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645

查看

8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cfan

13#
发表于 2011-3-2 22:05:04 | 只看该作者
谈两个古典音乐外的例子,

一幅黑白的照片、一幅彩色的油画和一幅彩色的照片,如果描述的是同一个场景(或者说前两者就是用彩色照片加工而成),哪个更容易有艺术效果?给人以更有思想深度的感觉?而哪一个又传递了真实场景最多的信息?

到IMAX影院看巨幕3D阿凡达,和在家里的CRT小电视上看CCTV重播《卡萨布兰卡》,哪个更令人震撼?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1-3-2 22:12:57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演绎角度并不能证明老一代大师所演绎的思想内涵一定超过在世的大家们。其实我也就仅想阐明这样的观点。

倘若"境界"这东西建立在同一高度上的话(当然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那未何不选择技术水准更高的新录音呢?
bluesky 发表于 2011-3-2 20:29

老一代基本上可以看着是演奏家在“说话”,如今的趋势更有让音乐本身说话的朝向。我觉得哪个都好,至少我本人是个“杂食”主义者,酸甜苦辣啥滋味都可以接受。
撇开当今,时下的演绎风格暂且不论,想象一下:如果演绎风格一个世纪以来持续保持着极端个性化的特征的话,那么很可能古尔德之类的已经“稀松平常”了,谁知道呢?历史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规律,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后现代其实是对繁复的,过于“人性”的趋势的一种“纠偏”——在更为简约的背景上让一切事物的本质重新为我们所审视。在此意义上,当代性审美的演绎当然应当为我们所重视,也应当为我们所珍视,因为我们身处其间,关键是,我们在场!
所以,以我本人的观点,我绝对赞同厚古而不薄今的客观态度!只要是真正的艺术,无论其风格迥异,我们都应该珍视,何况新录音所具备的信息量如此诱人呢?!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1-3-2 22:25:52 | 只看该作者
想象一下:如果演绎风格一个世纪以来持续保持着极端个性化的特征的话,那么很可能古尔德之类的已经“稀松平常”了,谁知道呢?。。。

关键是,我们在场!。。。

所以,以我本人的观点,我绝对赞同厚古而不薄今的客观态度!只要是真正的艺术,无论其风格迥异,我们都应该珍视,何况新录音所具备的信息量如此诱人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2 22:12


厚古而不薄今,老念讲得极好!

如今的演奏家风格趋同,正如在歌剧贴里谈到的,和各大音乐院校应试培训很有关系,学乐者的目的,就是参加一次次的考试、选拔,希望在比赛中拿到大奖,顺利和唱片公司签约,发行唱片,开全球巡演。这样的机制,容不得技巧有缺陷,相对抑制了音乐性、创造性的开拓。但我觉得这个在独奏领域的影响颇大,而在指挥领域则没有太大影响。看看当下的管弦乐指挥,我觉得大有希望呢。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1-3-2 22:49:14 |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演奏家风格趋同,正如在歌剧贴里谈到的,和各大音乐院校应试培训很有关系,学乐者的目的,就是参加一次次的考试、选拔,希望在比赛中拿到大奖,顺利和唱片公司签约,发行唱片,开全球巡演。这样的机制,容不得技巧有缺陷,相对抑制了音乐性、创造性的开拓。但我觉得这个在独奏领域的影响颇大,而在指挥领域则没有太大影响。看看当下的管弦乐指挥,我觉得大有希望呢。
scfan 发表于 2011-3-2 22:25

无论指挥还是独奏者,持续关注是必要的,成熟的艺术最终都会绽放出个性之花来。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1-3-2 23:21:17 | 只看该作者
成熟的艺术需要时间考验。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1-3-2 23:27:55 | 只看该作者
成熟的艺术需要时间考验。
mm33 发表于 2011-3-2 23:21

33兄所言极是!也许上面的话应该改为:随着修为的逐渐成熟,艺术最终都会绽放出个性之花来。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1-3-3 02:0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3-3 02:41 编辑

现场第一。立体声第二,单声道第三,------第四。。。。
这是我历来的声音理念。

对音乐理解而言,单声道肯定是有影响的,我觉得这种影响不要剧烈破坏音乐的基本要素,譬如单乐器的基本音色,音准、合奏时的层次感,速度和强度对比的体现,还有就是长时间聆听的基本接受度等等。那我会去愿意接受单声道录音,否则的话,这些单声道录音对大师们价值更大,对我这种菜鸟来说,基本没价值。别跟菜鸟谈演绎,谁能保证单声道的音乐演绎就一定很好呢?我没去过现场我不清楚,我只认重播的效果。没有音乐的基本表现力,单声道录音对欣赏来说与垃圾无异,甚至不如垃圾。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1-3-3 06:00:56 | 只看该作者
仅就此一观点与蓝天兄商榷:如果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所传达和表现的人性因素的话,这里就只存在演绎风格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2 18:13

从二战后到现在人性的进步绝对是空前的,就拿种族歧视作例子,当年德国的犹太人和南非的黑人的罹难在现在是很难出现的,这就是人性的进步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1-3-3 06:07:12 | 只看该作者
众人对音乐的欣赏,品味也是不断变化,对音乐的演绎也随之而变,所以才有“old school","new school" 之分,个人觉得历史录音,历史价值更大些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1-3-3 10:00:06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第一。立体声第二,单声道第三,------第四。。。。
这是我历来的声音理念。

对音乐理解而言,单声 ...
alma 发表于 2011-3-3 02:09


不得不顶!俺承认俺的想象力非常不够,实在无法从一片炒豆声中体会那些大师们的神韵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1-3-3 10:05:47 | 只看该作者
从二战后到现在人性的进步绝对是空前的,就拿种族歧视作例子,当年德国的犹太人和南非的黑人的罹难在现在 ...
zlot 发表于 2011-3-3 06:00

是吗?但那大概是文明在进步,而非人性在进步,或者是人性的复苏与觉醒,谈不上进步。
zlot兄不妨将眼界放宽一些,二战至今,骇人听闻的人性之罪从未停止过,至少作为中国人,这一点也不陌生,除非你是80末或者90后?但即使如此,周遭世界最近这二十年来所发生的许许多多同样也不会陌生吧?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1-3-3 09:13:54 | 只看该作者
胡说补充几句,听单声道唱片犹如“九方皋相马”,能抛开一些无关或次要的因素,使我们更专注于音乐本身,比如说作品的整体结构旋律把握,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某个音的长短色彩,这在一些讲究结构框架旋律清晰的作品中更为合适。

自然当录音严重影响到作品表现的内涵或特色时,单声道的取舍便值得商榷了:如某些极其讲究音色的弦乐作品,或是一定要听清楚细微的织体方能洞悉的作品,或者是音质透明空间感和泛音要求比较高的作品。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20:16, Processed in 0.034557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