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456

查看

1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原来,许多N分频的音箱,其实N.5路设计

1#
发表于 2022-5-4 14:05:4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montblanc 于 2022-5-19 12:08 编辑



最近有一个新发现,

许多低音反射式音箱,比如三分频低音反射式,

其实并非只有3分频,而是4分频!!

第四个分频是什么? 是通过箱体+低音导向管的过滤/分频。




比如上图,来自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e:黑色是音箱总的频率响应图。

其中红色是超低音单元,蓝色是中音单元。高音单元碍于商业机密,偶尔会隐藏。

还有一条线,绿色。(色弱的发烧友可以看左边-20dB起,在30Hz到达-5dB的那条线)

这条线,就是低音反射孔中出来的,超低频,也即是第四路。

只不过不用电子线路过滤,而是用箱体过滤。




反射管,是为了增加地频的量感,但多产生的地频,是和正面低音单元有时差的。

6K以上的超高频,波长很短,耳朵只听量感多少,

但对于波长很大的超重低音,看过一起调音师讲“对其相位”,只有现场不断尝试,找出最佳妥协的距离。

这点,对于反射管固定,但离墙,里耳朵都不确定的音箱。要费不少“腰劲”。


当然,这个看个人的选择。

另外,反射管是会产生音染的,想想下在一根塑料管道的一端吹口气,就会有声音。

相比wilson用的高音度的铝合金,金属本身的共振频率低,

之前有注意到,早期有些音箱用纸管,当初还以为是偷工减料,
现在想来,都是图纸的阻尼较好,本身音染少,谐振低, 但也只能降低管道本身会产生的谐波。

无法彻底消除反射音通过管道的声音。
之前有过jmlab的乌托邦,他的出风口是扁扁的长方形,

但只是一个开口,内部没有管道。这貌似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消除管道声最彻底的是"假低音",也就是被动辐射器。
但天下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但看过一篇分析文章,被动辐射器与低音的谐波频率的匹配要求难度很高,

不是同厂单元就一定能够做到,要箱体和低音的设计配合被动辐射器的固有频率等参数,
才有可能是做到加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22-5-4 14:53:13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最严谨的设计,才用密闭式,低频准确,但难推啊...

点评

好像流行的基本是倒相箱,现还能供选的密闭箱品牌还剩?  发表于 2022-5-6 14:42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22-5-5 14:52:45 | 只看该作者
不一定哦。

如果单元的灵敏度本身就比较高,加上箱体容积比较大,就不会太难推。

问题在于,如果立体声部分的箱体大,造成的衍射干扰,反射,箱声谐振音染,
中高音的的还原度就低。

所以王道是,立体声部分做成尽可能小的书架形式,
200赫兹重低音部分做成一只躺下的大冰箱。

没错,就是2.1,也是当代录音室的常见配置。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22-5-5 15:07:32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22-5-6 11:40:51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若相同口径的单元配置、箱体容积也差不多的话,密闭箱的灵敏度一般会比倒相箱低很多啊。
若相同口径的单元灵敏度本身就比较高,那它的低频下限也会比较高啊。
密闭箱的低频线条、层次感,确实更好。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22-5-6 14:02:5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时间延迟,会造成低频或多或少。
一个低频量感相对少一点,但却准确。

相信是发烧友都会清楚选择哪个。

而真正的发烧友会选择,密闭式立体声音箱,100赫兹以上准确的中高频。
再加上一个独立的,足够大的超低音箱体,负责100赫兹以下。

点评

=一对小书架+一个低音炮?  发表于 2022-5-6 14:39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22-5-7 16:58:39 | 只看该作者
rock 发表于 2022-5-4 14:53
只有最严谨的设计,才用密闭式,低频准确,但难推啊...


好久没来论坛了,回来凑凑热闹。
倒相孔是一个本来值得重视,但又由于市面大量主流品牌音箱仍多采用倒相孔而被忽视的大问题。
从商家的角度,采用倒相孔最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本问题。一来在单元自然衰减的低频段,倒相孔几乎多了一个单元的能量,二来密闭箱需要更大的箱体增加了一系列成本。
但别忘了,这个节约出来的能量,属于废物利用概念,含有大量音染成份,只不过这个音染可以增加人们喜闻乐见的低频丰满度,在低频不足的情况下,这个低频音染也变成可贵资源。
试想一下,洗米水也很有营养啊,为何不拿来煲粥?菜梗老叶也能吃啊?为什么去头去尾只吃菜软?发烧音响本来就属于吃饱了没事干的锦上添花概念,而不是温饱概念。
当然,后倒相孔也有一个好处是增加了音场深度和舞台感,但居然还有不少贵价音箱采用前倒相孔,不光用家津津乐道还大获好评。
当玩家耳朵能分辨出其中那些音是倒相孔生产出来的假冒伪劣音染的时候,才会介意,只需要细心留意,耳朵是不难分辨出其中那些声音是倒相孔出来的令人介意的东西。
至于难推等问题,只要音箱厂家愿意做封闭箱,相信他们会有各种技术手段应对的,玩家也会有办法应对的。只欠重视程度。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22-5-8 08:53:4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江老师讲得透彻啊...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22-5-14 00:34:4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舞台兄的比喻。

有2点值得商榷,

1,喇叭背部的低频能量,本身不带有音染,是通过导向孔后,才带有一定的音染。但在低频部分,貌似大多数人对两感更为重视。但发烧级的话,双耳对1600赫兹以下的中低音频率立体声,对时间性衔接的准确性,更为重要。

2,前导向孔,一是考虑到家居性。二是考虑到时间性,前导向管和正面低音的时间更为接近。导向管出来的大都是200赫兹以下的频率,舞台感是2000-5000赫兹为主的频率。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22-5-15 21:59: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montblanc兄分享的好话题,我只是在此借题发挥。希望不会影响到你沿着自己原定思路继续发挥。
发烧音响本来就是一门吹毛求疵的找茬艺术,要说分轻重,可能有些比倒相管影响跟轻微的方面,也会被发烧友重视并折腾的不亦乐乎。
1,        想体会一下喇叭背面的声音,可以试试在音箱准备安装低音喇叭的那个孔洞,伸个头进去音箱内唱唱歌。当然,嘴巴唱歌发出的声音是不带音染的,关键是在音箱腔体内耳朵听到的那个“自己的歌声”是否满意,然后才轮到因气流通过倒相管道所激发出来的那个声音是否介意。
2,        什么是舞台感,其定义只能以CCTV权威公布为准哈。在此我所描述的不是音像定位哪方面所营造出来的舞台感。我所描述的,是对于那些全部喇叭都安装在音箱正面的常见音箱,如果倒相孔也设置在正面,绝大部分的声能都将集中在听音室音箱前半场,导致音箱后方空间声能密度变得稀薄,而将倒相孔设置在音箱后方,可以适当补充音箱后方的声能密度,与音像定位哪些要素相结合,从而增强音箱后场的舞台感。毕竟管弦乐队那些低音大提琴和大鼓等低频乐器,通常是布置在舞台的后方的。
当然,早期设计作为靠墙摆放,甚至靠墙角摆放的那些古董音箱,或者设计给录音棚在墙洞安装的那些主监听音箱就另当别论。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22-5-16 01:4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ontblanc 于 2022-5-17 02:28 编辑

十分感谢舞台兄的回复 谢谢支持。

质量非常高。为大家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几点问题。

1,就倒相管本身会产生音染,很难消除,在下十分认同。例外还会产生与低频直达声之间的时差。


2,至于舞台感,小弟认为依旧与倒相孔的前后关系不大。目前我用密闭式。

但有一点,可能需要提醒您,密集,稀疏,是喇叭出在2个封闭的环境之间会形成的结果。
比如音箱的喇叭运动,会造成音箱内和外的压强差。
但在开放的室内,音箱前后,并不会存在,好比一杯水是均匀的,溶液的特征。

回到舞台感,是中高频泛音决定的。

这里的中高频,不仅是直达声,还有背墙的第一次反射。

中高频只有指向性的,而200赫兹以下的重低频对人耳是无指向性的,360度散射型的,

所以,我说重低音的低音倒相孔(上图中红色),向前或向后对舞台感并无影响。


但您提到一点,是很有参考性的,

录音室的主监听音箱,远场的,大型的那种,音箱厂方建议有条件的,安装在墙内,避免箱声的音染。

对于大多数(落地)音箱而言,背墙的反射由于面板和箱体的绕射干扰,
都已经被衰减了。无法准确还原录音中的舞台感。

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家用发烧友,可以考虑,

1,书架音箱,小型书架音箱。不用贴墙,也能获得较好的中高频能量反射。还原舞台感的条件之一。还需要喇叭后面的墙够硬。

2,选用音箱厚度比较薄的,贴墙放置。比如audio note借鉴的美国老牌snell,加拿大mirage,法国jmr emp.

另外,音箱在2000-5000赫兹的线形离轴性,这是音箱的立体声定位能力的第一要素。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0:10, Processed in 0.107646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