唱片记录演唱者口型大小的信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一样大小。或者明白一点说,音响系统重播的口型,只有比真实的更大,音响系统都追求一种更小的口型。

这里说的口型,其实就是声像。声像是衡量系统等级的重要标尺之一,他的大小是高保真度的一种参考。山中近三好像说,声像是压倒一切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声像,放弃或不顾声音的品质,结果走到另一个极端,声像感觉很好,但声音很难受,没办法长时间听音乐。

声像的完整理解是,声像周围有音场,音场当中有声像。与声像相关的音场,或者叫声场,是无数发烧友舍命追求的。现实中不乏把音场调整的更巷子一样深邃的人,也有的在讨论音场的形状,是矩形的,是梯形的,还是扇形的。我觉得这种讨论极端无聊也无知。如果回到还原唱片信息的话题来看,你怎么知道唱片信息记录的音场该是什么形状的呢?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8:08, Processed in 0.04855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