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075

查看

9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61#
发表于 2016-10-6 19:06:45 | 只看该作者
谈到《梁祝》的演绎者,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俞丽拿了。

我曾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听过俞丽拿的《梁祝》现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梁祝》这部音乐作品的喜爱,与我这个亲身经历有很大关系。俞丽拿高贵端庄的大家风范,她在舞台上的气场,她典雅的举止,至今令我久久不能淡忘。谈到欣赏古典音乐,一般人都认为关键是“听”。而我则认为,这当然没错,但对于古典音乐的表演者,音乐会台风也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谈到穆特,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理解。其实,穆特的音乐会台风是非常好的,她的言行举止优雅、高贵、正派,她身上体现了德国人对古典音乐和美的追求。谈这个可能离题了,但俞丽拿同样具备这样的素质。

俞丽拿是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师从窦立勋、谭抒真,1962年毕业。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梁祝》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引起轰动。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俞丽拿无数次在不同舞台演绎着《梁祝》,并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1960年,俞丽拿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中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奖。1990年,她以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轰动宝岛,促进了两岸艺术的交流。1993年,她成立“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国内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

俞丽拿多次录制过《梁祝》。俞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当时环境的影响,俞丽拿的情感投入非常真挚、细腻和丰富。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非常默契。这个录音尽管音质欠佳,但是音乐氛围感人。这个录音非常具有历史意义。而1996年,俞丽拿及其爱子李坚在BMG录制的版本,则达到了新的高峰。不仅《梁祝》拉得好,而且演绎一些中国小提琴小品也非常感人和动听。这些小提琴小品包括《良宵》、《夏夜》、《二泉映月》以及《渔舟唱晚》等等。这个录音至今有很大影响,一直为大众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珍藏。

俞丽拿也是著名小提琴音乐教育家,她最出色的学生就是黄蒙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6-10-6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薛伟有两个以上的《梁祝》的录音。最常见的就是台湾巨石版,后来ABC和风林再版了这个录音。薛伟在雨果也有一个录音。录制《梁祝》最多的音乐家可能是西崎崇子,她录了7个版本,而吕思清也录了4个。总之,版本非常多,全部介绍不可能,但最重要的版本都会谈一下。慢慢谈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6-10-6 19:18:54 | 只看该作者
雨果和马可波罗都非常重视《梁祝》。孔朝晖在雨果的这版《梁祝》也非常有名,1991年录制。唱片音质好,演绎也很出色,技术全面,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很多烧友喜欢。协奏是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指挥是胡炳旭。孔朝晖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孔朝晖也致力于马思聪音乐的传播,多次举办过以马思聪的音乐为专题的音乐会。孔朝晖曾应广东人民政府邀请赴马思聪家乡演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F18

64#
发表于 2016-10-6 23:38:59 | 只看该作者
S版,无论音响性音乐性,还有能超越沙汉姆版的吗?可能俺太孤陋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6-10-7 11:16:40 | 只看该作者
F18 发表于 2016-10-6 23:38
S版,无论音响性音乐性,还有能超越沙汉姆版的吗?可能俺太孤陋

其实很多版本都有可取之处。没有唯一最佳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6-10-7 13:5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10-7 13:58 编辑

个人听音感受:目前没听到过超越沙涵姆的《梁祝》!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6-10-7 16:15:36 | 只看该作者
沙汉姆是今天国际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与新加坡交响乐团、指挥家水蓝合作的《梁祝》是这一经典曲目中的佼佼者。

沙汉姆与新加坡有缘,他的夫人艾德蕾安东尼(Adele Anthony)也是著名小提琴家,沙汉姆与艾德蕾同为美国小提琴教母迪蕾女士的学生,两人是音乐上的知音,共同致力于音乐事业。艾德蕾生于新加坡,她的父亲阿方索(Alphonso Anthony)是新加坡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后移居澳洲阿德莱德。

和沙汉姆合作演出的新加坡交响乐团是亚洲著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成立于1979年,团员来自美国、东欧、新加波等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乐团的演奏曲目从经典的管弦乐作品到实验性音乐均有涉猎。除了演奏西方传统经典,也演奏亚洲的优秀作品。新加坡交响乐团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乐团的指挥和音乐总监水蓝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得过诸多国际大奖,包括北京音乐节、纽约切列普宁协会和第37届法国贝桑松指挥大赛的奖项以及波士顿大学杰出校友奖。《梁祝》就是他们的杰作。沙汉姆曾说过《梁祝》是他非常欣赏的东方经典音乐作品,他曾带着该曲巡演亚洲。

谈到《梁祝》,水蓝曾谈到“沙汉姆经常和乐团的演奏家讨论这部作品,他熟知每一段音乐背后的故事,对《梁祝》的理解比我们很多人还深刻”。沙汉姆和水蓝、新加坡交响乐团于2007年录制了《梁祝》,唱片由金丝雀(Canary Classsics)制作出版,这是沙汉姆在2004年成立的自己的唱片品牌,至今已推出多张古典音乐大碟。沙汉姆这版《梁祝》,从演绎到录音,几乎都无可挑剔……. 他以一个西方小提琴家的独特视角来诠释他对东方大国的经典之作的理解与认识。

陈钢也认为这是最佳版本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6-10-8 21:19:5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版本要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吕思清的版本。

吕思清象沙汉姆一样,也是迪蕾女士的学生,吕思清还跟梅纽因学习过。吕思清在1997年,在马可波罗录制了这个版本。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录制梁祝了。而当时他已经在中国和国际的音乐会上演奏近百次梁祝了。而指挥陈燮阳以及上海交响乐团,他们对梁祝的理解,这些条件都是沙汉姆以及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水蓝所不具备的。

吕思清在马可波罗的一些录音都非常出色。象《梦幻曲:小提琴小品集》,维瓦尔第《四季》以及这版《梁祝》,都是很出色的唱片。大家如果想了解吕思清的小提琴艺术,推荐大家去听马可波罗这些录音。

吕思清对梁祝的演绎和解读,追求情感上、速度上以及力度上的对比,使其演奏深情处委婉、凄美,而激情爆发处坚决、果敢。整部作品,追求大悲大喜,绝不取中庸之态。因此,吕思清这版梁祝更富戏剧性,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非常丰富和细腻。马可波罗的录音技术也非常过硬,吕思清这个版本在演绎上以及录音上都非常突出。

吕思清对梁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谈到:“我虽偏重对于这个爱情故事中主要角色——祝英台的女性悲剧的阐述和控诉,但在总的诠释上却崇尚一种大气魄、大景观、大视野,以及大力揭示随着时间逝去的生活留给人们的那一块久久难忘的心中块垒,既是一曲对那种时日、那种环境、那些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悼歌,又反衬了如今万花筒似的变化多端的生活,祝祷人们珍惜在自由天地翱翔的爱情……”。

何占豪曾说:“一个好的演奏家,作者想到的他会想到,作者没有想到的他也会想到……吕思清演奏的《梁祝》想的比我多、比我深刻!我很喜欢!”陈钢表示,吕思清的《梁祝》“是目前最杰出的”,他还曾说:“我曾在美国好莱坞碗型剧场聆听了吕思清演奏的《梁祝》,他用柔情万种的琴声表现了无限的爱,赢得了‘向中国喝彩’的热烈掌声……他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就我个人不太丰富的阅历,我认为吕思清是中国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对他的梁祝,我也认为是最顶尖的几个版本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是的,好版本,我好友最认可的就是这个版本了,记得当年我的这张CD碟即是他帮买的,都很多年了。  发表于 2016-10-8 22:07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6-10-17 12:37:55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喜欢梁祝这部作品,梁祝这部音乐作品优点非常多,下面我来谈谈《梁祝》这部作品的缺点和遗憾,这些仅仅是我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梁祝这部作品在写作技术上并非十全十美的作品,而且音乐风格有点落后于当时的世界音乐发展史,没能与当时世界音乐的发展同步。其实不只音乐如此,当时的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与之类似。这种艺术上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国情有关。另外,遗憾的是,后来何占豪和陈钢都未能再超越自己。这令我想到肖斯塔科维奇,在学生时代,肖斯塔科维奇就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并且得到音乐界的认同,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后来不断超越自己,在音乐创作上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最终成为与贝多芬、马勒比肩的伟大音乐家。

不过,不管怎样,梁祝仍然是一部体现中国人智慧的优秀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地位。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6-10-17 16:20:3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粤剧以外,  其他戏曲品种 有什么高质量的唱片吗?  90年代之前 中国唱片社是为数不多的录制并发行戏曲唱片的机构。大家可以谈谈中唱的录音, 我个人觉得录得还是不错的, 中规中矩,尽管不是发烧级别的录音。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6-10-17 20:1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7:17 编辑

京剧的录音:

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大多数是2、30年代的录音。后来中唱翻录过一些录音,这些是比较宝贵的资料吧。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6-10-18 09:3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3:26 编辑

(以下内容为转载)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日战争时期,曾“蓄须明志”,在日伪统治下拒绝演出,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幼师学“正工青衣”,又在喜连成科班搭班演出。民初开始编演新剧。他善于刻画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品貌和仪态。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14:59, Processed in 0.105527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