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36

查看

9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写在巴伦与柏林国家管弦乐团首场访沪演出及莫扎特诞辰260周年纪念

1#
发表于 2016-1-28 02:21:5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1-28 02:23 编辑

2016年新年伊始,就从听一套莫扎特的专场开始,预示着这一年将重新开启我对莫扎特的再次热情。​

有生之年,能再次聆赏巴伦博伊姆自弹自指的机会估计不会太多了,尤其是莫扎特。



柏林国家管弦乐团,清一色的欧脉乐手。二提和中提首席都是美女、帅哥,大提首席乐手与二提的美女演出中频频微笑,整场音乐会除了美好的音乐,这幅画面就很养眼。舞台上的弦乐摆位不同于一般的交响乐队:大提和低音大移至一提左后,二提摆在常规大提的位置,中提正对着指挥位于后方的管乐手前方。8-6-4-3-2的弦乐配置,应该是一支非常纯正的莫扎特乐队的编制。
这支乐团,很多国内听众并不太了解。Staatskapelle Berlin,中文译作柏林国家管弦乐团。这是一支历史非常古老的乐团,创建于1570年,隶属于柏林国家歌剧院,是剧院的驻院乐团。在德国,它的历史几乎就是跟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一样久远。上世纪2-30年代在艾里希·克莱伯的指挥下,乐团名声鹊起,录制了一些至今任非常重要的录音。战后,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了富特文格勒、克莱门斯·克劳斯、卡拉扬、凯尔博特等诸多德奥大师。冷战开始之后,位于柏林东区的国家歌剧院划归东德。由此,乐团迎来了孔维契尼时代。在孔维契尼的带领下,乐团成长非常坚实,我们至今仍可以在Urania公司录制的一批录音中见识到这支乐团的功力。1962年,孔维契尼去世后,直至90年代东西德统一,乐团由东德指挥界的头号人物奥托玛·绥特纳(Otmar Suitner)执掌。此后,乐团迎来了柏林的常客:巴伦博伊姆。巴伦为乐队带来了什么样的气象,尤其是这支传统德国乐队在演绎莫扎特的水准上,这次的访沪演出连续两天都是全部的莫扎特曲目,将会是很好的检验。
1月27日的曲目是《G大调弦乐小夜曲》、《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第22钢琴协奏曲》;28日的曲目是《g小调第40交响曲》、《D大调第26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可以看出,曲目的安排既突出了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又有深度挖掘的内涵:像K.482在莫扎特钢协中属于篇幅最长、戏剧内涵最深、结构最复杂的几部之一,而《第40交响曲》又是晚期交响曲三联篇中最宏伟、戏剧性最强的一部;而K.525虽然耳熟能详,但要演奏好并非一日之功。在莫扎特诞辰260周年的纪念日选择莫扎特曲目作为访沪演出的内容,我觉得是可以最大程度上突出这支剧院驻院乐团的室内乐团特点,又可以让巴伦最大程度上过一把钢琴瘾,也是最大程度上考量巴伦与乐团的默契程度。
由于28日需上班,我选择了27日的音乐会。A区3排1座的最佳听位,可以近距离观察巴伦的表演,也是可以与音乐家近距离交流表情、气氛的最佳位置之一。
上半场开场就是K.525.这部熟到可以倒背如流的曲子,具有最鲜明的洛可可音乐特点和最鲜明的莫扎特音乐语汇。小规模的弦乐队编制,突出的就是室内跃气氛和室内乐清晰、透明的织体,也是对乐手的默契、整齐划一提出极高的要求。第一乐章中投射出意大利人的谐谑舒爽,第二乐章的歌唱性是建立在弦乐手规整的呼吸基础上的,第三乐章的维也纳气质优雅轻盈,回旋曲乐章气息活跃流畅。整首曲子,尽管作为暖场曲目,但无疑是整场音乐会的亮点:这次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几乎是我所听过的最佳版本。巴伦对乐队的把持、对莫扎特语汇的把握程度,都在此浓缩般地表现无疑。
上半场的重头应该是K.491。《c小调钢协》是与K.525及《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同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所以十分鲜明地具有这一时期的意气风发和高贵典雅与浪漫抒怀特征。莫扎特一生只写过两部小调钢协,与K.466相呼应地是这一时期他接连写了两部小调的协奏曲。这部作品结构紧凑,相对大编制的木管写作非常突出,而钢琴声部写作又有艰深的技巧,使得这部协奏曲在莫扎特钢协中居于非常重要且深受欢迎的地位,贝多芬也对这部作品赞叹有加。
第一乐章开首的乐队齐奏,声势严肃而有些许惧人,但并未脱离莫扎特的矜持,减七度的跳跃音程在副部、发展部中反复出现,钢琴的交待在此一开始并不太令人满意:巴伦也许是手还未暖,触键的颗粒感有些迟滞、音色非饱满状态。及到发展部和华彩段,巴伦状态进入正常,与乐队的交融呈交相辉映。第二乐章堪称经典,巴伦的钢琴主题晶莹剔透、凸显恬静悠美之气;双簧管、低音圆号、长笛、单簧管的木管群与弦乐互相歌唱,一派室内乐重奏的交融之气。这里,除了大管在赶出来的几个音有些突兀不适,整个乐章几乎完美无瑕。第三乐章的悲怅感我一直认为直接来自于《唐璜》,但巴伦和他的乐团在此倒是自顾玩娱一般的轻唱低吟。也难怪,莫扎特在这个八段变奏的层层递进中,由钢琴、弦乐、木管不断的变幻组合,这种写法分明就是室内乐重奏的写法,不得不使乐手和钢琴演奏者之间会心会神。
两部作品,承先启后,格调一致,演奏得相得益彰,几无缺憾可说。上半场不时令人精神一振,深深地陶醉在莫扎特的旋律和乐手们卓越的表演中。
下半场,应该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K.482。莫扎特钟情于降B大调来写作钢协,这是其中的第四部。这是一部莫扎特所有钢协中最交响化的一部,也是他所有钢协中篇幅最长、乐队最吃重的一部。拿这部协奏曲与他的晚期交响曲三部曲来比较的话,可能觉得其交响化构架都有过之而不及。写作手法非常成熟,其中又屡屡有创新的手法。外表威武堂堂,内声部又结构复杂;木管乐器受到莫扎特特殊地重视,木管与钢琴、弦乐的交融已经显现出日后他钢协的写作特征(室内乐化与交响化齐头并进)。
庞大的第一乐章,被巴伦揭示出了重重新意,结构混沌中开辟出抒情明朗的天地。主题的发展时断时续,欲言又止,凸显了戏剧性加成。第二乐章是深度版的浪漫主义诗篇,脱离了洛可可音乐的简晰诗意,而跨越古典主义的宏大气息,直接跨入浪漫主义的踯躅徘徊。钢琴的独奏,巴伦拿捏得非常好,分寸恰到好处地交融于乐队阴暗的音色中。第三乐章中的轻松戏谑性格,是我先前听其他版本的唱片中从未发现并领略的。现场演出的好处是耳朵聆赏的同时,乐手的表情可以一览无遗。尽管巴伦背对着我,但通过二提、大提和中提乐手不断发自内心的微笑和眼神的交流,我照样可以体会到巴伦给予他们的提示和眼神。
巴伦尽管已经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步态轻盈。钢琴演奏时拿捏到位,不时地节奏顿地和较多地使用踏板,在莫扎特演奏中这种现象倒是并不多见。从巴伦的莫扎特身上,我分明不时见到那个青春美少年的蓬勃之气。
遗憾万分地是,无缘听到大师和柏林乐团的第二场重要演出了。
演出没有加演曲目。观众热烈并不出格的掌声、不断地喝彩唤得巴伦5次致谢,巴伦也礼貌地向二楼的观众致以招呼。莫扎特音乐会的矜持典雅,在这里恰如其分。
向巴伦博伊姆大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感谢柏林的音乐家们,带给新年中国观众如此美好醇和的一晚。

Mozart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D.Barenboim,ECO(EMI SLS,black-white stam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1-28 09:25:15 | 只看该作者
票价太贵啦!只好抢了张布赫宾德和SKD的票子。。280限购还是二层最后一排。。。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1-28 15:33:36 | 只看该作者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移至一提左后,二提摆在常规大提的位置似乎是近年来德系乐团常用的阵势,我看到过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柏林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都是这样的,就连祖宾·梅塔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也如此干过。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1-28 15:48:59 | 只看该作者
主要看指挥吧。这种一二提分开的方式其实更传统。克伦佩勒、库贝利克、穆拉文斯基都是这么摆的,近些年来这种摆位似乎又流行起来了。这样摆弦乐的层次更清晰,但是控制起来困难一点,因为两个小提琴声部离得远。另外有些指挥平时用二提在一提旁边的摆位方式,但是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就会像这样分开摆,比如卡拉扬。因为二提在圆舞曲里拉的东西简单,主要就是“蹦擦擦”里的“擦擦”。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1-28 17:54:33 | 只看该作者
欧式座位

美式座位


欧座相比美座音色混合更充分,而美座音色分离度较高。
一般欧座配合鞋盒式音乐厅会比较有优势,而短混响的新音乐厅实际上则配合美座分离度能把优势发挥最充分。
其实不少录音里也听得出是欧座,比如克伦佩勒和爱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1-28 18:31:41 | 只看该作者
1647650152 发表于 2016-1-28 17:54
欧式座位

美式座位

呵呵,既然跑题就多跑一会儿。m兄见谅啦!

上面这个图这样的摆位我还真没怎么见过。我觉得比较常见的弦乐摆位大概是这么三种,从左到右:
1. 一提 二提 中提 大提 (即图中所谓“美式”)
2. 一提 二提 大提 中提
3. 一提 大提 中提 二提
巴伦用的似乎是第三种,前面我说的几个指挥也是。

稍微回到主题:这年头听到一整场高水平的莫扎特真挺不容易的。这几年对巴伦的印象越来越好了……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1-28 19:44:5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其实关键区别也就是要不要拆一提二提了。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放一起的声音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1-28 21:01:31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这种乐队配置摆位在K.525非常合适,一提的表现被单独清晰的构建出来,相对来说对8位乐手的要求就更高了。
相应来说,这种摆位方法只适合小型单管编制的乐队,对大型乐队来说,指挥和乐队(一、二提声部)的配合会出问题。

点评

演马勒、布鲁克纳也有把一提二提分开的,比如我前面提的库贝利克、克伦佩勒。主要看指挥对自己的控制力有多大信心吧。感谢m兄好文,以及对我等跑题行为的宽容……  发表于 2016-1-29 16:22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1-28 21:41:19 | 只看该作者
现场描述之精到,背景材料之丰富,音乐评论之深刻,不啻乐评之范文也。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1-29 09:09: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晚坐在M兄左边第二个位子,下半场很不错,巴伦除了心有余手有点跟不上外,其他处理都非常高级,乐队也控得不错。第二晚40交我只感觉第二乐章的上半段出来了比较和谐的声音,其他段落气息都散了。综合两晚,还数第一晚下半场的22号钢协综合最佳。假设不是有新乐手参与磨合的话,这支团的水准在德国团里只能说一般。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17:17, Processed in 0.038433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