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542

查看

39

回复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古典黑胶录音版本漫谈 [已添加漫谈2,在21楼]

1#
发表于 2015-6-17 23:16:4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33转黑胶 于 2015-9-22 05:56 编辑

黑胶唱片从其替代78转高速唱片以来已经也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前三十年可谓风生水起,飞黄腾达,仅数年时间便席卷世界的音乐媒介界,一统江湖;然而好景不长,起落仿佛外强中干的秦王朝,又如时下火热的中国A股之历史,来去匆匆——自1980年初CD之小试牛刀,黑胶便入岌岌可危之态势。仅十年光景(1980-1990),黑胶唱片便目睹了自己当初兴盛时期佛魔皆灭之神采在CD上黄袍加身;而同时隐隐领会到当年高速唱片的落寞之神情。

不过,上苍对黑胶的眷顾要远远好过其他音乐媒介。君不见,消沉十年有余,黑胶似乎趁着数字媒体的威烈,以HIFI之态势与后者志同道合,热热闹闹地对CD进行了痛打落水狗般的清扫。不管是HIFI界小辫盘起的“柿油党”还是以颈试刀,古轩亭口走一遭的“自由党”,在泥沙俱落之前,谁也分辨不出谁比谁更根正苗红。在此风云诡谲之秋,我等眼拙,且不问天下之大势,躲进小楼成一统,抱着各式陈年黑胶来一通故纸堆里的笑傲江湖吧。

鄙人没有高档的发烧器材,全身心都投入到黑胶收藏和版本鉴别之中。鉴于活动区域仅限于欧洲大陆中部,所以对美洲的黑胶版次接触有限,不敢妄言,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打算就这十几年来自己对欧洲的黑胶碟一些版本加以非系统性的阐述,信马游缰,到哪儿算哪。记得一个笑话,颇能印证当下的思路:弓箭手A一次拜访弓箭手B,观摩后者的打靶战绩:绝对的百发百中!A甚为惊诧,不禁向B讨教,曰:吾射当十之九中,而今观阁下,百矢均落圈内,无一失的,可谓天人!敢请阁下不吝赐与练就如此穿杨神功之秘诀?B淡然而笑,对曰:甚易。吾素先射,待箭落,于所着之处以圈记之,成矣!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5-6-17 23:17:02 | 只看该作者
漫谈一:黑胶版本中的拿来主义

在黑胶兴盛的头二十年(到1970年前)各大唱片公司之间似乎关系更加融洽一些,经常相互借用录音母带发行唱片,而这种势头不知道为何到1970年后要弱了许多——不知是版权意识加强,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心态(当然,人家都是正版引进);还是为了更加树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某些演奏者作为自己的发言人来推广自己的商业发展。总之,后来大家都知道卡拉扬,波利尼,阿巴多,阿格里奇是DGG的人了;阿什肯纳奇,拉罗恰,郑京和都是DECCA的人了;至于EMI,好像忙于吃老本了,印象中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演奏家了(帕尔曼?);PHILIPS则将内田光子,海廷克,格鲁米欧,谢林保留在自己阵营里。大家你发行你的唱片,我发行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回头看看1960年代,黑胶的黄金时期,各大公司的名家名演,相互之间争相翻录,颇有替人做嫁衣却义无返顾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在这些“传”唱的录音中,最为出名的我暂时能想出来的有这几种:DGG借东德ETERNA,美国DECCA,WESTERMINSTER等公司的录音;PHILIPS借用引进ETERNA,法国Le Chant du Monde,美国COLUMBIA等公司的录音;EMI旗下的英国COLUMBIA引进美国COLUMBIA旗下的EPIC品牌的录音;而英国DECCA和EMI旗下的HMV品牌似乎没有怎么引进过别家录音,而是忙着全世界开分厂了。

DGG这家德国公司在1950年代海外发行唱片多为当地压制,比如当时它在英国的DGG唱片为HELIODOR标识压制,而在法国,美国等地则为DGG本地压片;而到1960年后,英国和美国的当地压制有降低的趋势,而多为DGG德国压片直接出口装片发售——莫非是德意志强大的生产能力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啦?这个时期,法国的DGG还是一直本地生产压制,连封套都法国范儿——对折书页装,多文艺!DGG在1950年代早期和东德的ETERNA有相互交流录音的记录,比如奥胖和康维切尼(德雷斯顿歌剧院)合作的莫扎特小协KV219/ 勃拉姆斯小协/ 柴科夫斯基小协(DGG编号16101/ 18199/ 18196 LPM)。这些经典录音的原始版权实际属于ETERNA公司,并且在ETERNA下都有发行。与此同时,ETERNA公司也发行过不少DGG的原始录音,比如施耐德汉,富特文格勒,肯普夫等人的一些录音。或许这也是当时东西德两国礼尚往来,艺术交流的案例吧?进入立体声时期(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早期),DGG和ETERNA似乎分道扬镳了,两者相互借鉴的录音可谓凤毛麟角。实际情况是,DGG把ETERNA的录音开始在副牌HELIODOR下发行:例如科戈尔(Herbert KEGEL)在ETERNA下的奥尔夫的布兰之歌/ 兴德米特画家马蒂斯等录音(HELIODOR 89525/ 89784)。DGG此时主品牌主要发行自己的录音——当然也有例外,比如,DGG和美国DECCA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却似乎亲密了许多:在1958年左右DGG发行了四张斯勒琴斯卡(Ruth SLECZINSKA)的肖邦李斯特钢琴录音(DGG编号 19123/ 19133-135),同时吉它大师赛高维亚在美国DECCA的录音也在DGG的目录中出现了(DGG编号 19051/ 19138)。除了单声道录音,一些立体声录音也从美国DECCA引进,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家里奇的几张名版唱片:克莱斯勒小品集(爱之悲喜)/ 15把克莱蒙纳名琴录音集/ 帕格尼尼/圣桑小提琴协奏曲/ (DGG编号 136389/ 136464/ 136478)。这几张里奇的唱片中,克莱斯勒小品集封面美轮美奂,渔舟唱晚,而里奇的表演型演奏更让作品呈现戏剧化效果。当然,虽然小提琴女杰,莫里妮(Erica MORINI)基本只在美国DECCA灌制唱片,但她的于1959年在DGG下的布鲁赫/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录音(DGG编号 138044)却是DGG的版权。除了从东德ETERNA和美国DECCA借进录音,DGG这个时期也翻刻过一些WESTERMINSTER的唱片,主要发行在副牌HELIODOR内。比如哈斯姬尔的斯卡拉蒂那张著名录音(WL5072)就在HELIODOR下被“复刻”了。两张唱片的封面均非常有艺术气息,可见早期复刻还是蛮花心思的。此外HELIODOR还复刻了一些英年早逝的波兰裔指挥家罗德钦斯基(Artur RODZINSKI)在WESTERMINSTER下的录音,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op25等/ 比才的卡门及阿莱城姑娘组曲/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Nr4等。其实DGG“人缘”不错,广交天下朋友。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司外,它和波兰也合作发行了里赫特的莫扎特钢协KV466及普罗科菲耶夫钢协Nr5/ 拉赫玛尼诺夫钢协Nr2等录音(DGG编号 138075/ 138076),当然它和SUPRAPHON联合制作的德沃夏克小协录音乃是该作品的经典演绎(派娜曼(Edith PEINEMANN),小提琴,费力采(Ferenc FRICSAY)指挥捷克爱乐,DGG编号 139120)。

PHILIPS在早期也是博采众长,比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就和美国COLUMBIA合作,发行了后者诸多录音,尤其是瓦尔特(Bruno WALTER)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540/ 835507/ 835541/ 835501/ 835529/ 835542-543 AY),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555-558 AY)等诸多录音。后来(1961年)由于两者合作的结束,PHILIPS在美国和MERCURY重新联姻,乃至一年后收购了这家著名的美国发烧公司。MERCURY在1960年初期为PHILIPS录制了几张非常著名的录音:里赫特的李斯特钢琴协奏曲Nr1/2(PHILIPS编号 835474 AY)以及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里赫特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182-183 AY)。随后(1960年初),PHILIPS也以副牌FONTANA发行了ETERNA下的康维切尼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FONTANA编号 875028/ 875029/ 875030/ 875016/ 875017/ 875018-019 CY)和舒曼交响曲全集(FONTANA编号 875038/ 875060/ 875039/ 875059 CY)——两套录音都是康维切尼的心血之作,堪称经典的德式浪漫主义遗风;而FONTANA的引进版在声音上非常忠实于ETERNA原版,为推广康维切尼在当时西方世界的名声立下不朽之功劳。现在这两套ETERNA头版录音已经是天价,但作为替代,FONTANA的首版若能得到也是不错的补偿。除了美国COLUMBIA和东德ETERNA,PHILIPS在其早期脍炙人口的HifistereO系列中,则有来自法国Le Chant du Monde的录音。这个不用多说,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其最为出名的引进版唱片了,那就是奥伊斯特拉赫和奥柏林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150-154)。这套录音经PHILIPS重新制作母盘后,音质水准大为提高,于是乎也不难理解为何引进版比原版还要昂贵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可谓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皇冠,而双奥的合作录音则是该皇冠上迄今为止最为闪耀的明珠。

如果回到英国COLUMBIA,来看看它又拿来了些什么。那么首当其冲自然是它对美国COLUMBIA旗下的EPIC古典音乐录音的大肆引进。EPIC的录音技术估计是非常高的,可惜的是母盘剪辑乃至后期压盘技术过于粗糙,于是乎出现了和之前PHILIPS引进Le Chant du Monde录音同样的现象:远道的和尚会念经。英国COLUMBIA对塞尔(George SZELL)在EPIC下录音的全盘引进不但让烧友重新认识了这位大师严谨的风格,更加造就了一批对其在COLUMBIA下发行的唱片的拥趸。塞尔在克利夫兰乐团时期留下的录音是广泛的,从古典到现代均有涉猎。其中重要的COLUMBIA引进录音,除了贝多芬交响曲(除了Nr4/ 8,COLUMBIA编号 SAX 2565/ 2577/ 2552/ 2549/ 2510/ 2512-13),还有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5279/ 5292/ 5272/ 5284)以及舒曼交响曲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2475/ 2496/ 2506),舒伯特交响曲“伟大”(COLUMBIA编号 SAX 2517)等诸多烧友耳熟能详的录音。而其中塞尔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录音因其稀少和极佳的音效,现在已经超过克鲁伊坦在法国HMV下的同曲目录音,成功登顶为昂贵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录音。有时候很多朋友不屑于许多唱片的高价,认为不过是炒作——这点我绝对同意;但同时唱片作为声音的媒介,它的价值自然体现在对声音的再现,也就是说,一分钱一分货依旧是说的通的。当然,仁山智水,演绎如何就各花入各眼了。在引进塞尔的录音同时,室内乐方面英国COLUMBIA引进了EPIC的茱莉亚四重奏团(JUILLIARD-QUARTETT)的莫扎特弦乐“海顿”弦乐四重奏(COLUMBIA编号 SAX 2470-72),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COLUMBIA编号 SAX 2558),舒伯特弦乐四重奏Nr15(COLUMBIA编号 SAX 2535),巴托克弦乐四重奏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5260-62)以及克罗尔四重奏团(KROLL-QUARTETT)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COLUMBIA编号 SAX 2519),贝多芬四重奏op95(COLUMBIA编号 SAX 2520)等录音。此外,COLUMBIA还大量引进了罗森(Charles ROSEN)演奏的钢琴作品录音,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演奏家想必因此在欧洲得以获得不菲的知名度。

相对于DGG,PHILIPS及英国COLUMBIA时常引进别家公司的录音,英国DECCA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对唱片发行而言,可谓是选择面最为狭窄的公司。DECCA的拿来主义更体现在不同地方分公司均有母带的相应拷贝,然后各自独立发行。各地发行的唱片曲目编号和英国母公司基本一致,很少有分支公司自行发行本地的录音(法国可能是个例外,其在1950至70年代倒是均有一些法国艺术家的DECCA唱片发行);也就是说,DECCA的唱片发行目录在各个地方均差不多;另外,对于EMI而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不同于DGG,PHILIPS各自拥有地域特色的唱片艺人库(DGG的艺术家们多来自德国,而PHILIPS则多聘用法比荷艺术家),EMI的艺术家们广泛分布于欧洲,而且每个地方分支均有本地的艺术家录音。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分支也可以调用这些当地艺术家的录音而扩大他们的流行范围。

首先谈谈英国DECCA。在欧洲可以找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DECCA版本;虽然这些国家在1960年代早期发行的黑胶中,其母盘都是一样的,但盘标及封套设计则各有特色。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德国DECCA的盘标,它和其他国家的“宽标”设计不一样,通常没有ffss的标识。德国早期DECCA的音质非常出众,和英国版是不相上下的。这点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早期德版DECCA和TELEFUNKEN的压片是在同一个地方,而后者发行的黑胶所具有的优质音效是众人皆知的。两家公司早在1950年代初就在汉堡成立了一家名为TELDEC的公司,但所有在TELDEC压片的黑胶是没有标注这个公司的名字,而是分别用DECCA或TELEFUNKEN品牌标识。直到1983年,TELDEC才以自身作为品牌进行发行唱片,但此时发行的录音多为TELEFUNKEN的录音。虽说DECCA唱片发行单目全欧洲通用,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英国DECCA的2xxx系列中有一张唱片英国本地遗漏了,而只有德国版发行。这张唱片还是一张音效非常出色的录音,SXL 2061:安塞美(Ernst ANSERMET)指挥瑞士罗曼乐团录制的德彪西大海,牧神午后及拉威尔的西班牙随想曲。另外,像前面简略提到的法国DECCA,它在早期的单声道唱片中也有不少本地货小范围内发行,比如布恩德沃(Agnelle BUNDERVOET)这位列维(Lazare LEVY)的得意门生,在此录制了三张个性鲜明的钢琴作品录音,作曲家分别为李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DECCA编号 FAT 173.689/ 173.803/ 173.732)。这些录音都是非常稀少但颇受好评的唱片,虽然在音效上并不可与DECCA后来的SXL同日而语,然依旧得到诸多黑胶老烧的追捧。大概这也是法国货的特点?后文还会慢慢细说繁复而且异彩纷呈的法国唱片版本。

俗语云,有容乃大。这句话最适合于EMI唱片公司。这家唱片界的巨无霸不但自身的历史厚重,囊括的著名艺术家也非其它公司可望其项背;再加上山头林立的诸多地方性分公司,所以它的拿来主义精神就在其本身范围内也是蔚为大观的了。除了拥有上文提到的英国COLUMBIA品牌,自1952年开始发行黑胶唱片以来,EMI另外一个重要品牌就是HMV,它的小狗NIPPER听留声机的图标深入人心,几乎成了这家公司的代名词。HMV在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支品牌:在英国就是HMV,在法国则是收购的PATHE-MARCONI,在德国是ELECTROLA。由于本人对德国ELECTROLA录音相对熟悉,于是不妨敞开闲谈几句。和DECCA各分支使用几乎大同小异的唱片发行目录不同的是,1950至60年代,ELECTROLA的唱片目录与HMV的早期ALP单声道及ASD(或CSD)立体声系列在编号上类似,就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个“W”(WALP/ ASDW)——不知道是不是西德(West Germany)头字母简称的意思。而从六十年代开始,ELECTROLA唱片渐渐使用STE(SME)来标记立体声系列,而且这其中许多录音于是与英国HMV录音渐渐变得各有千秋了。比如著名的克鲁伊坦(Andre CLUYTENS)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套贝多芬全集立体声版,在英德法三国都没有发行齐全。英国是浅尝则止,发行了第5和第6交响曲(HMV ASD 267/ 433);法国差了第1交响曲,甚为遗憾(LVDSM编号 ASDF 139/ 110/ 140/ 107/ 172/ 173/ 105-106);德国的ELECTROLA则差了重要的第3交响曲,并且第9交响曲只有单声道版(ELECTROLA编号 STE 80539/ 80488/ 80489/ 80429/ 80007/ 80019)。再比如肯佩(Rudolf KEMPE)在HMV留下的录音中,德国几乎悉数发行,而且或许肯佩在德国的受欢迎程度超过英国,甚至发行了一张HMV都没有收入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ELECTROLA编号 STE 80491)!

以上仅仅是蜻蜓点水,管中窥豹地乱弹了一通古典黑胶中唱片公司相互交流的闲话,然其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中要想弄清楚每个录音的演变几乎是不可能之任务。也恰恰是如此复杂的版本才让黑胶的收藏更增添一份寻古探幽之乐趣。

点评

HMV的“拿来主义”,也许是与RCA Victor的同宗同源共用一小狗的关系,RCA许多单音时代的SP被拿来发行过HMV唱片。如Heifetz、Toscanini的许多录音。  发表于 2015-6-18 02:05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5-6-18 00:07:19 | 只看该作者
资料的占有很详实啊,文字的著述也很悠游自信、知性。

点评

谢谢老兄点评,写得太罗嗦了,感觉看起来是不太方便。主要没配图。。。  发表于 2015-6-18 02:15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5-6-18 00:37:16 | 只看该作者
看得俺眼花缭乱,不明觉厉!

点评

我这写得太干巴巴了,狗兄好文采,看你的如沐春风。你继续写啊,别掉链子啊。  发表于 2015-6-18 02:18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5-6-18 03:32:05 | 只看该作者
“HMV的“拿来主义”,也许是与RCA Victor的同宗同源共用一小狗的关系,RCA许多单音时代的SP被拿来发行过HMV唱片。如Heifetz、Toscanini的许多录音。”

这个估计和两家公司的渊源有关系,因为RCA的老板曾经也是HMV的股东之一,所以会不会是那时候的许多版权两家共用过?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5-6-18 07:21:21 | 只看该作者
很详实的叙述,楼主用心了,看得出对黑胶文化浸淫已久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5-6-19 14:36:51 | 只看该作者
要有一定的黑胶唱片知识基础,才能看懂这篇文章的。
有时间大家也考考古,研究一下黑胶也很有乐趣的,对黑胶中毒,我也深有体会。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5-6-19 14:38:56 | 只看该作者
33转黑胶兄:文章只是刚开始吧?应该还有“漫谈二”,“漫谈三”......吧?

点评

嘿嘿,是『漫』谈,会慢慢写一些版本方面的东西,也算总结这些年自己对黑胶的认识。:)  发表于 2015-6-19 17:58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5-6-19 21:23:09 | 只看该作者
能讲清这些历史纠葛,真是了不起。

以前看过一两个英文网站,如坠雾里。

期待继续。。。

点评

谢谢!等时间充裕,继续写一些!看兄台的黑胶收藏经历,栩栩如生,甚是感怀。  发表于 2015-6-19 22:38

使用道具 TOP

HAC

10#
发表于 2015-6-23 10:15:0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长知识。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5-6-24 19:56: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采斐然,对黑胶的认识堪称专业。如果增加点图片说明,重新编排下版面,就更加完美了。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5-6-25 11:54:59 | 只看该作者
必须顶啦,黑胶玩的就是这个。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17:40, Processed in 0.089527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