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5557

查看

29

回复
123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25#
发表于 2013-5-20 08:41:41 | 只看该作者
唉——,alma一遍在推崇德彪西音乐的和声美,一边又在怀念古典的曲式结构。殊不知德彪西同时也是对以往曲式的扬弃。据说德彪西和朋友去听音乐会,当曲子的呈示部结束时,他站起来对朋友说到:他又要展开了,我们走吧!哈哈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3-5-20 11:30:1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毕业了的老李还是忍不住回来了啊?!
我说句粗略感受:看看以上跟帖者,大概都是“听得懂”古典音乐的,大概也要包括我在内吧?这帖子一出,估计听不懂的更听不懂了,哈哈哈。

俺觉得这schonne老师从一开始就把问题复杂化了,说了半天也还是没给古典音乐下一个准确的概念定义,还不如我老早的瞎捣糊帖子说的清楚。

点评

schonne老师还是专心做做音乐类的德语翻译比较合适  发表于 2013-5-20 12:49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3-5-20 05:0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5-20 05:10 编辑
尽管各路专家都爱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广大人民群众还是经常表示“听不懂古典音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知这位杨老师是谁。这文写的真不怎么样。第一句就打住了。
音乐不等于古典音乐,邓丽君的歌也是音乐的一种,你讲讲哪个人民群众听不懂?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个命题是和听不懂某种音乐形式完全是不同命题。两者没有逻辑关联。


点评

schonne是上海交响乐团的文案  发表于 2013-5-20 09:20

使用道具 TOP

alma专栏《声音》一:谈谈声音的美学

28#
发表于 2013-5-20 04:14:4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3 01:55 编辑

(一)缘起

刚才杨老师谈了《我们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http://www.douban.com/note/277419309/)。他的结论是为什么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不一样的,因为是定式不一样,前者有定式而后者没定式,并且,因为古典音乐的追求所导致了声音的美学不一样。我推论一下,那些听不懂古典乐的人实际上是没能注意领略什么是声音的美,虽然表面上他们是因为没有理解定式。

杨老师这篇日记,是与他以前的日记“声音(sound)是一种超越知性、感性的东西”相辅相成的,表示他在这方面有比较连续的思考。我之前那篇日记《古典乐迷是一种知性分子》说的观点虽然与杨老师接近,但差异很大。

(二)声音的美学及其假设
当然我不是谈音响问题。我离开音响圈子很长时间了。我只是略谈下声音。发烧友的hifi,其实指的是声音还原的品质。这个争论我就不说了。

我觉得声音的美学,虽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乐器本身的音色,但是我们显然在古典乐上谈的不是这些,谈的是和声,因为和声的存在而使声音显得丰富有差异。除了相同乐器的和声以外,还有不同乐器的和声所制造的差异性对比,当然还有调性不同而产生的对比等等。如果仅论一个乐器,那么我们很难比较乔治温斯顿的钢琴声音,和巴赫的钢琴声音,哪一个更优美?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听者是否能将旋律从声音的美感方面独立出来?或者反过来说,声音的美感是否可以从一段旋律中独立出来?如果可以,那么以德彪西为例,他的意象集的声音美感和旋律是如何体现的?

在管弦乐方面,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到马勒为止的很多管弦乐作曲家,在声音塑造方面的巨大努力,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吐槽说,那些德奥作曲家的所有努力,单论音色优美的话,我觉得抵不上德彪西的一个乐章,譬如牧神午后,譬如德夫尼与克罗埃。嗯,我吐槽了,德奥党别和我一般见识。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为什么我觉得德彪西的声音更优美,是因为他加入了不同性质的和声,而不是德奥一脉相传的和声吗?或者反过来说,是因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和声的融合,而造成了朦胧飘逸的效果,于是这类效果的声音会超过莫扎特般行云流水般的声音美学吗?

(三)音乐的定式
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是在结构方式的不同,前者有定式,后者基本没有。也就是曲式造成了差异。所以,古典音乐的特性是在结构方面,而不是节奏。因为节奏其实是现代音乐的很多特性。而且,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因为不同的节奏而有不同的效果,这是指挥家的游戏,当然,流行音乐中,很多乐手也会玩这种游戏,譬如麦卡特尼在演唱会和唱片录音中也会玩这种把戏。

古典音乐的定式或是曲式,如果仔细欣赏的话,会有很多乐趣,譬如从动机发展,主题旋律,展开部、发展等等,是很有意思的。其实,古典音乐欣赏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看它的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四)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个问题我已经想清楚了。从以前的四言、绝句、律诗、词牌、十四行诗、绯句等等,与古典乐一样,这些都遵守定式,因为定式的发展而导致这些诗歌既发展到极限,又阻碍了新诗歌的出现,于是展开了新的诗歌方式。但是诗歌是不会放弃她的音乐性,因为离开了这个本质,她就不是诗歌。如果一段诗读起来没有音乐一样的起伏,那显然是很蹩脚的。所以,口语化的诗歌体需要相当谨慎的写作。

诗歌是唱的艺术,如果她仅仅变成视觉形式的断句,那就本末倒置了。你也会想到,诗歌既然具有音乐的本质,那么除了结构以外,音乐经常用的一些手法,也会在诗歌里体现。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3-5-20 11:19:56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复出啦!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听者是否能将旋律从声音的美感方面独立出来?或者反过来说,声音的美感是否可以从一段旋律中独立出来?如果可以,那么以德彪西为例,他的意象集的声音美感和旋律是如何体现的?”

西方音乐思维(1600年-1900年)不是横向旋律为主的,是结合了纵向的和声和不同旋律之间的对位。这个和西方乐器(特别是键盘乐器的发明)以及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律制有关。中国的五声韵律是不能构成纵向和声的。所以一直以旋律为主,结合复调。德彪西后期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大小调功能和声的进行,把和声作为一种音响画笔来描述音乐画面(印象派音乐大都如此),而不是构筑音乐建筑(类似哲学三段论,宗教三位一体等的曲式结构)。这个和他的同胞印象派画家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给人的美感,和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完全是两种概念。所以和声有一种纯音响性的美感,而不仅限于大小调的功能性。

“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是在结构方式的不同,前者有定式,后者基本没有。也就是曲式造成了差异。所以,古典音乐的特性是在结构方面,而不是节奏。因为节奏其实是现代音乐的很多特性。而且,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因为不同的节奏而有不同的效果,这是指挥家的游戏,当然,流行音乐中,很多乐手也会玩这种游戏,譬如麦卡特尼在演唱会和唱片录音中也会玩这种把戏。”

“古典音乐”的特性是在大小调的功能性,节奏只是其中一部分。事实上,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脉动。古往今来的作曲家无不把节奏作为最重要的几个音乐要素进行思考,探索。作曲家考虑的节奏,是细分下来的节拍和速度。演奏家、演唱者和指挥考虑的是类似rubado的技巧。

“古典音乐的定式或是曲式,如果仔细欣赏的话,会有很多乐趣,譬如从动机发展,主题旋律,展开部、发展等等,是很有意思的。其实,古典音乐欣赏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看它的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这个观点很赞同。聆听古典音乐应该听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没有对错。但如果按照作曲家的思维,去怀着好奇的心理,寻找出比如动机和主题的呈示,主题的发展和变化,调性的转移,高潮的呈现,结局的构思,等等,也不妨是一种乐趣,但也的确很难。甚至可以这样说,有些曲子是要看的,而不是听的,太多的奥秘在乐谱中。





点评

v师傅也复出啦!钢琴练咋样了?  发表于 2013-5-20 21:35
但如论如何,不仅仅是节拍、速度和rubato或者技巧,所谓的“型”。节奏感同时表达了音乐家的艺术品位,所谓的“神”。  发表于 2013-5-20 12:32
“作曲家考虑的节奏,是细分下来的节拍和速度。演奏家、演唱者和指挥考虑的是类似rubado的技巧。”节奏没那么简单,文字是没办法说清楚的。  发表于 2013-5-20 12:30
进一步拒不懂古典音乐的人于千里之外!  发表于 2013-5-20 11:47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3-5-20 10:35:03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李教授的文字直白通透,Schonne论著一般的文字的对象本应该是平头“白”姓,无听古典的白丁,那样的文字本身就拒人千里,哪里能通透?
音乐本来是跨国界、跨民族的,无所谓中国的民众听不懂古典音乐,西国的民众听得懂,东西各国没听过伊斯兰音乐的比比皆是,但一旦听过,发生共鸣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关键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态度,和哲学问题几无关系。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感的诉求和向往,本是体验美感的本能驱使的。故,过多的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对音乐的欣赏仍然无助。

点评

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感的诉求和向往,本是体验美感的本能驱使的。故,过多的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对音乐的欣赏仍然无助。 赞!  发表于 2013-5-20 12:36
赞同。  发表于 2013-5-20 12:17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3 21:29, Processed in 0.10850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