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4423

查看

51

回复
12345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2-10-24 13:4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西敏寺的室内乐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级别----------歌剧兄何出此言?以俺有限的认知,这些都是录音史上的一等之作,有些堪称精品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10-26 23:54:24 | 只看该作者
下周二货才能到手啊

使用道具 TOP

重量级毒药还是鸡肋?韩版西敏寺室内乐、管弦乐大包解析!

3#
发表于 2012-10-23 17:28:1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3-2-4 18:09 编辑

废话少说,上图为先!

先看看外盒,挺厚实稳固的外盒。







看看内瓤,大盒套小盒,小盒一样厚实,靠谱!





说明书



CD外观,封面沿袭原始的LP封面,舒服,里面塑料套,哑光。



留意看看CD本身,印刷质量值得信耐,一样的LP原样。



读取面也还行,比较精细,手感片基较厚,份量一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10-23 17:31:57 | 只看该作者

俺不蛋定袅........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10-23 17:40:06 | 只看该作者
上听感啊,俺迫不及待了。

点评

708兄弟,俺这不正听着吗?哈哈  发表于 2012-10-23 17:52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10-23 17:43: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时间开声,先听barylli quartet组的贝多芬,OP.127.

手上没可资对照的参照物,但一开声觉得还行,啥元素也不缺,质感、细节、琴腔共鸣,韵律感皆好。唯一感觉是否低音部分再多一些?但这个无从考察,手上没barylli quartet唱片的缘故。不过,放心好了,整体的平衡度应该是不错的,声音整体没有干涩现象,比较丰润。

整个的西敏寺系列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终,录音绝大部分本来就有保证,这点是可以放心的。

待我狂听几天下来在下个结论吧。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10-23 17:50:37 | 只看该作者
一哥们手上有日版首版西敏寺室内乐系列单盒20多张,有冲动让他第一时间快递过来!俺是否太疯狂了?!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10-23 17:55: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时间开声,先听barylli quartet组的贝多芬,OP.127.

手上没可资对照的参照物,但一开声觉得还行,啥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10-23 17:43

俺有preiser版的barylli quartet拉贝多芬,OP.12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10-23 17:58:37 | 只看该作者
俺有preiser版的barylli quartet拉贝多芬,OP.127.
haskil 发表于 2012-10-23 17:55

可你我这会儿不能凑一块儿啊!
单听这韩版其实很不错,只是不知道跟原始首版CD差距有多大而已。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10-23 18:13:53 | 只看该作者
俺有preiser版的barylli quartet拉贝多芬,OP.127.
haskil 发表于 2012-10-23 17:55

这个转制的如何?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10-23 18:26:15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属于鸡肋级别,没有最受关注的Janigro巴赫《大六无》。西敏寺的室内乐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级别,而且多半是单音。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10-23 18:3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2-10-23 18:36 编辑

网上找了篇西敏寺Label的来历资料,转贴过来:

西敏寺(Westminster)唱片公司--消失的精靈國度


最近將魔戒首部曲看完.許多人可能會和我有相同的感覺:作者嚮往的是精靈國度的烏托邦日子.不幸的是:這個國度已遠剔,只任憑人想像.西敏寺(Westminster)唱片公司就像是LP迷的精靈國度般.例如:在那個講求大曲目的時代,他們可以以一些清新的曲目,令人耳目一新.許多來自歐陸名不見經傳的演奏家,展現絕佳的技藝與素養.讓人驚艷不已.更特別的是:全新的音響觀念,讓人放心輕鬆的聆聽.這家唱片公司提供人們新的音樂體驗.但是最後卻銷聲匿跡,不知所終.........

1949年James Grayson, Mischa Naida 及Henry Gage創立西敏寺於紐約.這家唱片公司名稱的由來,據信是一方面是Nadia開的店名中有西敏寺的字樣.另一方面主要投資者Grayson,於二次大戰期間自英國倫敦來美國.這些關聯性成就這個品牌.雖然這是一家美國公司,但他們大多的唱片製作,包括旗下藝人,都來自歐陸.資料顯示:他們最早是在1949年的秋天開始於維也納錄音.但直到1950年4月份起才開始陸續發行WL5000系列編號的唱片.每個月以四片左右的出片.所以光是到1950年12月止已有44種錄音被發行.並且到1951年底,西敏寺共發行64位作曲家的155個作品.其中87個作品首次錄音,並且有92個作品只有西敏寺才有.

不過西敏寺早期的這些錄音中,半數以上是由出身於布拉格的Swoboda指揮Vienna Sym. Orch. 錄製的作品. 如Kodaly的Te Deum.其他首次發行的錄音還包括Moralt 指揮的Gluck的唐潢芭雷舞作品.Vienna Phil Wind Ensemble 的莫札特的小夜曲.還有一系列由Vienna Konzerthaus Quartet 的錄音.這個四重奏在西敏寺的第一個錄音: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鋼琴由Badura-Skoda擔任)是當年西敏寺唱片銷售最好的.不過真正讓西敏寺被廣泛注意的,卻是Scherchen 在西敏寺的處女作:Bach的B小調彌撒曲,由於它推出時,市面上毫無對手.一下子西敏寺與Scherchen一炮而紅(有關Scherchen我們有專文報導).

當然如果一張B小調彌撒曲就可以驗證西敏寺的坦途也太樂觀.1951年Scherchen錄製了四套海頓的交響曲,其中的100號軍隊音效尤其令人深刻.也建立起這個品牌成為高傳真的代名詞.

但是到底西敏寺的好聲音是怎麼來的?西敏寺的創辦人Grayson與維也納音樂團社交關係良好.例如許多旗下歐陸藝人就是靠Hartdl博士的引介.Grayson雇用Wolleitner博士在維也納成立錄音的技術團隊.Wolleitner博士不只是位工程師,他同時也在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鍵盤樂器的主奏.在被Grayson雇用前,他已在維也納著名的Musikverein錄製音樂多年.他利用單支Altec 21B麥克風收音,再傳輸至一對Ampex 300型錄音座.不過Wolleitner博士最超絕的技術是在其磁帶剪輯及混音工程.這也是西敏寺著名的"Natural Balance"的根抵.

1951年西敏寺錄用Kurt List成為製作人.一系列野心的計畫在該年展開.例如:Appelbaum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計畫(雖然這個計畫並未完成).Badura-S koda及Demus這兩位年輕的音樂家組成鋼琴團隊(四手聯彈或雙鋼琴的錄音).Haskil 與Swoboda的莫札特及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聲樂的部分,Poell演唱Wolf及Brahms的作品.使得這家公司的陣容變得完備.

List博士是一位工作勤奮但也是一位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與主要大廠平起平座.並且發出豪語:"別家找不到的錄音我們都有".他投入工作的深入,不只撰寫大部分西敏寺唱片的曲目說明."他操作機器就像他是一名工程師"一位西敏寺員工如此形容他"他簡直就是第二個指揮家".

有野心的不只List.另一位創辦人Nadia希望改變西敏寺室內樂曲目的方向,轉為交響樂(當時交響樂錄音比室內樂更好銷售)以期早日成為大品牌.

這兩個人忽略許多事實.要建立交響樂的目錄,意味要有自己的樂團及指揮家.但這也意味其成本將超出室內樂甚多.雖然最後的噩運成真.不過初期似乎經營的還不錯.

List上台之初,西敏寺剛結束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合作.不過靠著當地經紀商的協助,最後成立了Vienna State Opera Orch(VSOO).由於裡面有些成員來自維也納交響樂團及在Scherchen的調教下,這個樂團很快的進入狀況.並且錄製了Haydn;貝多芬的交響曲.馬勒中期交響曲,重錄Bach的B小調彌撒及一些康塔塔.並且搭配西敏寺旗下音樂家如Badura-Skoda, Farnadi, Jean Fournier, Janigro, Gianoli...完成許多協奏曲目.這個策略初期運作其實還不錯.

不過西敏寺英國的夥伴Nixa唱片公司1953年邀請西敏寺至英國錄音,就開始不妙了.西敏寺受不了London Sym Orch與Walthamstow Town Hall傳統的誘惑.便將錄音地點移至倫敦.卻忽略一個問題:倫敦的錄製成本比在維也納多出60%.或許他們知道這個現實.因為他們正作著挑戰當時美國Hi Fi領導品牌RCA及Mercury的美夢.

但是讓西敏寺走向毀滅之路,卻是價格競爭的戰爭.像Vox及Vanguard等小廠一般,西敏寺沒有自己的壓片廠.他們自歐陸錄製的母帶要越過大西洋到達紐約,再送到Columbia製成唱片.這樣的成本使的西敏寺的唱片定價美金7.50.也許他家的唱片值這個價錢.但是到了1955年LP的市場已經成熟.Columbia及RCA相繼調降其唱片價格自$4.98至$3.98.這使的西敏寺WL5000系列的唱片價格被腰斬.更慘的是新的WN18000系列剛推出,就調降價格至$3.98.歷史會證明這樣的價格是無法與大廠競爭的.

1956年9月西敏寺花光他所有的錢,未來一年他們沒有推出任何新的錄音.即使將錄音地點回到維也納,甚至最後回到美國,並且由美國樂團錄音.也時不我予了.西敏寺越走越不堪了.

雖然這個品牌持續至1970年代初.但是1959年底當西敏寺出售(第一次)後,這家公司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市場價值了.這家公司最後賣給了ABC唱片公司.在ABC被MCA公司併購後.MCA根本不知道他們買到多麼多的寶貝.直到30年後由日本MCA公司將這些珍寶重新面世.

故事的尾聲,我們來談談西敏寺當初三位靈魂人物的去處.1959年西敏寺出售後,List及Scherchen仍然留下來.Grayson則被迫離開公司.他取巧的成立一家Music Guild唱片公司,專門發行西敏寺的錄音.不過ABC斬草除根還是把它買下來.

Scherchen仍然替Westminster錄音,直到1965年Westminster發生第二次財務危機為止.不過Scherchen剛好生命也走到了盡頭,1966年6月12日他指揮完佛羅倫斯的音樂會後,就與世長眠了!!!

List名義上還是音樂總監.但是已經無法進入經營核心.離開西敏寺後,他主要以維也納為根基發展他的事業.甚至他也開始從事指揮工作,眼尖的聽友可以發現他替MHS等小廠錄了不少作品.

這就是精靈國度殞落的故事.........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6:32, Processed in 0.041430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