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489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资料]约翰·萨考夫斯基 (作者:王瑞)

1#
发表于 2006-2-10 12:21: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约翰·萨考夫斯基在其一贯的摄影文论著述中,企图阐述摄影媒介所蕴含的内在性质与特征。他对摄影的论证,侧重于关注影像形式品质,而且并不致力于争辩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论点。对于摄影研究,他认为重要的是研究:\"照片看上去像什么,为何导致那样的观看方式。\"他在1966年所著《摄影家的眼睛》一书中写道:\"摄影的历史就是摄影家对摄影固有特性和问题的逐步领会理解的历史。\"摄影史不只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成长过程。它的运动不是线性延续,而是中心辐射的。摄影和我们对它的理解,都是从中心向外扩散,通过灌输,它已渗透了我们的意识。像个生活体一样,摄影从出生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整体了,它的历史就是我们不断对它发现和认识的历史。由此观念,他在阐释摄影各种媒介时,尤其从影像的自身、细节、景框、时间、视角等方面切入分析其形质。在1978年所著《镜与窗:1960年以来的美国摄影》书中,他也以影像在形质方面的演化现象,来阐释摄影历史的发展情形。在1990年所著《摄影至今》书中,仍然以影像的形式变迁来构筑其摄影史观。他在1967年以《新记录摄影》展览为由所论述的快照美学,则是其摄影观念的典范创见。


  约翰·萨考夫斯基以论述影像的形式质量来建构其摄影文论和摄影史观脉络。比起那些直论摄影是艺术的论者而言,萨考夫斯基从论述摄影内质特征的理论方式,似乎更能辩证出摄影的艺术性质。在其所有的摄影论著中,他都是把摄影做为一个整体事物,以宏观的史观意识切入具体影像的微观细部,这便是他所言\"摄影史……的运动不是线性延续的,而是中心辐射的\"之核心观念。于是,萨考夫斯基的看照片与论摄影,其视角关注于影像作为视觉对象的独特性与独创性,即影像的性质与形质的演化进程,从而构建出摄影的艺术性成立与影像的形式化发展维系的摄影史轨迹。


  约翰·萨考夫斯基对摄影史观的卓越贡献,特别反映在他于1967年策划的《新记录摄影》展览的摄影新观念。当时,阿勃丝、威诺格兰德和弗瑞德兰德诸摄影家,已经突破了上一代摄影家的传统记录摄影形式。萨考夫斯基慧眼识珠,敏锐地揭示出快照美学这一新颖的观念。而影像形质演变,则突显于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 and vernacular photography。《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的中文版\"萨考夫斯基\"辞条,将英文原书中的以上词句译为\"在有关艺术摄影和乡土摄影的关系方面。\"我以为,这里的fine and vernacular photography,乃是一对特指的不同形质的影像概念。以被萨考夫斯基界定的\"新记录摄影\"概念而言,fine在此并非仅指\"艺术摄影\";而含意为\"本国语、白语、土语\"和\"本国的、本土的、本国语的、土语的\",Vernacular一词,也非指、\"乡土摄影\",(词译见《远东英汉大辞典》)。我以为,以上两词的关系,是指传统记录摄影之\"公共摄影\"形质,与新记录摄影之\"私人摄影\"形质的区别性质。具体而言,fine photography被萨氏列为由snapshoto(快照)引带的vernacular photography的对照概念,从ICP百科全书\"快照\"词条可知:\"快照是为了个人的直接记录或娱乐目的而随意拍摄下来的照片。这种照片通常是手持相机拍摄的;摄影者对视觉影像的表面价值并不太关注。\"被中译为\"表面\"的原英文formal,有形式和表像的意思。若从形质而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照片素质,fine photography应指照片素质优良的\"精致摄影\"。也即是摄影术发明后,长期以面世为宗旨的属于公共意向的摄影。相对而言,被萨考夫斯基引为快照美学新现象的阿勃丝、威诺格兰德和弗瑞德兰德等人的作品,则应当属于自言自语式的私人摄影性质。因此,vernacular photography中译为\"自语摄影\"较贴近原意所指。这两个概念中蕴含着萨考夫斯基的摄影美学理论的创意所在,他正是由这两种不同形质的影像区别上,发展出\"快照美学\"的理论观念。他在其著作《摄影家的眼睛》中指出,\"最富创造性的照片常常是那些看上去不合常规的或偶然的,从而摆脱了传统艺术的束缚?quot;


  由此,便不难领会\"萨考夫斯基\"词条中所引的萨氏原话所指。这句引文被中译为:\"照片的外观和为什么用这种形式表达,\"英文本为:\"What photography look like(and)why they look that way。\"曾有林少忠译为:\"照片看起来像什么样子,为什么看起来像这个样子。\"我的中译为:\"照片看去像什么,为何导致那样的观看方式。\"


  相对而言,约翰·萨考夫斯基看照片和文论史论的关注视角,侧重于影像的外显形质,而非深挖其摄影者的社会性意图。我想,萨考夫斯基正是以论证摄影媒介所具有的独特形式表现方式,来论证摄影的艺术地位。如果艺术是由形式的区分所架构与界定的,那么只要论证出摄影的独特形式意义,则摄影是不是艺术便昭然若揭了。


  这本由约翰·萨考夫斯基著作的《镜与窗:1960年以来的美国摄影》,便是他继《摄影家的眼睛》一书中所强调的\"对摄影的剖面观察\"之五个要点\"自身(The thing itself)、细节(The detail)、景框(The frame)、时间(Time)、视角(Vantage point)\"之后的,进一步以此观念诠释摄影史实的尝试。该著作主题的\"镜与窗\"(Mirrors and Windows),可与其剖解摄影五要点中的部分相对应:镜--自身、细节,窗--景框、视角,而时间则是摄影的特质。由\"镜与窗\"的主题设定,可以探察西方视觉艺术的形式渊源。西方绘画所呈现的逼真写实与细节完备,有如镜像的反射;而支撑西方绘画程式的透视与画框,是其形式表现的特定限制。西方摄影在发明的初期,完全是依照西方绘画的程式展现出来的。而东方与中国绘画在程式表现方面与西方绘画具有不同的形式存在,是否在这个差异上,影响了中国摄影对摄影形质的把握和对西方摄影的整体理解呢?例如,西方摄影家可以从其视觉文化传统中,自觉地掌握照相机和胶片设定的景框意识(frame、window)制导的透视构图形式。而中国绘画的散点取像和传神写意,则自然游离于固定的景框之外。从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在细节纪录与大场面掌控方面的缺乏力度感,可知?quot;摄影家的眼睛\"所强调的\"镜与窗\"形式表现方面,中国摄影人因缺乏相关视觉造型文化的传统习惯依托,故而暴露出对摄影图像全面把握的缺陷之处。由此意义而言,形式即是观念。


  1990年约翰·萨考夫斯基的《摄影至今》(Photography until Now)巨著问世,他以其特别的以形质审视摄影的个人观念,创造性地结构摄影历史,不同于大多数按因袭套路编撰的摄影史书写,萨考夫斯基以如下篇章立论:\"1、摄影之前;2、发明者;3、达盖尔式和卡罗式摄影法;4、纸版对玻璃版;5、乔治·伊斯曼和阿尔弗莱德·斯蒂格利茨;6、摄影与印刷;7、刊物之后。\"由之可见,萨考夫斯基采取了以摄影之特定形质来诠释摄影与摄影史的路径,则独立于通常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证摄影史的观念。


  我认为约翰·萨考夫斯基是最会也最能论证摄影如何成就为艺术的理论家。而这部他的重要著作《镜与窗》,则是从观念层次,而非从技术层面研究摄影形式的史论著作。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视觉经验 的广泛积累,中国摄影人应当能够在更高的思维程度,去理解摄影形质这种关于艺术表现的命题了。约翰·萨考夫斯基的著作,可为引导中国摄影人理解摄影与西方摄影文化的一面镜子与一方窗口。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7:56, Processed in 0.02876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