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0467

查看

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笑乐

13#
发表于 2012-3-1 19: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郑延益先生的《春风风人》陶辛先生的《西方古典音乐史》
阿鲁狄巴 发表于 2012-3-1 19:23
《春风风人》非常好,因为郑先生是专业人士,但文章深入浅出,很见功力,但陶辛这本书我就没看过。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2-3-1 19:5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对于《春风风人》我和s兄是同感!我的小提琴知识大都从郑先生的书上获得,我有幸认识已退休的原上海交响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他为我介绍了郑先生书上提到的各种演奏技法。在此借这个平台感谢这位老师和缅怀郑先生!陶辛先生的《西方古典音乐史》大概是98年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音乐历史,乐器史,音乐家,曲式和简单的乐理知识。值得一读!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2-3-1 19:5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对于《春风风人》我和s兄是同感!我的小提琴知识大都从郑先生的书上获得,我有幸认识已退休 ...
阿鲁狄巴 发表于 2012-3-1 19:50
谢谢您的推荐,有机会我也想看看陶辛先生的书。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2-3-1 19: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s兄客气了,拜读过你在论坛上的文章,获益良多!愿与兄交流只是我打字太慢。怠慢了!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2-3-1 20:0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兄客气了,拜读过你在论坛上的文章,获益良多!愿与兄交流只是我打字太慢。怠慢了!
阿鲁狄巴 发表于 2012-3-1 19:56
兄台不用客气,学无先后,能者为师。我也很乐意与大家交流,这也是论坛的目的。兄台请多多发言。欢迎的。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2-3-1 20: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谢谢s兄的鼓励,我浏览了一些关于德奥钢琴作品的话题。发现大家较少谈及吉塞金其实他的德奥作品很值得一听如果被忽视太可惜了。他的演奏往往既有严谨的结构同时带着空灵的气息!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2-3-1 20:14:31 | 只看该作者
(ZT自古典艺术网)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5-6-18 1:07:27 阅读:1262次

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当开始厌倦飞机大炮玻璃声时,当听腻了辛辛拉提的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音的振撼时,或当对蔡琴的歌一遍遍听厌了后,恭喜你,你可以进一步,开始进入音乐圣殿之门了。本文的目的是想使苦于入门的朋友快速入门欣赏古典乐。

首先说明,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本人不是权威,说得不好不对不详细处,请各位网友多多谅解!

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嫁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死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我的口号是:让权威滚蛋去吧!!(除了我,呵呵)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文章,好文啦(还好,辛丰年不是权威,连个搞音乐的都算不上)。不过他的某些观点我也是不太赞同的,对音响迷来说,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捷径。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如果我要推荐,老柴(柴可夫斯基)的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典》,发烧友肯定都听过,够容易懂吧(只需知道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的就可以了),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现在流行歌,不告诉你歌词,千篇一律)。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我听过的版本中,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是最好的版本,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如果有给我留一张,我只有磁带,已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了)。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辛丰年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却认为从老柴入门更好,也许是因为我就是听老柴的第六入门的。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一是不如老柴优美动听,容易让人厌倦;二是内涵较深,不容量听懂而使人望而生畏;三是曲目太多,又多是纯音乐的作品,不好选听。让我推荐的话,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可以了,千万不能再听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可惜我没听过,不敢评价。

听老柴有一个副作用,容易把人弄得很内向,很忧郁,很有个性,大家要小心(其实听古典乐都有此等功效)。不过只要是发烧友,在外人的眼里都和外星人差不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P。我前几天花了近400元卖了一条信号线,被人评为:有毛病(没办法,他的有源音箱才200还不出头)。:(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发烧专用),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我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牛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但是听他的音乐很累人,相当累人,折磨啊! 不过我的梦想就是能卖到一张拜罗伊特音乐节日的门票,好好被折磨一次。而且此人绝对不是好人,此人集全人类的缺点于一身,小气、妒忌、忘恩负义、恶毒攻击朋友,多次勾引朋友老婆,还搞最铁的哥们(李斯特)的女儿(超级大色鬼);还反动(准确的说是反人类:种族歧视--反犹,希特勒的老前辈),他写的歌剧情节更是乱七八糟,《罗恩格林》是说姐第之间乱伦,《指环》开始是兄妹之间乱伦,还生个儿子后来又跟他姑乱搞(说到此,笔者忍不住呕吐起来,哇!哇!我儿子以后有此人十分之一坏我就把他扼死在摇篮里!)。德国人这种怪物特多,尼采、甚至贝多芬都是其中之一。不过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几乎只有歌剧),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的建筑设计师们吃S去吧)。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其它的还是别去受这个罪。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哪天你老兄杀人被枪毙时请写感想一篇,我好拿来反驳他。其它随便,发烧的话,他的音乐倒蛮合适的,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依我看未必,其实我觉得动听,很好懂(反正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谁要告诉你他写的是什么绝对是误导你)。只有学究们,非得搞清楚他的复调结构,就很累了。至于我辈等大众光听听,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反而会觉得很好听,很好懂(谁都搞不懂)。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个人认为这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可为什么此人是和巴赫同时代的(更早几年呢),搞不懂。发烧友必备,很考音响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此二位仁兄的音乐要听的话本人的建议是:找一部最破的收音机,而且必须是单声道,将信号接入进去听,感觉奇好,或者老得不能再老的录音,把音响高音低音都衰减到最小也可。因为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有一次在琴行听见有人弹,怎么说,反正我当时如果有money的话肯定当场卖一台回去学,不过听录音的话我是没什么感觉(可能也是音响太好,准确的说是差的原因吧)。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是本人唯一推荐的他的交响曲,怎么说,很好理解,但发烧友可能不太喜欢,因为音效确实不怎么好,但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贝多芬,本人拒绝评论,什么赞美的词都被人用过了,而且本人听得并不多。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不过,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它,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不过不多,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我听过一个叫克里斯多夫.柏肯的人和爱乐乐团的磁带,后来想找CD,一直没找到,如有那位仁兄看见,请帮忙购卖一张(EMI出品)。
首先是对古典音乐的态度问题,各位感兴趣的兄第们要作好思想准备了:听古典乐绝对不是种轻松的享受,而是非常累人,还当相耗费时间!(那位同学,不要往外溜,有点耐心好不好,给个面子行不行。嘿!说你呢)尤其是一开始,或者是听某些作品时,你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当然听着听着睡着了也不行(当然,当然你听熟后把它当催眠曲听也可以,想当年笔者就把古典乐当催眠曲听过,真是浪费天珍)。但是你一旦听进去了,它就会变成一种无比的”享受”(在这里的享受和我们所理解的享受不一样),这种”享受”还真不是流行或人声或轻音乐能比的。以至有一天你认为除了古典音乐外,其它音乐只能算是种”悦耳的声音”而已时,你就算真正的”中毒(入门)”了。笔者老认为,听古典乐和吸毒差不多(不要瞪着双天真无邪的X10倍的大眼看我,笔者经常把吸烟也叫作”吸毒”的,呵呵)。就算这样,听古典乐也很累的,笔者也只有在大学时听得多,现在也很少听了—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心景和大学时已经不一样了;二是咱们一直没有一套像样的音响;三是环境太吵了,深圳这边,唉;四是咱们到现在还没有一套”蜗牛的家”,唉,悲惨人生啊!

笔者的建议是:买来一张好古典音乐CD后,选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个人关了灯来听(跟看恐怕片差不多)。最好先焚香沐浴(夸张,夸张^o^),最少也要把咖啡或茶先冲好(烟民要把烟准备好)。当然你家如果隔音很好或环境很安静那就无所谓了(不过要告诉笔者,我好厚着脸皮过来听)。还要把心情调整得跟你要听的音乐内容差不多(这个难度很高,不作硬性要求:P,因为过了会儿后你的心情会跟音乐差不多了)。总之,就是要做得隆重些,须知,你所听到的几十分钟,作者可能是花费了数月甚至数载的精力才写出来的。而且,听古典乐作品第一遍是最重要的,最初的印象通常会决定你对这部作品甚至这个人的感觉。只有象伯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只有在多次听后才会得到更好的感觉。而如象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的感觉是最好的,笔者当时简直迷上了刚开始的那一小段。但这一小段一过,很快就让人觉得很腻味、很无聊了,他的第四”意大利”也同样如此。

另外有一句话不得不说:有人说什么听古典音乐会陶冶情操那是放P!笔者专作各种”陶冶情操”的事,如:听”高雅”音乐、下棋(围棋最好时有业余初段以上的水平)、摄影(有兴趣者我们可以单独讨论切磋)、绘画(只爱看,水平极臭),可情操绝对高雅不到那里去。想那些音乐家们,大部分心理都有问题,很多情操也有问题(如瓦格纳),你听他们的音乐也能从此变为一个高尚的人?开玩笑!有人听了古典乐后变得很”高雅”,依笔者之见,那是附庸风雅,变得很内向和敏感倒是真的。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想听时就别听,没兴趣就不要去找罪受(咱们就是小家碧玉,谁管得着)。不过你要去附庸风雅一番,也总比不听的好,我们也欢迎得很。想笔者当年,开始也有此意,只不过渐渐真正喜欢上了而已,后来也经常被人说成附庸风雅,于是笔者反驳之:…………(此处省略X万字洋洋大文) 卡!走神了,走神了,不好意思,继续go on。

在褒音响时,你可以把相关的书及文章和CD的简介都好好的看一看,把作者的传记中这一段也看一看。然后把CD放进去,把音量调到合适位置,再把灯关了,集中注意力,好戏上场了……

为了不让各类同仁笑话,笔者先选自己较熟悉的老柴的第六稍作解说,讲粗些,讲细了是误导你。并且说明,此解说版本杰子版权所有。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全信,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请坚持已见。

在一开始时,你将会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这个叹息的主题从开始一直贯穿了大半个乐章,中间是甜美的回忆的安抚。随着这一声叹息,作者的心情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心情翻滚的高潮时,铜管乐器奏出一个组响亮的强音主题,这也是叹息的一个变形(你的心情是否也激动了,没有激动的同学请举手。呵呵,刚才举手的同学请写一千字,不,五千字的检讨,其它同学继续听),甚至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然后,弦乐以温柔的弦律安抚作者激动的心,仿佛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失败后又想起的自己成功的地方,安慰自己还是成功的一生。然而,心情却又不自觉的开始激动,最后,失败与成功交溶到了一起,乐队弦乐以激动的心情齐奏出安抚的主题,并逐渐变弱,至到变为pp到消失。…………… 突然间,一个最强音被乐队齐奏了出了,作者刚平息的心情重新变得更加激动,木管乐器的尖叫声音中,乐队奏出抗争的主题,反复的重奏后转到铜管乐器(大号吧)上去,再次变弱。弦乐以温柔的声音接了过来,马上发展成激动的安慰弦律,再逐渐变得温柔起来。一支长笛奏出了安抚的主题,逐渐转移给全乐队。在尾声中,弦乐组以拔弦的方式奏出另一个下行的失败主题,铜管乐的安抚声逐渐变弱,作者心情终于平静。

在摇曳不稳定的5/4的节拍中,乐队以极富有歌唱性的甜美弦律,轻轻的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在被管乐和弦乐器反复后开始重新变得激动而略带忧伤,但甜美始终到这个弦律结束,中间以弦乐组的拔弦承接。然后乐队在各个声部由各种乐器奏出另一个看起来像失败和激动的悲观失望的主题,音型很简单。定音鼓不停的敲击着,乐队不停的在激动与平静中反复最初甜美的弦律,再在弦乐与木管乐器间的反复,在接力中变弱并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三章中抗争和努力的主题一直反复,越来越坚定和有力,定音鼓也越敲越果断,然后变得逐渐激动并显得渐渐有些像无奈的反抗,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在命运之神的折磨之下的挣扎,仅管表面听起来是越坚定和有力(误导,误导^o^)。最后在定音鼓的强音中轰然倒塌。

为什么笔者认为第三乐章中主题虽然越来越激动和有力却像无奈的反抗呢—第四乐章一开始老柴自己暴露的。一开始,绝望就围绕了每一个听众的心,像一座墓场,绝没有一点希望。仅管作者多次抗争,反复安慰自己,但绝望始终无法消失,最终统治了一切。老柴仿佛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最后不顾乐队和自己的哭泣,把自己填了进去,和这个作者认为没有一点希望的人世告别(在第六失败的首演后几天,柴诃夫斯基染上霍乱,而且几乎是故意的,离开了人世)。

下面来谈版本问题,但是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讨论柴诃夫斯基这个人。为什么笔者总认为各位同学们要有相关的书籍呢(而且多多益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柴诃夫斯这个人,你才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六,你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版本。如果你的是喜欢什么”高音华丽”、”定位准确”、”中音纯厚”、”低音有力,下潜很深”的版本,这样的同学建议到隔壁音响班去旁听去。在这里笔者只有再”误导”一次了。

柴诃夫斯基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感情丰富(说白了就是多愁善感),极其敏感和脆弱,甚至到了神经质和变态的程度。柴诃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奔放的人,俄罗斯民族的奔放性格,在老柴身上是没有的。他更多的是一个较内向的人,但心态却并不收敛(很奔放哦)。同时他又是一个较优雅的人,在音乐上是以俄罗斯和西方(这里主要指德奥一系)的特征各有一半的人—他是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因此,柴诃夫斯基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点和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区别。在写第六时,作者确实也非常失意(主要是他终生的挚友梅克夫人的绝交害的),而且目睹了许多朋友、老师、亲人(他最亲爱的妹妹)等纷纷离开人世。因此,在这部交响曲中的绝望是真实的,老柴在这部交响曲中确实看透了生与死,但他却不让听众得到解脱。对比他的第5,第5更多的是柴诃夫斯基的忧郁和感伤的写照。

因此,笔者认为:第六的第一乐章应该富有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对比,速度不应过慢;第二乐章更多的是抒情,不能太快;第三乐章也不能太快,一个54岁的老头,抗争不能太强;第四乐章应较慢,对比强烈,最终的乐句要真正的绝望。好了,接下来我们对比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与尢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的两个版本。第一乐章,费城为18分,而卡拉扬的为18分22秒,仅管只多了22秒,然而那种戏剧感的减弱却可以听出来,同时,德国人的严谨使乐队始终不如费城放得开,这也削弱了乐队的表现力,这里卡拉杨输了一着。第二乐章,卡拉杨版本为9分2秒,而费城为8分14秒,在这里,卡拉杨注重的是抒情性,而奥曼迪注重的是歌唱性,这里卡拉杨略有小胜,但以前笔者喜欢的是歌唱的老柴,所以反而喜欢费城。第三乐章,卡拉杨是8分26秒,而奥曼迪是9分18秒,也许是演奏贝多芬习惯了,第三乐章在卡拉杨手中变得非常有力,而到了奥曼迪手中却稍有些软弱,以前笔者年青,喜欢卡拉杨的这一乐章,现在看来,奥曼迪赢了。第四乐章,奥曼迪是10分55秒,而卡拉杨是9分53秒,明显快了好多,这一乐章的绝望在卡拉杨手中是不彻底的,而奥曼迪在一开始就抓住了你,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后乐章在低音中消失后也能让你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会在上文中推存费城的版本的原因。德国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情的(或理解得不深刻),而与老柴同为东欧人的奥曼迪理解得更好。至于美国人伯恩斯坦在第四乐章中也没有完全表现出老柴的绝望,他的速度介于卡拉杨与奥曼迪之间。至于录音,听卡拉杨用的是CD,音质自然比用磁带的奥曼第好,而且CD的声音发硬也很影响笔者的理解(没办法,我的烂音响)。如果用LP是否好一些呢,我不知道。

好了,听完沉重的第六。下面听一曲轻松的《意大利随想曲》,对比着听,这次比较的又是卡拉杨的版本和奥曼迪的版本。

总的来说,柴诃夫斯基写这部作品的心情是轻松和愉快的—当时正逢意大利的狂欢节,而老柴又正处于得意中,还在享受异国情调(羡慕,羡慕)。因此,这部作品中任何要反映老柴的收敛和忧郁的一面都是我们要反对的(同学们跟我一起高呼:打倒沉重的意大利随想曲!)。在这里,费城乐队一改第六中的发暗的音色,以”费城之声”特有华丽辉煌与明亮灿烂的音色,轻松的表现了意大利人们的狂欢心情,真的是有些载歌载舞的感觉。老柴在这部作品中调动全乐队的各种色彩来表现,而费城很好诠释了这部作品。录音嘛,索尼的录音师可能有些夸张了乐队的色彩,使三角铁与铃的音质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说句大实话,笔者从没听过比这个版本中更响亮和灿烂辉煌的三角铁与铃)。相比来说,卡拉杨的版本就稍收敛了些,音色也没有费城的好。多年以后,当笔者再次拿出当年的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的磁带在一台只值180元的录音机上(经过小小的摩机)听时,仍为其中响亮的高音惊叹不已。要知道,同一盘磁带上的第六音色就不知暗到那里去了。所以笔者大力向广大爱好者推存奥曼迪的版本!绝对的好版本,真是居家旅行、杀人(音响)越货之必备良CD!!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2-3-1 20: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谢谢s兄的鼓励,我浏览了一些关于德奥钢琴作品的话题。发现大家较少谈及吉塞金其实他的德奥 ...
阿鲁狄巴 发表于 2012-3-1 20:09
EMI有很多吉泽金的唱片的,像莫扎特钢琴独奏全集、拉威尔、德彪西。他在DG有巴赫平均律。是名符其实的大师级钢琴家。据说他很少练琴的,平时喜欢收集蝴蝶标本。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2-3-1 20: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s兄真是博闻强记!今天我要下线了,有空再交流。楼上兄弟的长文好生厉害纵横陴阖又幽默有趣!好文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2-3-1 20:51:3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长文真好!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2-3-1 23:57:28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耶鲁公开课“聆听音乐”,挺好的。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2-3-2 00:31:32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耶鲁公开课“聆听音乐”,挺好的。
玄奘 发表于 2012-3-1 23:57

这个正点!
还推荐康德拉申的《指挥的艺术》(好象叫这个名儿,20年前看的),其中对弱起拍P的讨论精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7:48, Processed in 0.03860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