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369

查看

8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巴贝勃

61#
发表于 2011-3-31 12:00:47 | 只看该作者
唱片到了,崭新的品相(就少了个塑封,其余跟仅拆无异),吃完午饭上图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3-31 11:52
好啊,开个《收碟记》。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1-3-31 13:2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3-31 13:23 编辑
旋律公司的录音一向为人诟病,我是一张没有的,应为贵
xzb302 发表于 2011-3-31 09:37

走近“旋律”至少有两个好处:
(1)与大师们近在咫尺,气息可闻——那些刀劈斧砍般的录音啊!还有那些象是被雕刻出来的细节,不容忽略、不可磨灭。
(2)考机好碟——能将这张中“佛罗伦萨”放好听的系统,就是好系统!




“至少”之外,也有惊喜,无论演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1-3-31 13:2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尘客 的帖子

谢谢介绍。
刀劈斧砍,俺有点怕怕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1-3-31 13:2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谢谢介绍。
刀劈斧砍,俺有点怕怕
xzb302 发表于 2011-3-31 13:25
很多曲目,如果喜欢暴力的(尤其象老肖),买旋律的没错。哈哈。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1-3-31 13:31:40 | 只看该作者
走近“旋律”至少有两个好处:
(1)与大师们近在咫尺,气息可闻——那些刀劈斧砍般的录音啊!还有那些象 ...
尘客 发表于 2011-3-31 13:20
阵容好强,估计肯定是好唱片。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1-3-31 14:55:18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曲目,如果喜欢暴力的(尤其象老肖),买旋律的没错。哈哈。
shinelb 发表于 2011-3-31 13:29

我不喜欢老肖,除了他的前奏曲和赋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1-3-31 15:46:15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老肖,除了他的前奏曲和赋格
xzb302 发表于 2011-3-31 14:55
兄台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1-3-31 15:59:19 | 只看该作者
兄台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shinelb 发表于 2011-3-31 15:46

     老肖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我很喜欢,倒是没写过啥东西,斑竹的作业要完成,只能靠抄袭了,哈哈,以下转帖自网易博客:我不知道,我什么都想知道(这个博客名独特,呵呵),前一阵看到的,印象颇深。

     与老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不同,他的钢琴作品并不突出,两部钢协也不算出众,独奏钢琴作品既不丰富,也少受瞩目。但是我觉得这部Op87是个例外,如果不好好听听它们,就根本算不上了解老肖。人们都知道巴赫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被誉为“旧约全书”,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则被当作“新约全书”。老肖的Op87也许不能与上述两部圣经并列,但它无疑是在用现代语言阐述圣典。跳过一段时间之后,它的伟大之处才会凸显出来。
      听赋格无论如何要过形式这一关,否则就无法体会其中的精妙。更因为赋格历来被认为是“技术”多于“形式”的,一个作曲家赋格创作的水准,往往会成为他的排名的重要指标。历史上堪称“最伟大的作曲家”,都是赋格高手,比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所以,即使作为业余爱好者,辨别赋格的结构也是一种必备的技能。在这方面,我自己的体会是要听读结合,也就是说,除了坚持大量听,还要去读乐谱,长期这样自我训练,收效虽然缓慢,但可以乐在其中。我常常觉得音乐就是“有声音的数学”,所以偶尔我会调侃那些数学素养差的人,劝他们别对音乐瞎发议论。
      与巴赫一样,Op87的第一首No.1当然是C大调。但在排列上,Op87是按大调及关系小调、然后是五度来决定顺序的,所以依次是: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D大调、B小调等。。。这与巴赫以C大调开始接以同名C小调、然后依次按半度来排列是不同的。按照赋格的主题与答题的主属调关系来看,Op87的五度排列的方式显得更合乎逻辑。Op87的No.1可以说是老肖的语言阐述传统的一个好例子,其前奏曲的主题甫一出现,就突出了巴洛克音乐的纯净,然而不久又显现出了老肖的特点,音乐偏离了C大调,和声也背离了传统。这个前奏曲是个三拍子的萨拉班德舞曲,既传统又现代。No.1的赋格则不同,完全是传统的,和声从未走样。听赋格,首要的一点当然是辨别它到底有几个声部;而要辨别它的声部数量,简单的办法就是听清楚在音乐的开始(赋格的呈示部),主题(包括答题)按先后次序出现了几次。以No.1为例,赋格从3分02秒开始,主题(答题)随后又分别在3分16秒、3分33秒以及3分47秒出现,所以它是个四声部赋格。至于判断赋格的呈示部何时算是结束,这里面因为牵涉到调性判别的问题,写多了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还有就是赋格中另一个所谓“对题”的概念,毕竟博客不是课堂,乐友们要想提高自己,除了了解基本的概念,必须靠不断地听来领会其中的含义。
      Op87的No.2与No.1正好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它的前奏曲是首托卡塔,音乐灵动无比。56秒开始的赋格(三声部)也很短小,但其发展部的和声色彩丰富,调性多变。与No.1相反,No.2是前奏曲传统,而赋格显得现代。
No.3和No.4又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花”。No.3的特点是用有两个主题构成的对位(第二主题第一次出现在第17秒)制造了极度“紧张”,然后由具有舞蹈节奏的三声部赋格来得到释放;No.4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它的前奏曲的主题就是No.3的第二个主题的变形,拉紧的气氛摇身变成了沉静。赋格的第一个主题刚一出现(2分50秒),就以一种庄重的沉思让人屏住呼吸。3分03秒的第一次答题、3分20以及3分32秒主题与答题的第二次出现依旧是那么沉稳庄严,预示着这个赋格将会达到一个情绪的高点。只是初听时我在想,这么沉静如水的音乐如何来推高它的情绪呢?当5分03秒出现了赋格的第二个主题时,答案应该就揭晓了:这是一个具有两个主题的双重赋格,而且第二个主题是第一个主题的变形,只是将第一个主题的速度加倍。当第一主题在6分17秒以低沉而饱满的姿态进入,与第二主题形成对位的时候,情绪的推高就变得自然流畅、不可阻挡了。
      No.5和No.6这一对我们省点笔墨,简单而言,No.5是一种轻松,有一个三声部赋格;No.6则是在各方面具有一种庞大的管弦乐织体的感觉,特别是它的四声部赋格,你可以想象它从低音弦乐开始(1分37秒),低音木管再加入,渐次转向高音弦乐,在铜管加入将音乐推向高潮之后,音乐再渐渐转向平静,直至消于无形。
     No.7和No.8是我最喜欢的一对。A大调No.7简直就是一个驱散了烦躁的清新凉爽的早晨,在这样的音乐里,你会不由去赞叹:生活多么美好!No.8的前奏曲虽然轻快跳跃的节奏承接了No.7的情绪,但显然参杂了一些“苦恼人的笑”;它的三声部赋格则可能是24首中最具有老肖特征的,其中的若有所思、本能的倔强、不厌其烦的刻意反复,都可以说是在表现一个打了大大的一个问号的人。
     No.9继续着No.8的思考,其赋格只有两个声部,但因为它一改前奏曲那种“静考”,思路在赋格里变成了快速流转的“动考”,织体依然非常丰富。No.10被认为是最配得上与巴洛克的前奏曲与赋格并列的一首,是老肖完全忘却了自我、一心一意朝着他的先辈们顶礼膜拜之作。我相信经过前面9首的解读,大家听清楚No.10的结构就容易了。
    不想再一首首写下去了,还是留下空间让大家自由驰骋的好。最后只想说明一下这三个版本:Op87在某种程度上是专门为尼科拉耶娃写的,所以两个尼科拉耶娃的版本都是为专家所极力推崇的,其中Hyperion的版本是1991年的留声机大奖得主,Regis的版本是在1987年根据Melodiya的版本重制的,获企鹅三星带花殊荣。至于Melnikov这个2010的最新出品,老实说几个月前我是和另一套获奖的Harmonia Mundi出版的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一起“顺手牵羊”买来的,看到那套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是Melnikov,就很不经意地把他演奏的这套Op87信手拈来,买回家后也没拆封,就束之高阁了。某一天,在网上看到有人大赞这个版本,才想起来原来我自己就有。没想到这一听就是一个月,听得我爱不释手,觉得Melnikov表现出来的对位处理让各个声部简直平衡到了极致。其实又岂止是“平衡”二字可以形容?反正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毫无接缝,毫无瑕疵。我一向不喜欢业余爱好者口若悬河地比较版本,我读过诸如贝多芬的皇帝、马五、巴赫大无之类的所谓版本比较,真的是瞎侃八侃,我相信写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明白了。所以我还是省点力气吧。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1-3-31 16:03:22 | 只看该作者
再贴一篇,我的一位好友长桥卧波的乐评:

    在音乐的艺术性上,老肖《24首前奏曲与赋格》如何称誉都不过份,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它让巴赫的《平均律》在相隔200多年后得到了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姊妹花,在前奏曲与赋格这个独特的体裁上,能够创作出不输于前人经典地位的作品极不容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立上头”,所以200多年来,音乐大师层出不穷却再无一部能与其比及的《平均律》,直到老肖此作出现,我以为如果真要论20世纪音乐创作的经典,老肖此作堪为首要,它让巴罗克古老的音乐形式再获新生,用现代音乐语汇重续“古典”,而又能使之不辱前贤,仅此就非同凡响。

    此作老肖同样以C大调始,但在排列上与巴赫《平均律》顺序不同,《平均律》以C大调始、按半度提升依次排序,巴赫创作《平均律》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作品的形式固化一种新的“律制”,所以它又称“十二音平均律”,简单的说是把八度音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以利于转调,由于音程相等,它构成了以半音相接的循环,转调变得毫无“阻碍”,“想走就走”,现在我们早以熟知了这种“十二音律”,但在当时,这简直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而老肖则以五度循环和大调的关系小调来决定顺序,体现出他在调性考虑上独具匠心,既——重在调性中主音与属音的内在关系,我们知道,大调中的五度循环与大调的关系小调,所体现的都是一种主音与属音的内在关联性,老肖以此来决定顺序,似更合乎调性自身运转的逻辑。

    听此类作品的关键在于能听出赋格,赋格是复调音乐的基础,弄不懂赋格或者听不出赋格,就难以体验巴罗克复调音乐的精髓,也难以体验赋格本身的精妙,弄懂赋格首先要对它有所了解,这不难,网上应有不少介绍文字,但我以为关键还是在听,古典音乐上一个始终存在的难题就在于:你在文字上了解甚至理解了,但未必在实际应用上能“听出来”,赋格也罢、主题也罢、调性也罢,都是如此,而欣赏音乐乃至于能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却又恰恰在于能“听出来”,真正了解体味音乐的精妙也恰恰在于能“听出来”,否则,你在文字上了解再多,在音乐面前仍是“一头雾水”,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在“解构”上费笔墨,提供链接直面音乐,具体标出时间来,其用意就在于此,了解音乐,最好能明了音乐自身的肌理构造(当然不是必需,这个无须说),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感官与表情体验,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听、精听、再精听,别无它途。
       以我看,弄懂赋格最好先从巴赫的《平均律》开始,相对更规则,也更精确,彪罗说它是键盘音乐的“旧约全书”绝非妄语,它的确是复调音乐与赋格体裁的指导性教材,如果有了《平均律》的基础,再来听老肖的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受用起来就容易些,像第一首C大调,如果对赋格了解不够,你就较难分辨出来,而听懂赋格的关键,在于能辨清主题与答题,分辨清在呈示部几个声部的进入,它属四声部赋格,四个声部分别在2.49分、3.03分、3.16分、3.28分以主题、答题的形式依次进入,调性和声的运用非常“规则”,开始主题的起始音在主音C上,而答题的起始音则必是“规距”的落于五度属音上,主题与答题在3.16分和3.28分分别以高八度的面目重现,真规距,精确的就像一标准的“数学公式”,那么啥叫对题呢?简单说,对题是答题或主题的“旋律性伴奏”,它与之形成“二重对位”,认清对题同样关键,有的爱好者把它作为答题,显然若不明白,答题与对题很易混淆,回到第一号C大调,在3.03分答题两个音符演奏后,上方出现的旋律就是“对题”,它显然与答题和随后的主题形成“二重对位”,明白熟知这三个概念,剩下的就是仔细的听,慢慢就会清楚主题与答题、对题与主题答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密接”与“对位”关系,也会大致能看清呈示部与“展开部”在哪里,也才不会被“展开部”的变化所迷惑,要知道,赋格的魅力更多是表现在展开部里的:精确中有丰富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又都透着精确与规则,“照章办事”是赋格奉行的宗旨,它与自由曲风的前奏曲相互映照、相辅相成,或者说的“文”一点,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形式:就是具有自由即兴色彩的前奏曲与高度严密组织赋格曲的组合体裁。
       再来看看a小调,前奏曲是具有托卡塔曲风的快速经过句,它与C大调前奏曲形成鲜明对比,赋格三声部,轻灵妙动,主题很短小,分别在1.01、1.06、1.11分进入,对题也同样在1.06分答题出现后介入,但展开部分神采奕奕,曲风上与前一首的古扑静颐大相径庭,多变的调性与姿容表现出明显的现代风格,由此可以看出,老肖是把关系调中的两首作品作为具有“对比性格”的一组来处理,而在整部作品的性格把握上,又兼顾着巴罗克古韵与现代俄罗斯的民族风情,这在第一首C大调看的很明白,前奏曲是古老的萨拉班德与厚实的俄罗斯情趣的结合,它以分体与交叉的方式将其联系在一起,开始的萨拉班德稳守在C大调上,0.33分,随着调性偏离C大调,具有俄罗斯色彩的乐句出现,之后,两者渐由分体走向交叉,直至纠缠在一起,需注意的是:音乐性格的转变是由调性的变化开始的,不同的调性往往代表着不同的音乐性格与音乐色彩。
       第三号D大调写法堪称奇异,老肖确是有“举重若轻”的大本领,前奏曲由两个明显对立的主题构成,一个在低声部沉重而笨拙的脚步,另一主题以高两个八度敲击音型出现,情绪骤然紧张,之后两个主题在高低音域相互交叉置换,使得精神更加紧张,并在紧张中嘎然而止,就在你不知所措时,轻灵的三声部赋格应运而来,瞬间将前奏曲的紧张关系化解,轻松跳跃的乐思如泉奔涌。       而第四号e小调在音乐与情趣上又与第三号完全“反行”,疏缓的前奏曲带有夜思气色,左手的分解和弦让人联想到暗夜的钟声,3.08分开始的赋格持续着前奏曲的静思,表现出宗教的神圣气息,四声部赋格在样式上有了变化,对题将前后两组主题呈示的间距拉长,使第三声部听上去仿佛慢了几拍,三声部低八度、四声部却高八度,使调性的空间与色彩更为丰满,而音乐的情感性由此演化的极为丰腴,正当我们以为音乐就以这样的频率行走下去时,5.56分再一次发生变化,骤然提速的节奏使气氛为之一变,表情上从深沉的神思回到明快的现实中,似乎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卷。
     这样说下去过于冗长了,听乃王道,还是去听。总之这是一套充满对比、遍布着丰富的音乐之内与音乐之外各种元素交融的杰作,作品既不失巴罗克古老体裁圭皋,又从中注入了大量现代元素,使之散发着时代的鲜活新颖气息,作品的另一价值则是创作专注于音乐本身,基本看不到来自于外力与内力非音乐层面的挤压(像他的某些交响与四重奏),音乐思维有相当的自由度,从而彻底打开了“音乐之门”,我个人始终以为,了解老肖和它的音乐,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不能不听,将它“啃熟”,许多音乐上的不解与难点都会化解开。  
     尼古拉耶娃是作品的被题献者和首演者,其中一些章节都是与老肖在一起探讨精研的结果,其诠释最为接近作品与老肖的创作精神,她的两个版本都堪称权威,演奏浑然天成,与作品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琴风一如继往保持着雄大刚强与浓重饱满的个性,走键的筋骨感甚好,而峥峥可比硬骨、细微恰似蛩鸣、开阔或如腾空走马、精细亦可密不透风,确是精彩,她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和老肖的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都是可登堂传世的经典之作。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1-3-31 16:06:06 | 只看该作者
这位长桥老兄水平很高,我是极佩服的。推荐一下他的博客
广宣时段:http://hi.baidu.com/%B3%A4%C7%C5%CE%D4%C6%C2/home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1-4-1 17:21:56 | 只看该作者
也不是说我历史录音都不听,或者否定历史录音!

比如我第一次听朋友家听“犁耙地”的肖邦圆舞曲,第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4-1 16:58

楼主这帖子怎么被包括我在内的一帮家伙扯到历史录音这上面来了,我还没搞清楚。。。
还是祝愿楼主早日得偿所愿吧!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1-4-1 17:31: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帖子怎么被包括我在内的一帮家伙扯到历史录音这上面来了,我还没搞清楚。。。
还是祝愿楼主早日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4-1 17:21


我去年就说过,我们论坛最大的特色就是主贴内容与跟帖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听古典的哥们发散性思维都异常发达,产生这样的结果那是典型性的。哥,您说对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20:27, Processed in 0.04085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