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7806

查看

20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季风民俗漫画》(并附文),成都的都该进来回忆回忆,并添油加醋哈。

1#
发表于 2010-9-15 23:10:2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9-16 02:35 编辑

季风,成都漫画家,这家伙将很多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画成了漫画,很有趣,让人不由得回到了童年时代,。。。。。。


折纸飞机


   
耍黄泥巴

  
打游击


小时候吃过的虫虫

在中国人的食谱中,昆虫所占的比例很小。关于昆虫食谱的选择,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若按一地风俗自来都吃的昆虫,往往被当作难得的美味,若是自来没人吃的,勉强进入菜碗,顿时就会叫人恶心呕吐,三日咽不下饭,似比吃到真正的毒药更甚。这是自然形成的食物禁忌观念的表现。
  对昆虫食品的选择,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例如,法国人吃蜗牛,中国就很少人吃;非洲人和南美人吃各种各样的毛虫,中国人大多看着就害怕。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吃昆虫的选择也不同,如广东人爱吃的龙虱(中华黄缘龙虱)在成都小孩子中叫着“潜水艇”或“水泡虫”,云南人吃的肉蛆,成都人不吃。早些年,成都近郊居民甚至大多连黄鳝、泥鳅、青蛙、田螺、蛇等都不吃,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开禁吃将起来。而一旦开禁,便似乎百无禁忌,无所不吃,到了人们讥讽的“啥子死猫烂耗子都吃”的地步。由此可见,食物禁忌也不是不可以打破的。高蛋白的昆虫食品很有开发的潜力。
  这里所谈的,是据作者记忆,成都小孩子已吃过的几样昆虫,都和当时的玩耍有关。
  蚕蛹,为缫丝厂抽丝后剩下的副产品,多用来作鱼饲料之类。但原来小孩子偶尔也兴起采桑养蚕。或自己养蚕得来,或者也去丝厂买回,也被当作一道美味小吃。多用清油炸熟,再拌以盐、海椒面、花椒面,味颇鲜明,只是多吃了有点涩口。
  竹蟓,在成都又叫“竹子虫”、“笋壳虫”。街上偶见有人将其成对穿插在以竹竿上,竹竿中段又套一截高粱秸秆用以做插柄,可任由竹蟓扑飞成风车之运转状。而竹蟓被折腾死以后,有的小孩也将其烧了来吃。
  黑兜虫,成都又叫“打屁虫”,四川有的地方叫“磕巴虫”,是一种褐色的椿蟓,冬春季节多聚集在河边大鹅卵石下。也可以捉来下酒。捉到这种虫,常是盈握满把,一并装入布袋子,拿到沸水中烫去臭气,然后烘干或油炸,吃起来略有茴香味。故入药又叫“九香虫”,其性温咸,有抗菌作用,能温补脾肾,助阳理气。
  老木虫,实为天牛幼虫,又叫“蝤蛴”,其形若蚕而更肥硕白腻。上山打柴到城里卖的人,往往又枯木根茎中掘得此虫,赠与烧柴灶人家,让其趁烧火做饭时,使火钳夹一撮桴炭烘烤,熟后给小孩吃。
  蜣螂,即“推屎爬儿”、“屎壳郎”,虽来处龌龊,但也有人吃。传说烧来吃了可以治小孩积食。
  夏天,在残败泥墙的裂缝蛀孔火砖墙的砖缝中,往往有蜜蜂栖息。其中有一种头上为白色的野工蜂,被称为“白脑壳”,无刺,小娃娃多用竹芊掏拨将其逗引出来活捉之,然后将其折为两截,再挤其腹部得一小囊,内有少许蜜汁,可以吸食。



吃野草野果

  春夏到郊外踏青,人们总喜欢随手采撷几把野菜野草药,是清明采百草旧俗遗趣。成都的野菜,算来也有好些,胡豆田里的苕菜、土坎上的马齿苋、竹垄边的野莴笋、小河边的灰灰菜、还有野山葱、摘耳根、茼蒿菜等等;而荠菜和艾蒿虽也入菜,但却被算在野草药里边,真有点“明珠暗投”!其他如青蒿、车前草、夏枯草之类,宛然济世本草,却没有小孩喜欢了,大人的所好,无非刀俎之间、金柜之上,岂有当场兑现的口腹之乐更加爱人的!所以小孩子就关心能够马上塞嘴里生吃的野草野果。
  有一种紫红色的巴地草较粗者,咀嚼出汁微微有点甜味,被称为“小甘蔗”,多生长在较干燥的墙根或者田埂上,小娃娃多在玩耍时沿路采食。
  酸浆草,在小孩子中间被叫做“酸酸草”,多生于沟边较润泽的地方,其叶形似指甲,翠色如萍,姗姗可爱,其果细小而有棱,宛若香蕉,聚生成簇。入药可以消肿祛湿,亦可止血。小娃娃信手抓一大把,嚼而食之,即涎酸盈口,故名。
  蛇莓,也叫蛇泡儿,蔷薇科蔓生草本植物,结肉果比樱桃略小,其色鲜红,稍似草莓,也入药,其味甘淡而性凉,咀碎外敷,可治蛇虫咬伤,水煎服可治吐血、虚寒腹痛、腹泻等。小娃娃见其鲜艳悦目,争相采食,专治非病理性唾液增多。
  桑葚,俗叫“桑泡儿”,也是常见的野味,其入药可补肝肾。民国时期,成都农政局曾经大力提倡种植,嗣后数十年,虽养蚕风气已煞,成都各河边还时常见到,福荫所庇,惠及蒙童。相约攀而摘食,是许多人经历过的一大快事。其生者尚青,食而酸涩;待其熟透,则为紫红,食来甘甜有味,常使小娃娃吃得双唇发紫,两颊生辉!
  柘树,在成都又叫构桃树,叶大而稀,不成荫,夏秋之际结果称为构桃,烂红腐熟则自行坠落,俯拾即是,抑能由树上采得透熟者,也可食用,微有“闷甜”味,口感滑腻。
  梧桐子实,在成都俗称“瓢儿果”。老街深巷小院子寻常可见。逢夏结实,是须持长竿奋力扑打,则往往累然杂叶坠于庭间,爷爷带着小孙子一一拾取,假灶房余薪小火炕熟,夜来望月讲鬼故事,就此物最得时趣!瓢儿果也如药,其性甘平,含咖啡硷,能顺气和胃,治少年白发,消炎。
  此外,还有吃榆钱、吃白果等。
  附记一笔:时成都小孩子还有一种稀罕物可吃的,就是花生枯,是紧邻城边的郊农油坊,榨花生油所剩之渣饼,常做饲料或弃物,小孩有缘索讨得来,也视为美食。



放风筝

      
  放风筝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究其发源,可以逆推至春秋战时期,相传为能工巧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当时还是用木头做成的呢,叫做木鸢。这木鸢可不是拿来好耍的,原是用于军事侦察,借风力好将探子托举到半空中,以便逾墙窥探敌方部署情况的,关乎生死存亡,与玩主、耍家实无相干。
  ——然则虽无相干,人家还是偏要去拿来耍。到了大唐盛世,圣贤越来越少,耍家越来越多,木鸢也由古板变轻薄,转而成了街坊间雕青少侠手里的“鹞子”、“风禽”,扎以绢素,绘以五色,招摇舞姿,干云神采,不知如何的拉风!时以尚,风益彰,格愈降,其制再变,就成了纸鸢。延至五代,出来一个叫李邺的人,无事对天起遐思,又给纸鸢头部装上了竹筒,使其能够借风力发声,奇技淫巧,一夺天工,宛然有天乐奏于云端之妙。要说玩风筝,李邺算玩风筝的老祖宗 了。
  风筝分硬骨和软骨二种。玩得入道的,也必有扎制和放飞两手功夫。但成都玩风筝的也就几个半截子娃娃,均爱放飞而不善扎制,通常自己做的风筝都极不讲究,无非胡乱选几根篾条,用锯片刀将其剖细,再三横一竖使细棉线扎成一个“王”字,又用写大字报、印通知单的白打字纸,裁成无领衫老蒋褂的模样,将稀饭汤涂上贴紧糊好晾干,又用铺盖线拴鼻子拴腰当作“提线(又叫‘陡线’)”,然后寻得外婆奶奶背转身去灶房煮晚饭,装针线的簸箩没人照看,就偷它一管两管腊光线,拿去拴在风筝提线的中央,最后再须设法自己钉一个工字型的绕线拐子,把线悉数绕上,这样一来,那“尿片片”、“屁股帘”什么的,就快要和平鸽那样扑打翅膀了!
  那时放风筝多是在街坊间稍微宽敞的堤坝、田坎、桥梁、荒地,也常常为追捡断线的风筝而躏坏了农民的庄稼,因此,初春季节,近郊农田边常有老农在呼天喊地的追缴风筝,不时引起一场小规模游击战。
  单放风筝也不简单,扎得不够对称的风筝一将兜风,即东晃西窜直“打栽栽”。倘非如此,拖着线、跑几步,逗几逗,风筝也就顺利起飞了。接下来,是比谁的风筝飞得稳、放得高、或图一时恶劣的快意而逞能去绞别人的风筝线的,称为“吃线”;或又自己撕一小块儿纸片卡在线上并稍做弹拨以使纸片借风力渐渐滑向风筝一端的,称为“发电报”;偶遇风疾,最怕的是风筝断线,就得赶紧绕线拐子收线,这也能一逞巧技,是使风筝直接移至自己的头顶上方、几与人头垂直,又称为“立天登”……
  放得高的,必是好风筝,断了线可不是好耍的!时有歌谣云:
      风筝不起,
      跑烂鞋底。
      风筝不飞,
      气死乌龟。
      风筝断线,
      跑拢灌县!



一个很有趣的指头游戏:"王婆婆,在卖茶",这个游戏有个歌谣:
王婆婆,在卖茶,
三个官人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
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麻,
隔壁的幺姑说闲话!

用不同的指头代表歌谣中的不同的角色,然后两手捏作“兰花指”模样穿插在一起,念到谁,那根指头就动一下。





耍肥皂泡

有一个丁老头,
生了两个儿.
饿了三天饭,
饿得团团团转!
买了三根葱,
花了3毛3.
买了个大冬瓜,
花了6毛6.
还买了两根大黄瓜,
也才花了7角8!。




滚铁环

以上是《季风民俗漫画》部分图片



增加一幅:打毽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9-15 23: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9-16 02:12 编辑

一些拼图,也一并贴上来,有些重复哈


最下面两幅:捉迷藏   粘蝉子


跳绳  斗鸡  过家家  钓青蛙

  
老鹰捉小鸡   野炊  捉麻雀  产牛牛儿(玩陀螺)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9-15 23:1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9-16 02:11 编辑

民谣图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9-16 02:24:50 | 只看该作者
寻 找 失 去 的 童 年


——评季风民俗漫画之《百戏图》与《百谣图》


永外正街

  电脑游戏出现以来,游戏和现代人一样,也开始趋于“单向度”、趋于“平面化”了。在这样的游戏之中,游戏者不仅失去了荣辱与共的合作伙伴,失去了面对面的游戏对手,也失去了许许多多本应通过游戏而产生的友谊、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因为面对冷漠的显示屏,游戏的主体已不复存在。

  自我的消失,使得游戏者在游戏结束后产生出莫名的惆怅,而这种失落情绪的本源就在于游戏主体的消失——挫折与胜利,悲哀与喜悦,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然而却留不住丝毫的美好与留恋!因为在这样机械的游戏过程当中,除了生命本身的无谓消耗,人性却不能得到任何提升!

  于是人们喟然而叹,感慨那逝水年华,感慨那渐自远去的昔日文化。诚然,人类莫不与时俱进,分秒皆殉。然而人类最先失去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童年——那份以游戏为主的童年记忆画卷。

  在势不可挡的商业文明冲击下,在现代人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季风漫画工作室”的主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凭借着自身的执着与勤奋,历经八年艰辛,广泛搜集素材,创造出民俗漫画系列七种,包括《百谣图》、《百戏图》、《老故事》、《众生相》、《打油诗》、《启颜图》和《神话谱》。现在《百谣图》及《百戏图》已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百戏图》收有彩色漫画100幅,包括“徒手戏”、“逐捕”、“逗趣”等14种儿童游戏。所有游戏类别均有详尽文字说明,一目了然,既有益于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也便于儿童自习。配图优美风趣,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在《百戏图》中,我们失去的童年一一再现,那美好的童年画面也在我们的脑海里一一定格!从我们尚无自我意识,偎依在母亲怀抱里的指头游戏“斗鸡斗虫”开始,到儿童自我意识复苏之后的“拍巴掌”,从独立玩耍的“滚铁环”到多人对抗的“打游击”,从最简单的创造“折纸飞机”到复杂的玩具制作“风筝”、“捏黄泥巴”,从女孩的“耍手帕”到男孩的“斗鸡”等等,无不网罗其中。虽是漫画,却让人有惟妙惟肖之感,何以如是?盖其真实。

  较之《百戏图》,《百谣图》又另具一番风味。《百谣图》有彩色漫画100幅,风格与《百戏图》无二,包括“祈祝”、“童趣”、“颠倒歌”等十三类。每图均附童谣一首,并有方言解释,极具俗文化特色。

  《百谣图》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漫画的审美享受,更主要的是为我们带来了文学审美的乐趣。通过这原汁原味的儿童歌谣,我们观察人生的角度便悄无声息地移到了儿童的位置,透过儿童的眼睛,世界变得更为真实。请看:

  “包包包包散散,莫让妈妈看见。
   明天早上起来,煮个荷包蛋蛋。”(祈祝)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全家死完”(诅咒)

  “小小马儿郎,骑马上学堂。
   先生说我好,肚里有文章。”(童趣)

  “嘟嘟嘟嘟颠颠,颠到外婆门前。
   外婆出来打狗,骑起马儿就走。”(搞笑)

  “鼻脓口水,冒充老鬼。
   牙齿焦黄,硬绷(充)内行”(讥刺)

  这种自然、明白、毫无粉饰的童谣在《百谣图》中触目皆是。康德说:“人们把表现自己时不引起这种疑心(指伪装)的坦率风度叫做自然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以其表现出来的单纯真挚而令人喜爱。”——在《百谣图》中,康德的话是多余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不仅仅只有真、善、慧、美,也有隐隐的恶。

  “新年到,新年到,姐姐要花我要炮。
   爸爸闷起不开腔,妈妈向着冷锅灶。”(悲情)

  “小星星,密密排,幺妹独自在挽柴。
   爹吃烟,妈打牌,半夜三更不回来。
   小星星,云里埋,担心大雨要下来。
   肚皮饿,实难捱,看你幺妹咋下台。”(悲情)

  虽然时空转换,斗转星移,我们已进入了新世纪,但以上童谣里的内容仍以不同形式继续真切地存在着。通过这些“当年的歌谣”,把人类最原始的同情心、怜悯心、善良心传给下一代,应该是我们成年人的义务,且责无旁贷。这正如作者在《百谣图》自序中所写道的“收集有关民间游戏资料,是为让那些游戏逐渐从完全的个人回忆归向社会记忆,把那些已在迅速消失的记忆连缀起来。”所以,我们不惟要感谢作者为我们找回那失落的童年,还应主动配合作者,与之共同追寻——追寻我们那份原有的美好记忆!

  以席勒的话结束本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二00三年九月十五日
于豫章静风楼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9-16 02:30:29 | 只看该作者
大师看过弘一法师和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吗?
很有人生智慧的一本画集。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9-16 02:43:51 | 只看该作者
大师看过弘一法师和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吗?
很有人生智慧的一本画集。
shinelb 发表于 2010-9-16 02:30

二十年前就有了。

不过季风这套漫画是另一回事,成都娃儿们小时候大概都玩过这些游戏,念叨过这些童谣。今天偶然见到这些有趣的漫画,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不过,里面语言全是成都方言,外地朋友可能对部分“俚语”不明所以,但大体上应该能明白个所以然吧。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9-16 13: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9-16 13:40 编辑

好图好文,童年的情景又仿佛浮现眼前。
自然里面成都方言的童谣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每个地方都有用自己方言传唱的童谣,如在我小时后听到的有:

    老头子
    推车子
    一推推到陆家嘴 (上海话读“子”)
    买了一包万(南)瓜子
    吃了一肚子
    叉(拉)了一裤子
    到黄浦江边头汰(洗)裤子
    把拉(被)红头阿三看见仔(了)
    抽上两棍子,
    打得象只死兔子。

。。。只能用上海方言读来才有趣。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9-16 13:22:04 | 只看该作者
好图好文,童年的情景又仿佛浮现眼前。
自然里面成都方言的童谣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每个地方都有用自己方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16 13:10

虽是上海方言,但能感受到那种音韵的味道。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9-16 15:41:50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以前的孩子玩儿的比现在的好多了,很多都是很环保很贴近自然,而且很需要动手自作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9-17 15:45:4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以前的孩子玩儿的比现在的好多了,很多都是很环保很贴近自然,而且很需要动手自作
jogo 发表于 2010-9-16 15:41

呵呵,是啊!现在的小孩子玩得都是高科技,与自然界已经越来越疏离了。
想想我小时候都玩过些啥子游戏呢?除了上面这些漫画中有的,还有扯响簧、弹弓打鸟(弹弓都是自己做);粘丁丁猫儿(成都人称蜻蜓为丁丁猫儿)、粘蝉子(知了)、掏蝉子幼虫(还未褪皮上树,尚潜伏在地下的知了幼虫);赢纸烟盒、赢子弹壳、打弹珠、划甘蔗;打泥巴仗、打秋千、耍沙(在沙堆上筑碉堡,挖陷阱捉弄玩伴);刻蜡光纸、收集糖纸烟盒纸;玩罗卜枪(成都人叫ber ber枪)、火药枪(用自行车链条、较粗的铁丝做成枪管和枪把以及扳机,用火柴头上的火药填充,这是原始的发令枪);捉泥鳅、捉黄鳝;养鸡、养兔、养蚕(小时候院子里桑树成林,于是家家户户小孩几乎都养过);。。。。。。。

还有太多太多叫不上名字的游戏。。。。。。。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9-17 16:06:34 | 只看该作者
进来的朋友兄弟们不妨都说说各自顽童时代的趣事吧,分享分享,天南地北的大概很有趣!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9-18 00:41:1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吹娃娃(剪下连环画的人来吹)、功城(太复杂,解释不清)、打沙包。。。。。。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1:12, Processed in 0.126233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