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7661

查看

5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tratus

13#
发表于 2014-8-20 09:34:5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纯粹是误导,可以去多了解多聆听一下黄金年代的经典录音,我同意关键看碟保存的品质是否好,LP特别是早期的头版LP的回播对碟的保存、品相特别敏感,品相不太好的ED1远不如ED2、ED3动听。当然不是所有的蓝地球、白金狗、大Decca、阴影狗音质都很好,哈哈,如果真不知道怎么选,看价收货一般没错的,盲目抬高价格主要出在一些比较稀有的小提琴的品种,并不代表普遍情况。当然如果要求背景特别安静、接近CD的要求,还是数码录音较适合你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4-8-20 10: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缸 的帖子
八缸兄,其实盘标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这个时代的录音的走向和模拟味道,有好多首版就是EMI半月狗的经典录音,动态、质感比地球标好的也很普遍,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如塞尔的马四、巴比罗利的马九、安妮费舍尔的很多录音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4-8-20 10: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缸兄,其实盘标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这个时代的录音的走向和模拟味道,有好多 ...
xuce1113 发表于 2014-8-20 10:01


哦!谢谢你告诉我。
我就是针对楼主的要求排列了一下,你的这个命题要是发散了可是要好多篇幅才说得过来的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4-8-20 15:08:41 | 只看该作者
RR的录音,分分钟秒杀这些所谓名盘

技术总是新的好,死守旧东西不放是你的权力

各自保留观点吧

点评

HAC
我还是支持你的观点!  发表于 2014-10-9 10:23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4-8-20 18:23:21 | 只看该作者
RR的录音,分分钟秒杀这些所谓名盘

技术总是新的好,死守旧东西不放是你的权力

各自保留观点吧
morefeel 发表于 2014-8-20 15:08



RR的录音确实非常好,就是缺乏大师和名乐团。

点评

实际上,水蓝标、宽标迪卡、白金彪的价值正是在于那些不朽的演绎!安塞美1958年的那些录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代表。  发表于 2014-8-20 21:21
点解!  发表于 2014-8-20 21:19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4-8-21 09:31:1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百家争鸣。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4-8-21 10:1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tratus 于 2014-8-21 10:16 编辑

我是录音派,更重音质,对名演没有什么追求,所以这些大笛卡,地球标对我意义不大。
借此请教一下,最近受到一套谢林的大荷花小无,奇怪的是盒子却之不是大荷花的盒子,正常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正常,盒子是70年代初期的版本,碟片是之前发行的。  发表于 2014-8-21 23:51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4-8-21 18:08: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4-8-21 22:13:1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太多发言权,大DECCA、地球标、影子狗、白金标,都只有几张。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些头版、早期版的碟片声音要好于后期再版的。至于这些50、60年代的录音同80年代及以后的录音相比较,应该说聆听感受是不大一样的。以交响作品为例,80年代录音的整体画面感更强些,场面位置交待得更清楚,声部的比例更合理,但这样声音有时会显得“平”、“空”、“靠后”;早期的立体声录音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有时令听者置身乐队近前,声音极富冲击力,弦乐群或单件管乐器突出演奏时质感更强,略略会向前延伸。再以钢琴为例,早期录音的堂音似乎没有晚期录音给得足,各频段的份量似乎不够平均,但听上去会有种亲切感,仿佛钢琴附耳倾诉;后期的录音很均衡,很清晰,但会有点“可远观不可渎玩”的感觉。当然,以上这些比较都是指各时期的优秀录音而言,不能拿某一个时期中某个极为优秀的录音与另一时期内不够水准的录音相比哟。至于喜欢哪一类型的,只有见仁见智了。一己之见,供参考批评。

点评

我们的理解基本一致!早期的钢琴也有特别好的,如李赫特演奏李斯特1、2。  发表于 2014-8-22 12:46
赞同石南根兄对早期和晚期录音本质的解说!  发表于 2014-8-22 06:18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4-8-21 23:12:25 | 只看该作者
黑胶头版唱片鄙人收藏的应该也不算少了,大路货DG DECCA EMI PHILIPS RCA等等自不用说。还有琴鸟 argo supraphon等等也收了,现在存货还有千把张,包括以前出掉部分那就不好说了。

至于早期头版碟的音质问题还有半点发言权吧。否定头版碟的音质或者肯定头版碟的音质都是不可取的。唱片的音质好坏(除个别以外)在于唱片的品相和状态影响其聆听结果。比如58-60年代末的头版唱片有些看上去品相不错,但是因为播放次数太多,光泽度已经暗哑了,但是保存得好,但是状态已经不好了,高频的衰减比较厉害,你不会聆听到鲜活的声音,甚至还有些失真。而有些是因为保存不当表面划痕很多,但是播放次数很少,那么声音还是鲜活的,只是炒豆声比较多。如果在不影响播放和聆听的效果我宁愿选择后者。而80年代以后的数码录音其实是cd同步发行的。也就是说你买了黑胶还有cd可以买,那么大部分的80年代后的黑胶播放次数很少,甚至cd已经抢了大部分黑胶市场,很多库存NOS品都保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还能买到未拆老唱片的原因。而80年代后的数码录音的质量都基本有保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数码唱片还是听感比较好的原因。事实上数码录音的黑胶唱片音质和信息量远远大于CD唱片。

还有一点需要认清的是商业立体声录音54年就开始了,但是发行元年是1958年。也就是1958年才能买到民用立体声唱片。也不要轻易认为老的唱片都是发烧录音,除了DECCA的几个牛人的录音,EMI的部分,EPIC在EMI发行,RCA的大部分,DG的少部分比较发烧以外,其他的录音都是平平的。但是这无法遮挡一帮子牛人的演绎。牛人的演绎是唱片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

所以为什么还有单声道头版唱片还能卖到成千上万的原因,若不是演绎惊人,发行量少,单声道唱片能卖那么高?从聆听角度来讲他们一点都不发烧。而现在的RR直接可以毫秒,微秒他们。

至于老版和复刻版的对比,我不能说全部做过对比。因为我从一开始入门黑胶就没买过复刻片。但是一个老烧因为狂收老板以后送了几张复刻给我,比如著名的奥胖和欧柏林的贝小奏。我还用了二版的Philips跟复刻对比,小提琴高频延伸和鲜度甩复刻N条街。复刻的黑胶真的还不如听老版CD呢。还对比了一张奥胖父子在DECCA的mozart交响协奏曲,也是老的二版和复刻的对比。说起来这老二版品相也稍微好了点,炒豆声竟然少于复刻版。老二版的乐队的丰满度及透度都要好于复刻版,提琴声音出现的时候,我只能呵呵两声。新版的那种尖酸刻薄的声音在老版面前真是羞于启齿。还对比了杜普蕾埃尔加大协的首版,新版我没有,在朋友家对比的。新版张牙舞爪,高频人为修色拔高,头版的半月狗就温润细腻多了。

其实二手黑胶市场的价格标准由版次,品相及演绎共同决定的,缺一不可。

这是鄙人玩黑胶的粗俗看法,一家之言可以拍砖!

点评

分析得非常到位。这样看来,一张唱片应该有个加权评分,把演绎、录音水平、保存状态、稀有程度什么的都考虑在内。看看谁能拿出个比较合理的推算公式来?  发表于 2014-8-22 21:45
单声道的一些优秀的小提琴录音,在任何时代的小提琴录音面前都毫不逊色,甚至很多现当代的小提琴录音在它们面前反而显得粗劣!  发表于 2014-8-22 12:58
基本同意看法,就有一点想和您商量一下:在下认为单声道唱片有些好不仅仅是因为少或者演绎,录音也是非常棒的——这里当然是指室内乐或者单件乐器的录音。  发表于 2014-8-21 23:49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4-8-21 23:27:53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不打诳语,有图有真相



左边是老版,右边为复刻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4-8-21 23:32:35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批量上传把劳爷的肖邦钢奏都上传了。哈哈

既然都上传了就说说这张sax的蓝银地球首版。这张就是典型不是发烧录音,但是品相状态都很棒,作为聆听来讲绰绰有余了,而且可以听到劳爷年富力盛时的肖邦,这是Philips时代的数码录音不能给与你的体验。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1:47, Processed in 0.039822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