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91

查看

17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蒋勋《艺术概论》

1#
发表于 2017-3-12 15:20:0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前段时间看完了蒋勋的《艺术概论》,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基础的书籍,相当于大学课程,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我开一个贴,就是抄写一些这本书的精华吧,也可以说是“金句”。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也可以讨论一下。这本书是三联出版的,大家如果感兴趣请购买正版。

“蒋勋,1947年出生,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7-3-12 16:01:10 | 只看该作者
序: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艺术概论的书籍应该是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

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

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第一章:美的起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送花是人类对美的一种感受、并且渴望把美和别人一起分享。我们觉得美,常常也因为在植物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成长过程的喜悦和艰难吧。人们爱花,也是因为人在花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之美吧。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眷恋的心情吧。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一位传布生命道理的老师,他常常在丛林花树中讲说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后来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佛经。据说,有一次他在讲课中忽然沉默不言,弟子都在等待他说话。他却捡起一朵地上的落花,把花传给每一位弟子看,弟子们都不懂是为什么,其中一名叫迦叶的弟子向老师微笑了。释迦很开心,把花递给迦叶,表示,一切生命的真谛,不靠语言文字,而是心与心的领悟。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7-3-12 16:34: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美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

如果赞同艺术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就可能倾向于把艺术视为一种实用的或神圣的人类行为,也可能倾向于信奉为人生而艺术。艺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生为基础。思考生活、反映生活、批判生活或指导生活。

也有人提出了和艺术起源于劳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劳动有很强的目的性,游戏则只是休闲或好玩。

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来看,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

德国19世纪的哲学家康德和席勒,都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论点。康德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无目的即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更是扩大了游戏解放人类潜能的观念。

艺术与人生,也许原本就是一体的两面。我们不妨借助前人的视点,以更包容、宽大的角度,看艺术,也看人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7-3-12 17:30: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艺术的特质

艺术这个词汇有强烈的技术的涵义在内。

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逐渐在工匠的技术传统之外,开始要求思想、情感的表现,要求比较全面的人文基础,工匠也开始提升为艺术家。

近代对艺术的观念有很大的改变,认为艺术中除了艺术之外,必须要有观念的创造,要有思想与情操的表现。工匠与艺术家开始分道了。

唐代的王维,他不只是一个画家,也是有名的诗人和音乐家。王维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也就是表示他的绘画中已经加入了哲学和文学的内涵,可以使人在看画时,不仅被画家的技巧吸引,也同时感受到画家属于哲学的思维或文学的情感。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极力主张艺术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必须要努力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要努力传达人类友爱的精神。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做基础,但是也十分接近于中国儒家的理论。

一个好的艺术家,通常也是一个好的思想家。庄子的哲学中充满了艺术的表现,他描述自己幻化为蝴蝶,栩栩然飞翔,又似乎是蝴蝶幻化为自己,这种物我两忘的情境,不但是伟大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古典中美丽的艺术文字。庄子的哲学,以现象的描述建立美学,使中国的美学,建立在创作的基础经验上,有独特的发展,非常不同于西方纯粹论理式的美学。

我们读李白的诗,透过李白的艺术,感受到一种纯粹的自我。一种不服权贵,也不屈服于财富的个人的自由。我们读李白,感动于他的生命之美。杜甫的情操几乎都表现在忧国忧民中,表现在对人世苦难的悲悯和关怀。我们在阅读李白时,满足了自我的解放,我们阅读杜甫时,则有更深的对人世的悲悯情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7-3-13 11:39: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艺术的类别

古代希腊曾经把艺术分为“通俗艺术”(Vulgars Arts)和“自由艺术”(Liberal Arts)两种。“通俗艺术”是低等的、技术的,属于文明不高的劳力活动;“自由艺术”则属于城邦的自由人民的行为,包括修辞、数学、天文、音乐等高层次的理智思维或心灵活动。

文艺复兴时代,大约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重要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不只是绘画或雕刻的工艺技术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赋予了绘画或雕刻属于哲学或文学的思想情感内涵,也正式为绘画与雕刻从工艺中分离出来做了具体的贡献。

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自由艺术包含的类别仍然和我们今天的艺术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自由艺术中还包含着法律、天文等今天已归属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范畴。

大约要晚到18世纪,西方才正式提出“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的观念。也就是我们今天“美术”这个词汇的来源。“美术”译自英语系统的“Fine Arts”,“Fine”有“精致”“纤细”的意思,也就有意地把更倾向于心灵与精神活动的艺术从“工艺”分开,称为“美术”。

文学中的“诗”特别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也常合并称为诗歌。中国的语言非常重视音乐性,连带地也影响到文学中诗的格律性特别被看重,唐诗、宋词、元曲,始终一脉相承了中国诗与歌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代小说更重视对人性内在的心理描述,或潜意识经验的活动。

在中国的造型美术领域,书法的地位往往高于绘画,是中国美术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的书法,可以纯粹欣赏线条的均衡、布局、速度,或空间,甚至墨的浓淡干湿。《兰亭集序》是在书法与文学上都被重视的作品。

中国的绘画并不以写实为唯一目的。

希腊的雕塑艺术非常发达。希腊人崇拜诸神,崇尚运动,对人体的了解,成为以后西方雕塑艺术,甚至绘画艺术重要的传统。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都重视人体比例的正确和解剖知识,都源自希腊的传统。希腊人非常崇尚青春之美,所作雕塑非常具备人性真实感觉的身体,也构成了西方美术追求人体美的重要传统。

中国在东汉以后,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出现佛像雕塑。有名的有山西云冈石窟以及敦煌艺术。

19世纪后期,绘画纷纷往其他方向发展,寻求摄影达不到的其他特色,而摄影也从最初模仿绘画,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性,成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传统的音乐,一部分和戏剧结合,成为戏曲音乐,如京剧、昆曲、南管等。一部分被文人当成优雅的个人修养,如古琴,更重视个人性的冥想与静定。与西方共鸣声部强大、适合大型剧场演出的音乐形式走向很不同的方向。

西方在16世纪以后发展出芭蕾,是宫廷贵族们提倡的一种表演。19世纪芭蕾发展到俄罗斯,形成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20世纪,由于邓肯的革命,舞蹈从古典芭蕾转变为现代舞。台湾的云门舞集是受世界性重视的现代舞团体,即从邓肯及玛莎格雷厄姆的动作出发,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肢体动作,创作了新的舞蹈形式。舞蹈,最基本的概念是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内心的感情。

戏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是音乐、文学、美术、表演等各类艺术的集大成。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他的许多剧本,在重要演员的台词部分也往往是“诗”的朗诵,因此,他的戏剧,在剧场演出,是表演艺术;他的剧本,也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可以单纯以文学的方式来阅读他的剧本,其中精华的片段都朗朗上口,像诗一样。

我们也往往通过戏剧,仿佛亲自经历了一种生命的遭遇,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历史,也认识命运。戏剧释放着连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出的各种潜在的人性,使这些情绪得以发泄、转化或升华。

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张好画、一出好戏,一定给我们某种思考的空间,是我们借助艺术,经历对人生思考、反省、批判的过程。

一个导演就像一个文学家、画家,一个作曲者,把各方面的元素集合起来,表达一种信仰或一种思想。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以日本或东方的伦理美学拍摄出了很好的作品,特别具有东方儒家式的人道主义、伦理中人的平和安详。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发展出很贵族式的唯美风格,费里尼以意大利民族充满幻想、热情而又感伤的方式留下许多人生的感喟;北欧瑞典的博格曼则以北国清教徒式的自省剖析生命的内在,给人生死之间的本质的懔栗。台湾近10年来,侯孝贤从对台湾历史的关心出发,应用民族深远的美学形式,创造出一种优美温和的电影风格,他的《悲情城市》是这一系列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7-3-14 03:47:27 | 只看该作者
月前,跟谁一位来自爱尔兰的老师学习西方文艺复兴的英语课程,很系统地抽丝剥茧文艺复兴自中世纪黑暗的滥觞。文艺复兴不仅仅是艺术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甦醒,而是人类观察自我、观察世界的甦醒,由此,非仅艺术,而科学、文学、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理念,向一片自由广阔的境界进发。
由然,又跟另一位爱尔兰的老外学乐队表演的英语课,又很系统地学习了各门类乐器的演奏原理、在乐队群体中的作用。顿如启蒙开慧,以后在听LSO访沪的现场演奏时,受益匪浅,所得远比既往任何一场音乐会现场来的深刻和大信息量(如:以往关注乐队往往更多的是一提或大提,此次才知道乐队的灵魂、之眼才是双簧管)。

点评

佩服兄台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  发表于 2017-3-14 09:26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7-3-14 07:25: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介。昨天在京东买了本。

点评

好啊,兄台到时也说说体会。:)  发表于 2017-3-14 09:29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7-3-14 08:23:46 | 只看该作者
受益,音乐与阅读犹如孪生姊妹。

点评

还是那句话,读书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吧。  发表于 2017-3-14 09:30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7-3-14 09:32: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艺术的材料

艺术的物质材料,在选择上,是服务于美学上的最终目的。

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曾经面对一块纯白的大理石凝视很久,然后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这是他26岁时说的话,一年之后,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雄伟尊严的《大卫像》。

艺术是一个在物质中发现生命的过程。

艺术的材料,基础是物质,目的是美学。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懂音乐的人,看到有人在燃烧桐木,火焰中被烧的木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上好的制琴的材料,便立刻把这根一端已经烧焦了的桐木抢救出来,用它制了一张琴,果然琴音高亢清纯,这张琴也就叫做“焦尾”琴。

物质的背后,真正重要的还是心灵。别具慧眼,就可以在一块石头中看到伟大的雕刻;别具慧耳,就可以在风动竹篁的声音中听到啸笛之美。物质材料等待着艺术的心灵去一一点醒,仿佛古老的点石成金的传说,冥顽的物质,就会一一被赋予尊贵的生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7-3-14 11:49:5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艺术的内容

艺术常常是把对大自然的感动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来存留。

宇宙大自然间,存在着许多许多不可解的奥秘。我们用理性的方法去解释这种奥秘神奇,就产生了科学。历史上有许多证明太阳、研究太阳的科学家,但是,艺术却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去认识太阳,他不是分析,也不是研究,也不是证明,他却把自己的生命状态和太阳的奥秘神奇合而为一,成为一种超越理性之外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常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然而,艺术除了外师造化之外,还必须能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

我们在自然中感觉到的美,常常是自己生命中内在的经验、记忆、渴望或理想。

宋朝的苏轼看到落日余晖,写下了“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馀晖”的句子,是在自己青春已远的梦想中,特别想写诗去牵绊住落日余晖;诗、艺术有时是对不可挽回的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唐朝的诗人李商隐看到夕阳,也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好像是在讲夕阳,又仿佛在讲自己的生命,或一切生命必也是如此的感伤与喜悦的混合。

中国艺术的精神,一直以自然为最高的准则。

中国的山水画当然也不只是一种“外师造化”的客观,同样有“中得心源”的个人心境的主观性在内。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初期绘画大山耸立气势的代表。这座大山是范宽观察到的北方风景中的自然,也正是范宽自己豁达大度的内心世界。人在艺术中流露的美学,常常是自己内在生命的品质,也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品质。

以自然为内容的艺术、文学、绘画最多,音乐也有抒写自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田园》。这部作品经过抽象的转化,已经不再是写实的自然了。

西方的艺术,无论文学、绘画、雕刻,都以人为重心,反映人生的大量作品构成了西方艺术的主线。古希腊艺术家也以承担各种命运悲剧的英雄为他们崇拜的对象。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试图重新恢复希腊传统。那种对人体的赞颂,正是西方一贯的传统。西方的艺术,关心现实、介入生活,批判社会;中国的艺术,特别在宋元之后,逐步走到个人内心世界去寻找,去经营一个人的理想国,不再与现实生活有关。中国的艺术为了个人的完成,走向自然,西方却为了社会的改革,走进人生。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诗人安德烈勃勒东依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心理世界,其实和现实世界不完全相同,也主张艺术应当开发人类潜存于内心的超现实世界。在超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历了另一种“真实”,不再是外在的真实,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我们可以说,“超现实”其实也还是落实在现实的基础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7-3-15 09:43: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艺术的形式

《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定于中,则行于言”。的确,艺术的开始往往都在于“情动于中。”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人世间种种繁华幻灭、梦想中美好一切的留恋徘徊,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动力。但是,“情动于中”只是引发艺术表现的契机,一旦我们试图要把内心的情感变成诗、画、音乐,或任何一种艺术,立刻就会遇到“形式”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诗经》是比较“古典”的,它平稳、对仗、工整,对感情的处理是节制的、收敛的、含蓄的。《诗经》被誉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是在说明《诗经》的感情不发展到太极端,这种含蓄内敛,要求稳定与节制的感情,就形成了一种工整、对称、平衡的艺术形式。

达芬奇一直具有近似于科学家的冷静,他认为:完美的人的身体,是丈量宇宙的尺度。达芬奇的艺术的创作的过程,是非常理性的,他用一种科学的分析检查自己的感动,使这种感动被节制成为形式上的完美。达芬奇以形式的永恒、理性、稳定,思考了一切生命在死亡中的习性,从骚动不安,到一清如水的平静。

米开朗基罗以非常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的焦虑与不安,这与达芬奇的古典做法很不一样,比较倾向于“浪漫”。事实上,在美术史界有种看法,认为米开朗基罗是矫饰主义的代表,就是说他常常使用戏剧化、过度装饰的形式来创作艺术。古典与浪漫只是艺术形式的两种比较基本而笼统的倾向。古典代表着理性、分析、节制的倾向,浪漫则代表着人类对感官、激情、放纵的喜好。

人类在大自然中学习到秩序,日出日落是秩序,潮汐的涨退是秩序,星辰的移转,岁月的推移,都是秩序。人类也在植物的叶子的分布、花瓣的组织中找到秩序。大自然整个是一种秩序的学习。

生命总是在寻求规矩又渴望叛逆规矩的矛盾中进行着。寻求规矩,是秩序的发现、喜悦,是对自己能够节制的欢欣。叛逆规矩,却是对秩序长久僵化的厌烦:渴望打破旧的秩序,寻找新的可能。生命如此,艺术也如此。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7-3-15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15:38, Processed in 0.054561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