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5446

查看

129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4-8-22 19:1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kevin 于 2014-8-22 19:13 编辑

谢谢你的和大家的用心和时间!Thank you!!

当然我写的时候也很用心。也许我不是分享得非常好,一些观点甚至可能是错的,但每次我都试图做到内容具体,有逻辑和完整。

网上的判断是不是靠谱,或者我的帖子是不是经得起推敲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别人说对的,我们都更倾向于认为那是错的。如果一定要靠谱,一定要正确才可以分享出来,那个平台就不叫BBS了。我想我们不应该用侦探模式(观察然后判断)来看论坛;而应用分享模式,把自己的体会,经过,实例,具体的内容写出来的应该得到鼓励,这些信息比对错要珍贵多了。
(好吧,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说我又错了,但就像我说的,那不重要)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4-8-13 03: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比如不要用那么多音箱内倾,增加吸音的摆设,或者稍微音箱往后墙移动一点点,或者脚钉的移动,反正 ...
1kevin 发表于 2014-8-12 18:53


tunedem那里需要减少高音:胶布粘贴高音单元、音箱内倾,增加吸音的摆设,或者稍微音箱往后墙移动一点点,或者脚钉的移动?如果这么困难,linn会介绍给音响使用者么?打拍子不太习惯,可以先练习一下:最简单是DISCO音乐、然后华尔兹、tengo、进行曲旋律节拍够明显的,然后准备些蓝光古典现场视频碟(建议贝九看它30遍),眼看耳听指挥的节拍感,当然有机会多听现场更好,脑里有了好的节拍感,不管什么碟,系统一出声音20秒,你也知道拍子准不准了!拍子准了的系统,在遥远的厨房听客厅音响播的钢琴也能调动你摇头晃脑的哼哼,这是因为它的音乐性很好的原因,跟音场、音色的关系比较弱了,倘若这时再在音色、平衡方面向自己喜爱个性微调,那就是锦上添花了,那样出来的音乐只会更动听!

点评

: )  发表于 2014-8-13 11:54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4-8-18 11:5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ogo 于 2014-8-18 11:55 编辑

打拍子还是看人的,公园老头听个收音机也能打个拍子听的如痴如醉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方法,还是看自己最适合使用的。

同意rock说的其实就是器材表现出来的音乐本身的节奏感, 器材是如何表现音乐本身的节奏感呢,离开了瞬态,速度,细节,高低频表现等等这些基础hifi元素去说打拍子,难免有些云里雾里。

想象几个场景,比如听烧友家里的搭配,是说,“你这器材好,能打拍子!”,还是“你这器材好,音乐节奏感表现鲜活,有弹跳力,高中低平衡,声音的质感强烈,音场很深远”, 大多数烧友更容易明白哪种对系统的形容呢?

再敞开说下,比如听钉垫,听摆位,你是说,这钉垫好,能打拍子,这摆位好,能打拍子,还是说,这钉垫加强了高低频的延伸,这摆位高频内敛了些,音场更深远呢?

打拍子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描述一套系统,一个部分的时候,拍子打天下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能打拍子说明节奏好,而且重要的是,你能打拍子的系统,换个人来听并不是也肯定能打拍子的,这个节奏感和个人乐感也相关联,之前看到个讨论说古典音乐圈子黑人相比的比例来说较少,就是和黑人的耳蜗(不知道有没说对)结构有关系,这个耳蜗还导致黑人游泳运动员也较少。

我的最终观点,打拍子是一个个人评价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法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









点评

但是还要说明的是,调好了高中低平衡、密度、质感、音色音场最后还要调合节拍,那叫画龙点睛----必须的;调好了节拍也需要调音色音场,那叫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发表于 2014-8-18 22:36
打拍子是一个个人评价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法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这句十分赞同!  发表于 2014-8-18 22:33
俺想说的与不想说的您都说了,顶一下!哈哈  发表于 2014-8-18 14:35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4-8-18 10:28:49 | 只看该作者
拍子不是打蚊子的拍子....呵呵, 实质是音乐的节奏感, 虽有点感性,但却很实在, 评级一套音响系统, 发烧友喜欢用各种HiFI指标, 当然没错! 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音乐的节奏感,它直接带来音乐的感受和体现, 是音响系统的灵魂!

使用道具 TOP

被遗忘的重要组成部分---TuneDem

5#
发表于 2014-8-2 17:45:2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1kevin 于 2014-8-2 20:35 编辑

本人玩hifi大概2年左右,刚注册论坛,发的第一个处女贴。(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网上写音响的东西)

一个战机机师,船长或者画家要学习如果去观察,就如一个音乐家或者音响工程师需要努力学习如何去听 -----Ivor Tiefenbrun (Linn的老板)

在论坛里面,我们讨论很多事情,我们讨论所有事情,但是我发现,好像没有人提到TuneDem。什么是TuneDem? TuneDem是一种方法,一种评价音乐表现以及一套hifi的音乐表现的方法。是一种在做A/B对比时候的一个标准。用来区分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更差的。比如当你换了一条电源线,音乐是比原来好了,还是差了?你把音箱的摆位调整了,音乐是好了,还是差了?这台功放的表现是更好的,还是原来的功放更好?一个烧友说这条网线很好,这个Liner power supply非常好,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用到TuneDem方法去验证。只有在同一个标准底下来分享,比较,内容才有参考性,才有价值。所以,也许大家遗忘了,重提一下重要的组成部分TuneDem办法。

这个办法是对应1个不同的对比。比如2台功放的不同,2种音箱摆位,或者2条电源线,甚至2个房间。你不能同时更换2个或以上的东西,否则就不知道差异的原因是来自哪个东西了。关于结果,只有”更好“和“更差”。当然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声音的形容词,但是这个方法主要就是找出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比另一个更tune,更在音调上。
不同的系统声音的特性是很主观的,然而声音是不是在调子上则不是主观的。一段音乐的信号可以描述为2个参数,频率和振幅(或音调与音量);任何类型的失真,无论能否可以测量或理解到,都会改变频率,振幅。频率和振幅的这些变化将改变音与音的关系,从而改变曲调。例如有些失真增加谐波,从而音调略有上升,就像弹琴的调子升高了一点点key。同样,另外一些失真可以降低音调。这些音与音的关系,就好像楼梯一样。想象你在下楼梯,每一级楼梯都是一样高的,连续流畅的,你可以下得很轻松,即使你在黑暗之中,看不清楚你也可以安全的下楼梯。但如果突然有几级楼梯的高度是不同的,你就很可能摔倒了。这种音与音关系的正确,还会使你容易预知下一音是什么?前奏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有想跟随主旋律或者跟着一起打拍子,一起唱的冲动了。是否在音调上,我觉得是很多系统的通病,你可以获得很清晰的声音,很hifi的声音,纵宽的音场,但是你会觉得无法融入,耳朵累,或者总缺少什么,不满足。
很少人明白其实一套系统在不在调子上,是可以相差非常大的。一套在调子上的系统,是可以强大地传达音乐中的情感,给听者强烈的听感而又不会造成听觉上的疲劳。你不需要花很大的脑力就可以轻松理解音乐,更享受,赞美音乐本身。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个方法有点像一个老练的吉他手在调他的吉他。他会弹几个音,然后调整琴弦的松紧,然后再弹相同的几个音。他在比较弹出来那几个音是不是和他脑子里的“参考音”一致。如果一致了,就完成了。如果不是很确定,他会调回原来的松紧度,再听一次,来回调整。这就是基本方法。当这种方法应用到调整hifi上的时候,同样也是不难掌握的,tunedem办法不需要金耳朵,一旦明白了,你就可以专注于音乐,而不是音效。当然,如果你经常听现场,是有助于建立脑子里的参考音的。虽然Tunedem办法并不需要这样做。

调整的时候,用的是A-A-B的办法来对比。但要一边听,一边跟随音乐的旋律或者跟着唱。
先播放A,一段音乐,跟随旋律或者一起唱,大概10秒到30秒就够了。因为短的音乐比较容易记住,而且长的音乐,有时耳朵已经适应了。
重复播放A一次,通常第二次听会更容易跟随或者跟唱
最后播放10秒到30秒的B

然后你就要判断,到底是B更容易跟随或者跟唱?还是更难?
你可以感到B的旋律更舒服吗?你是否可以感到其他乐器,如鼓点能帮助你更好地跟随旋律(B更好),还是这些鼓点反而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就是A更好)?如果你觉得B不好说,那有可能是A更好。或者需要重来一遍AAB。如果一首歌试了几次还是不好判断,那就换一首。

如果还是觉得迷惑,可以从3个问题考虑:
1. 你可以听到全部乐手在时间段里弹奏的全部声音吗?
2. 你能始终跟随一种乐器吗?
3. 跟着旋律或者跟唱有多容易?
还有一种方法(虽然我觉得很难),就是播放音乐,跟着唱。然后静音5秒-10秒,在音响静音的时候,自己还是一直唱,而音响也一直播放,只是静音了。5秒10秒过后,取消静音。这时看看音响唱的和你唱的是不是吻合的。也是一种找到你的系统是否容易跟随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更在音调上的系统,总是让你花更少的脑力就可以理解到音乐信息。结果是更享受,更少压力。一套这样的系统意味着立即的享受,你希望播放更多的音乐和经常播放这套系统。

选择音乐的时候,你可以选几乎任何类型的音乐。然而如果那首音乐一开始就有明显的旋律,那就更好了。你也可以选择你从来没有听歌的歌曲。但也要留意不要选择过分熟悉的音乐,因为你已经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了。同时也不要选发烧碟,那种明显声音甜,夸张的发烧碟是注定会播放成那个样子的。有时稍微差一点音质的歌曲或许更容易比较,因为你的注意力会从好声音转移到乐手到底在表达什么上了。

同时,也要大概坐在差不多的位置来比较。有些人喜欢坐着,有些人喜欢站着,都可以,只要对比的时候都在差不多的位置。有些人甚至喜欢站到隔壁的房间去,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当你从隔壁房间听歌时,很多音乐上的细节听不到了,反而更能听到音乐的整体信息。

当你觉得累的时候,需要停下来。感觉轻松又专注是必须的。不然你无法融入音乐,你的判断会是靠“感觉”。当然有时感觉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很可靠。如果你无法轻松又专注,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做的“盲听”。你总感觉有人要判断你的判断是不是对的的时候,你就会很紧张,从而无法听得准。但如果盲听中,是你自己在控制,什么时候切换AB,开大声还是小声,那样的话Tunedem办法仍然是可行的。

经过反复实验,你会发现Tunedem办法是很容易的事情,结果也是很明显和可以经过反复验证的。你只需要听一阵,你就可以知道这套系统是不是很容易跟随,你会有愿意跟随的冲动吗?或者A和B,哪个更容易跟随。有趣的是,一开始反对这种做法的人,往往更快掌握Tunedem办法。然后,当你试了某个设备,例如一个新的电处,你就可以写论坛,说这个电处用了,用Tunedem办法听,音乐更容易跟随了,情感传递更浓郁,更享受了。

实际过程,往往会有些情况,例如好像越少信息的音乐就越容易跟随。例如收音机,留声机。(其实,这些声音有时是很合调的,公园的老头听收音机那是很享受的)。但是hifi系统的比较,还是要高保真,确保细节的还原,然后你去判断,这些细节是帮助你跟随,还是分散你的注意力。但如果连这些细节都没有,是不应该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切换AB的时候,不要用转换盒。额外的连接盒或者连接头是会影响音质本身的。也不要用2套音箱,即使就摆在旁边。因为摆位谐振不一样,不仅更难判断,还会更容易偏向声音冲和刺激的那套。

所以,这就是TuneDem办法,一个基础,必备而很多人玩了hifi很多年都没有听说过的重要部分。

使用道具 TOP

Atu

6#
发表于 2014-8-2 19:47:58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慢慢学。

使用道具 TOP

Atu

7#
发表于 2014-8-2 20:02:12 | 只看该作者
抛弃专业音频测试室的各种参数,而信自己信大师,

不论物理空间细节不同,气流变化,更因每个人生理构造不同,有些听感好些,有些差点,更有些饱读乐理,有人只在乎音效,有人从音乐读出故事,寻找共鸣,所以音响这事就成了玄幻之学了。

顶级的红酒品酒师,世上粒粒可数,红酒师们用他们特异的舌头给各类红酒订下天价,音响大师们也为各类器材背书。

我们均无这本事,或许,在取得平衡的情况下,多与乐共鸣更为开心之事。

点评

恰当,买来器材自己调,好听为止  发表于 2014-8-3 09:40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4-8-2 21:49:45 | 只看该作者
既熟悉又陌生的法则,值得思考。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4-8-19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如果一个帖子没有人喜欢,自然它就会沉下去。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个?
1kevin 发表于 2014-8-19 16:50


呵呵,您的担心纯属杞人忧天。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4-8-6 21:12:2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启迪,多谢!
如果说音响改变了调子,我觉得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泛音容易随着调整而改变,但基频是不会改变的。个人的理解,可能用流畅感更合适些。调整好的系统,音乐一响就很抓耳朵,跃动而流畅。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4-8-6 21:37:0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点不同意见,这种判别方法主观因素太大,本来不同的发烧友对声部的判断能力就各不相同,有乐器演奏经历并参与乐队合作的对声部会敏感很多,而有的甚至都分辨不出哪些乐器,还有听觉记忆的短暂也会使比较结果打折扣。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4-8-6 23:0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32168 于 2014-8-7 01:50 编辑

同样对这种调声法则持保留态度,最起码不具备可行性,这亦是只有思考价值的缘故。
个人浅见,请指正。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0:10, Processed in 0.05369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