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245

查看

6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37#
发表于 2010-9-25 03:3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9-25 03:37 编辑

今儿我听了一天的舒曼,数天前成都的秋老虎那叫一个厉害啊,转瞬间气温下降了十多度,这才感受到一点微凉的秋意了。一下午听着舒曼,听他的《蝴蝶》、《儿童情景》、《森林情景》,从哈斯基尔、安妮.费舍尔到肯普夫;一边听,一边往着窗台上随风摇曳的花草,似乎要随舒曼而去了。

又一晚上听他的交响曲,一遍一遍的听第二交响曲的柔版乐章,感觉要进到他的内心深处去了一般,那么悲伤,落寞!和克拉拉神仙眷侣一般,这决然的悲伤是从何而来的呢?要一种何其大的胸怀才能容纳下这份悲伤呢?我仿佛看到马勒在未来的地平线尽头眺望着这份悲伤;仿佛感到这是舒曼的内心遗言,孤寂得无人述说,只能萦绕在深处,面对苍穹与大地!这与克拉拉有关吗?无关吗?与勃拉姆斯有关吗?无关吗?他们俩难道没从这里读出点什么?。。。。。。。

历史无从考证,我为这无从考证的情感着迷——多么丰沛的舒曼啊!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0-9-25 03:43:14 | 只看该作者




再一次为切尼所折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0-9-25 14: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念经兄:
刚刚过去的中秋后的这个周末,我也听了一个上午的勃拉姆斯:
从格洛米欧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开始,
意大利四重奏与波尼里的《F小调钢琴五重奏OP.34》,
美艺三重奏的《C大调钢琴三重奏OP.87》&《H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意大利四重奏的《C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51》,
最后是克伦佩尔指挥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OP.98》。

满脑子都是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

我之所以喜爱勃拉姆斯,很大的原因是对他与克拉拉女士这段柏拉图式的情爱经纬充满敬意!每次阅读有关这段凄美感人故事,内心总是充斥了一种无可言表的情絮。尤其是描写老年的勃拉姆斯孤苦伶仃搭错火车赶往克拉拉葬礼的情景,思绪总是会被宿命论吞没!
我愿相信:天堂里的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肯定是幸福而快活的!

应该感谢舒曼:是他发现并栽培了音乐家勃拉姆斯!
更应该感谢克拉拉:是他造就了一名伟大的男性音乐家!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0-9-25 14:40:56 | 只看该作者

1856年,舒曼离世这一年的勃拉姆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0-9-25 14:48:19 | 只看该作者
初秋好犯困,假期里一得闲就躺在床上听睡美人。
两位前辈言语里已经有了些秋色,秋天是个浓郁、萧瑟的季节。
清兵兄最近也很要紧勃拉姆斯。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0-9-25 14:5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我总觉得这张相片跟作品吻合多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0-9-25 14:58:41 | 只看该作者
初秋好犯困,假期里一得闲就躺在床上听睡美人。
两位前辈言语里已经有了些秋色,秋天是个浓郁、萧瑟的季节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9-25 14:48

中秋刚过骑士老弟还在过初秋吗?
这种天气是静听音乐的好天气。
昨天本来随手扔了一张威尔第序曲集(阿巴多)在CD里,没感觉,换上哈斯基尔的舒曼气顺多了,这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钢琴到交响曲一直听到今儿个早上五点钟才罢手!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0-9-25 15:09:1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总是分不清楚光景,上次傍晚和午夜也分不清,叫我出洋相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0-9-25 18:5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25 18:57 编辑

I兄的奖品还没给,这次活动都用R版的唱片。我出一套黑胶吧。
请I兄关注一下收货地址。要确认地址,我回深圳就寄快递给您。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0-9-25 22: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S版:你就安心在家陪伯母,这才是头等大事呢。
奖品的事情,何足挂齿!
我们从小都是在“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环境中长大的。
过完节再联络吧。
知道你忙,我才来凑数的。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0-9-26 02:33:41 | 只看该作者
I兄:我答应的事,就得尽量做到。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0-9-27 13:0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9-27 15:26 编辑
康德啥时候把上帝的脑袋给砍下来了?而且啥时候大家就都不把感情给上帝了?这么说有欠稳妥和严谨哦?唐突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9-25 03:00

先要谢谢念经兄的悉心交流,这个古板话题,好像不是很多人有兴趣讨论。

我是这样看待的:
先解释一下我的想法,为什么我说康德把上帝的脑袋砍下来了。
从语句来由来说,这个话,是从约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入门小册子的名字上借来的。作为哲学通俗化的宣传品,这话确实有一定夸张的成分。不过作者这个比喻,看来也是从海涅那个康德血洗天堂,上帝未经证明,结果死在宝座上的那个故事延伸出来的。所以也算是其来有自。
从个人理解来看,我认为这个话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康德的哲学内容博大精深,我不能随便评判。不过如果从客观的后果来看,他确实是把上帝这个名字,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行列给剔除掉了。这一点,在他之后被各大家所继承,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大家现在都逐渐意识到,康德把上帝从自然界赶出来,但是又在道德领域把上帝摆进去,确实是个非常妙的主意,甚至属于人类史上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但是大家过去两百年,似乎更加在留意他把上帝从自然系统赶出去这个事实,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我觉得念经兄所提出并主张的,是后一个方面。我在帖子里面提出的,恰恰是前一个方面。说起来我们并不是矛盾,而是把重点落在康德系统的不同阶段上了。
从前一方面理解,康德的哲学的进步,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应该是在把人类的能力,首先凸显出来,让人类的心智更加自主自由去发现世界的奥秘,上帝在这个范围以内,是被康德排除了的。但是后果是,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力,反而却是更加大了。就这个方面,后来心理学家发现诸如集体无意识等等心理学原理,其实正是在解释这种个体承受压力为什么会增大的现象。其实伟大的康德,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有了他的实践理性批判。
从后一方面理解,在实践理性批判当中,康德的进步体现在把上帝作为悬置来设定。体现了人类对神性所代表一些功能性的考虑。念经兄所提到的康德的神性存在意识,也应该是基于实践理性批判的这一个著名设定吧。现在看去,这个设定,对于保证人类认知自己的局限性,增加抗压能力,甚至更加充分享受人生幸福,确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设定,大多数人的幸福确实会打折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破除迷信和建立福祉,在康德都是不能忽略的问题。但是在他那个年代,似乎破除迷信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而已。
到了今天,二百年以后了,我们面对的问题已经有了变化。现在问题更多的是,自然界的迷信破除了以后,我们该怎么办?这个大概也是实践理性批判所关注的部分。也是念经兄提到的部分。在康德,他的设置已经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当中,就不多说。
说到这里,好像才可以联系音乐的发展历程说几句了。我们探讨的音乐基本上都是从前留下来的。我觉得也打上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烙印。

这二百年以来,我们其实也一直在面对一个作为自然神的上帝坍塌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的个性更加被重视的过程。所谓自然神的上帝,在我们国家,有哲学家说没有这个东西,我觉得其实也还是有,那就是天权和皇权等等权威所代表的那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这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这种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一些神秘力量的敬畏感,是随着科学进步,越来越来失去的一种人类感情。在我的叙述当中,我认为巴赫“有感情”,指的其实是在巴赫的音乐当中,尤其是他的宗教音乐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敬畏感”。但是如果说到浪漫情怀,那我认为巴赫那里是很少能听到的,至少表达的不明显,是被克制住的。他那里世俗的感情,是美妙而平和,经过了十分精心的修剪,也就是早期个性没有完全解放以前,那种看起来怡然自得,实际上诸多限制的美妙感、平衡感。
莫扎特不是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作曲家。除了他的协奏曲,其他的作品我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我的感觉,莫扎特的音乐,也是愉快而美妙的居多,有几首曲子确实有阴郁的感觉。让人感觉更加有个性和人的“味道”。这一点在巴赫那里我觉得是没有那样明显的。我同样认为这是莫扎特的身上发生的一种人性表达方式的改变。后来的音乐家更加不用说。
但是总体给我的感觉,在巴赫以来的音乐殿堂里面,确实是存在一种越来越放弃敬畏感和节制感的音乐素养。那种个性化的音乐作品是越来越多了。肖邦的作品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那已经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人性化的作曲家了。因此我会认为,这个跟人的思想开化有一定联系。和个人情感越来越需要特殊性表达有关系。
肖斯塔科维奇的二十四首赋格,那也是清冷压抑,跟巴赫大异其趣。可见音乐家,各个都是六经注我,手里写的,无非自己心中丘壑。强作古人,也不可得。真面目还是有迹可循。所谓真面目,当中自然跟他的教育背景,信仰习惯,家庭组成有关。但是这些我们都难以探讨,唯有社会的变化,是其中重要一环,而且又比较清晰可见一点,所以我们探讨的重点,不免集中在这个领域而已。

我写的东西,文字通常啰嗦,内容通常繁琐,希望念经兄等见谅。其实说到最后,无非是说,你我的想法并没有实在差别,不过是着眼的落点不同。而我认为现代音乐发展过程,大体上,也是体现着人类个性解放的过程,音乐的内容和类型,同社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相对应的关系。。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我的啰嗦当然没有什么意义了,请各位仁兄多指教。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8:41, Processed in 0.03848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