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348

查看

35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1-4-23 22:12:30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4-2 11:5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binwood 于 2011-4-2 11:54 编辑

写得好,robin拍案而起,鼓掌!

四楼是谁啊?怎么老是有垃圾广告出现,令如此惊世骇俗之贴顿时大打折扣!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4-2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我能把所有的古典大师作品收齐···就不遗憾了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4-2 08:55:35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第七点难度比marston的构想还要难,思维是基于物质而存在的,切利已经去了天国,他的思想也已经去了那里。。

使用道具 TOP

【原创】假如,留声机记录下了这些时刻(二)

5#
发表于 2011-4-2 00:32:3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帕蒂的玫瑰 于 2011-4-2 10:52 编辑

     感谢各位高人和朋友对于上一篇展开的探讨和延展,当时构思这个题目的时候想了大概10多个故事,让我继续从我最挚爱的指挥大师切利说下去:

(二)切利比达凯的悬念:

    尽管在欧洲存在着众多世外高人似的指挥大师,但切利比达凯的传奇性在整个唱片史上都是空前的,或许也将后无来者。

    切利的指挥生涯大致分为4个阶段:早期是柏林爱乐时代激情似火的一鸣惊人,输给卡拉扬之后负气出走北欧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在北欧这些毫无商业压力和演出压力的广播乐团,切利有机会实践了自己那“既民主又独裁”的无限时排练,而正是在这个阶段,切利无论从技术还是心智上修炼出了后期“切利式风格”的雏形。而70年代斯图加特时代切利已然卓尔不群,有遗世独立之风骨,但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好比一个天资三流的学生,即便是在切利棒下常常有超一流的发挥,但毕竟在一些高精尖的方面力有不逮,不能让切利实现他的终极理想,好在苍天最终让切利与慕尼黑爱乐相遇,他们共同将嘉斯台打造为音乐的神殿,切利晚年常说慕尼黑爱乐的音色比维也纳和柏林爱乐好100倍,我想,每一个听过切利慕尼黑时代录音的乐友都会在某些曲目中找到同感吧!

本以为emi还会再整理第五套切利的慕尼黑时代录音,但现在看来,这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了吧,留给我的悬念是切利在慕尼黑时代到底有没有以下录音存世呢?

1. 舒伯特“未完成”或许是历史上所有曲目中对于“残缺的完美”最好的解释。切利留下过舒伯特第五和第九的录音,可是“未完成”只有auru公司出版过他在50年代“神功未成”之际的现场录音,难有说服力。多么希望听到切利晚年对这首曲子的观点。难道是切利对于富特的传世名演绎有所敬畏?还是晚年的他轻视这首曲子,不演出已经他表明的观点?我多么希望两者都不是。

2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和“意大利”交响曲,要是切利留下了录音的话,会不会像他棒下颠覆所有前辈大师观点的舒曼第三、第四交响曲的神品演绎?


3. 说到舒曼交响曲,我坚信在某个档案室的深处,一定存放着和三交、四交一样具有颠覆性的“春天”交响曲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4. 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大师,切利面对他心中最挚爱的布鲁克纳,为何漏过了他的第一和第二弥撒?难解之谜也!

5. 世人只道切利的布鲁克纳无与伦比,却很少人知切利的法国音乐天下无双,听听他在斯图加特时期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录音,可以与之媲美的只有季雪金在钢琴上做到的表达。而要是切利留下了圣桑“管风琴”交响曲录音的话,不知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希望不是因为场地的限制让他没有机会在现场表达他对于这一曲子的观点。

6. 除了布鲁克纳、法国音乐之外,切利独步天下的第三种音乐类型我以为是他的弥撒曲和合唱录音,那么巴赫的马太和约翰两大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大弥撒等等等等,是不是也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7. 最后剩下的这部分遗憾就永远无法弥补了,因为切利对于歌剧和马勒的偏见,导致事实上他没有在现场演出过任何歌剧和任何马勒,ward marston有从空气中捕捉历史声音的构想,我们只能更进一步,从切当年利读马勒等人乐谱时的意念去捕捉他的观点,捕捉他为何不喜欢的理由,当然最重要是可以捕捉到在他不喜欢背后对这些音乐或有的颠覆性思考。

   如果,上帝可以让我用上面所有的遗憾交换一个我最最想听到的瞬间,那么我一定选切利棒下的马勒4交末乐章“天堂装满小提琴”,至于女高音是谁,我希望每一次都不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4-2 21:05:33 | 只看该作者
本以为emi还会再整理第五套切利的慕尼黑时代录音,但现在看来,这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了吧,留给我的悬念是切利在慕尼黑时代到底有没有以下录音存世呢?
帕蒂的玫瑰 发表于 2011-4-2 00:32

去前年至今,随着切尼EMI四套唱片逐一宣告绝版(居然首当其冲的就是布鲁克纳),时下尚只有一套10CD的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偶有所见。个人估计,照此情形,不多久这最后的一套也将退出市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切尼将永远退出EMI的现货目录单吗?不太可能,但这不太可能的背后我想大概有两种可能性存在:
其一,都绝版以后,过段时间推出环保装,这是时下唱片公司赚钱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二,在嘉斯台档案中挖掘进一步的资源,发行切尼那些可能存在的尚处于封存状态的档案。

对后一种可能性,我越来越不寄予过多的希望了,Altus倒是在EMI之外开了切尼晚期日本现场的先河(虽非嘉斯台录音,但精彩程度甚至高过慕尼黑本部的录音)。即使这种可能性存在,那么,有人能提供切尼晚年慕尼黑时代历年演出的曲目档案吗?这一档案中究竟能包含多少EMI尚未发行过的曲目呢?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4-2 21:39:0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切尼不曾染指而恰恰又是我等心神为之向往的领域,比如歌剧;比如马勒;再比如帕蒂老弟所提到的马太、约翰受难曲等,我再添加一曲勋伯格的“升华之夜”。这些曲目我们之所以向往和想象它们如果出之于切尼,尤其是晚年的切尼手下将会是怎样的一番精彩情状,所依据的都是基于我们对“切尼/慕尼黑之声”的熟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向外延伸的想象。

那么,切尼为何从不染指这些领域呢?我想答案只有老头子自己知道,我猜测,最有可能的是:老头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是一位智者,而智者需要的是混沌般的原初似的内在单纯性,比如布鲁克纳;或者,一种具备良好“品味”的具有丰富管弦乐色彩的音响性的“游戏”,比如印象派作品,他的柴可夫斯基《胡桃匣子》也当归入此列。以此考察,神经症似的马勒并非智者的所爱,所以切尼喜欢天生的智者布鲁克纳(布氏不谙世事的“愚钝”某种意义上与尘世的“精灵鬼”莫扎特有相印成趣般的统一性,因为他们都生来处于相当难以被我们逾越的高度)。至于歌剧,我想在切尼的心目中,他其实更多是以一种“发烧友”似的固执在看待问题:没法做到平滑圆润的音响整体的高度一致性,至少他晚年的速度就会“拖死”这世上任何一位歌手!对于“超级音响发烧友”切尼来说,这恰恰是他追求完美的一种体现:有所舍弃,也知道该在什么领域止步恰恰是一位智者明智之处,因此这舍弃之中本身已经包含了“切尼神话”得以形成的内在逻辑性。

以上只是猜测,谁知道呢?!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4-2 21:48:43 | 只看该作者
一定程度上,站在“切尼所不齿”的角度去看待切尼,也就等于是站在切尼所爱的角度一样,也许问题可以被看得更加透彻!

我觉得将切尼看成一位“超级音响发烧友”也许更能拨开切尼艺术的神奇之处。。。。。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4-2 22:58:14 | 只看该作者
一定程度上,站在“切尼所不齿”的角度去看待切尼,也就等于是站在切尼所爱的角度一样,也许问题可以被看得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4-2 21:48


狗哥对切尼的感情真的没话说啊,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4-6 10:5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帕蒂的玫瑰 于 2011-4-6 11:05 编辑

         一直以来没想明白一个问题,在这里跟各位热爱富特文格勒和热爱马勒的朋友请教,为何富特从未染指马勒的交响曲?      
       之所以会有此一疑问,是我觉得富特对马勒的情感应该跟切利对马勒的完全不认同会有所区别?因为富特曾多次演出马勒的艺术歌曲,至少会对马勒的某首交响曲有着不完全的排斥吧,但情况好像跟我们希望的恰恰相反~~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4-6 10:59:57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此新颖的视角,让我想起兄那篇写卡拉扬的旧文,很多观点的解读都发前人所未发,何时拿出来与大家 ...
帕蒂的玫瑰 发表于 2011-4-6 10:48
发过的。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4-6 10:48:54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此新颖的视角,让我想起兄那篇写卡拉扬的旧文,很多观点的解读都发前人所未发,何时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分享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9:23, Processed in 0.035197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