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3269

查看

6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49#
发表于 2011-2-19 00:0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伯恩斯坦老柴和积雪琴德彪西太馋人啦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2-18 16:51

这两张也是我喜欢的唱片。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1-2-19 16:09:17 | 只看该作者
极品人生的极品帖子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1-2-19 00:17:04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的分析实在精彩!
最近刚收到弗朗索瓦的德彪西,又是另一番天地了,即便韦尔纳·哈斯的德彪西,也和他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2-19 00:12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1-2-19 00:19:47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所写好像都不是B老师所列这几张,我看过原作,具体名字已经忘了。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1-2-19 00:0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2-19 00:14 编辑
Burt 兄请随意,不着急,在您工作之余空闲时比较也未迟。而且我的感觉是听德彪西极需环境心境的配合。多谢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2-17 11:51

回广兄:季雪金和米凯兰杰利都是我心中的大师,但是他们俩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很亲切,一个像是“精神领袖”。这两张唱片都很有名,不好说哪一个更好,我只能谈谈他们录音给我的感觉和我更喜欢哪种诠释方式。

德彪西前奏曲的标题很有意思,是放在每部作品的结尾而不是开始,这套前奏曲不是单纯地对自然的描写,不是音乐图画,而是对一种气氛、一种心理状态的复杂而细腻的再现,这套前奏曲由于它的音响效果与色彩表现成为钢琴文献中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第二册第一首《雾》据说灵感来自透纳(TURNER)的水彩画,我不清楚是哪一幅。德彪西在这首前奏曲中创造出一种迷蒙的音响幻境,这首作品是出了名的难,在对键盘和踏板的控制能力方面对钢琴家要求非常高。
开始左手的旋律(右手是色彩斑斓的和声效果)季雪金演奏的很连、很清楚,这段左手旋律的踏板听上去很像季雪金那著名的“半音踏板”,估计踏板不是完全地放掉,而是四分之一踏板和颤音踏板交替运用。旋律线条也很清楚,也比较符合德彪西的这首前奏曲的意境,接下来的带有装饰音的的单音旋律季雪金处理不是很响,特别是双手八度的旋律部分在音响效果上处理的非常好,触键比较慢,而且很深。有点像珠宝的“暗处理”。
我喜欢这个录音的理由是季雪金演奏非常细腻、纯真、自然、音乐很连,特别是触键和踏板,季雪金这首前奏曲的触键是根据“曲意”(作品的内容)需要来安排触键的速度和力度。这首前奏曲踏板的运用更是精彩。我曾经看过某钢琴家光脚录德彪西的作品,足以证明德彪西作品中踏板运用的细腻。

米凯兰杰利开始的地方音响效果极为干净,整曲也是这样非常干净(我觉得稍微有一点点干,可能是踏板换的太干净了),接下来的带有装饰音的的单音旋律米凯兰杰利处理的略微响了一点,而且下键也稍快,双手八度的旋律米凯兰杰利在音响处理上和季雪金差别比较大,触键速度快,触键速度快给我的感觉是声音有点亮,比较现实,并不是太朦胧,几遍听下来我觉得米凯兰杰利的这首前奏曲演奏的比较理性,强调每个声部的清晰,声音与色彩稍微亮了一点,给人很“实”的感觉。

透纳的几幅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1-2-19 00:12:44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的分析实在精彩!
最近刚收到弗朗索瓦的德彪西,又是另一番天地了,即便韦尔纳·哈斯的德彪西,也和他的老师完全两个味道。吉泽金的踏板运用确实是古今一人。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1-2-19 00:23:07 |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所写好像都不是B老师所列这几张,我看过原作,具体名字已经忘了。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2-19 00:19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只是找了几张画而已。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1-2-21 09: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广兄:季雪金和米凯兰杰利都是我心中的大师,但是他们俩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很亲切,一个像是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2-19 00:05

非常感谢Burt兄精彩深刻的回复,收益匪浅啊。
兄对季雪金演奏的分析,特别是踏板运用真可谓是金玉之言,若非兄的分析,不知道我自己琢磨到猴年马月。。我得花时间再去好好听听季大师的演奏。再次感谢Burt兄,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1-2-21 23:5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广兄:季雪金和米凯兰杰利都是我心中的大师,但是他们俩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很亲切,一个像是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2-19 00:05


聆听到了专家的赐教,善莫大焉。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1-2-22 08:41:08 | 只看该作者
今晚重听一下季、米两位大师的演绎,感谢B老师的精彩解析!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1-3-3 17:2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3-3 18:08 编辑

7、音区
音区通常的分法是高、中、低三种。各音区的特点是:音区愈高发音愈清澈明朗,音区愈低发音愈暗淡、低沉,而中音区则饱满圆润。
高音区最典型的例子是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开始那段弦乐演奏的音乐,

这段“圣洁、庄严的圣杯动机“的配器手法对后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现在的影视配乐。指挥家KEMPE在设计多层次的音乐有很多办法,这方面我们可以听他指挥的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等乐队作品的唱片。买唱片很多时候是不买闹心、买了更闹心。这两套《罗恩格林》我更喜欢索尔蒂的这套音效非常好。
低音区的例子前面谈过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大象,这段音乐如果用其他乐器的低音区比如长笛、小提琴、小号都不合适,他们的音响不够低。
中音区的例子到处都是,因为中音区更多地是表现叙述、抒发、赞颂等等。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开始就是用的中音区。
格里格《皮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奥赛之死》是运用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而将悲哀的情绪推向高超的经典范例。

另外普罗科菲耶夫在《彼得与狼》中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用大管表现老爷爷获得了非常形象的效果。

8音强(力度)
举一个最著名的范例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插部,这就是著名的“侵略插部”,表现侵略者的脚步,小军鼓在11次的主题变奏中贯穿始终,反复敲击100多次。通过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力度在音乐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这是我最喜欢的老肖第七交响曲版本之一。

9音色、演(唱)奏法
人声和各种乐器各有不同的音色。人声的音色随人而异,有显著的个性,为任何乐器所不及。各种乐器单独的音色和音色的配合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大体上说,木管乐器擅长于表现田园风味,铜管乐器擅长于表现威武、雄壮的气概,打击乐器擅长于表现戏剧性效果(如老肖的交响曲),弦乐器擅长于表现抒情。
斯美塔那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开始沃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第一个源头长笛明亮而冰冷的音色,第二个源头单簧管较为温暖的音色,这两个乐器的运用实在是太精彩了。

演(唱)奏法是指乐器和人的不同发声方法,如各种乐器的连奏、断奏、跳音、滑音、颤音、泛音中的各种不同的发声和演唱方法。
演奏法:
如《梁祝》中的模仿中国乐器的揉弦和滑音。
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中的滑音明显带有美国爵士演奏风格。
当代音乐中还出现了音色音乐如:潘德列斯基的《为广岛的死难者而作》,它的特点在于通过传统的弦乐器合奏来模仿电子音乐。


音色旋律如德国先锋派领军人物拉亨曼,拉亨曼是用乐器的音色作曲。
10、织体。
音乐的织体:
1)单声织体(齐唱、齐奏和八度演奏)
2)支声织体:齐唱中带有附生性的旋律
3)复调织体:几个各自独立生不同时结合(巴赫),包括支声复调(同一个旋律不同形式的结合)、对比复调(两个以上不同旋律同时结合著名的例子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和模仿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的时间距离在各个声部中轮流出现,如大合唱中的轮唱)。
4)主调音乐织体:由旋律与和声结合。持续低音(固定低音)、和弦式、分解和弦式等。
5)主、复调的混合织体(主调音乐作品中带赋格的作品)等。

要想了解音乐的发展手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1-3-4 09:20:19 | 只看该作者
Burt老师隔一段时间写一回非常适合,每回的内容要找来材料一一对比学习也够我忙活一阵子的了。冒昧问一下,Burt老师这音乐学习小说一共有几回?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0:33, Processed in 0.033074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