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425

查看

8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13#
发表于 2016-1-10 00:25:43 |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我不是发烧友

点评

兄台平时经常推荐头版黑胶,也经常听音乐会现场,烧得不轻呐。哈哈。  发表于 2016-1-10 16:18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6-1-10 00:39:15 | 只看该作者
自从在Jogo家听了Keith Jarrett这张CD,爱上了此人。

点评

爵士乐那种即兴演奏很吸引人的,这也是爵士乐的最大特色吧。  发表于 2016-1-10 16:08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6-1-10 09:3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onoyaro 于 2016-1-10 09:56 编辑

我不是发烧友!

点评

你应该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吧,哈哈。  发表于 2016-1-10 16:06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6-1-10 09:46:48 | 只看该作者
S版继续贴呀,我是发烧友,你的这些碟我大部分都有。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6-1-10 09:5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心跳 于 2016-1-10 10:06 编辑

记得三十年前刚开始发烧时,就是追求发烧碟,当年《cd圣经》、美国tas榜,还有许多音响杂志比如陈浩才主编的《音响技术》推荐的发烧唱片,上海《音像世界》朱纬的“天碟落地”栏目,以及朱纬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每周直播的“绝对hifi”以及有线电视台的“绝对av”推荐的一系列唱片都是我搜寻的目标,当然其中也有并不对自己胃口的就出掉了,也留下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最近十多年比较系统地接触古典唱片,其实我感觉是发烧友和古典音乐爱好者并不抵触,最终融为一体的也很多,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就是本人喜欢多种类型的音乐,古典、爵士、流行,只要自己喜欢的都听,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者,我就是从三十多年前听邓丽君入门的,大学时期系统听了上音谭冰若教授和上师大冯季清教授的古典音乐讲座才开始逐渐接触古典音乐的。本人又是一位歌唱爱好者,大学时期曾经拜著名声乐教育家廖一鸣教授为师学习声乐发声方法,当然只是学了点皮毛,呵呵,主要还是演唱流行和民族歌曲为主,毕业后参加过当地歌唱比赛,多次获得十佳歌手称号,所以至今都还是很喜欢港台的一些老歌手,也收藏了不少他们的唱片,还是会经常拿出来欣赏。爵士开始我是不太接受的,真正喜欢上还是十多年前的事。

点评

握手,向兄台学习。哈哈。  发表于 2016-1-10 16:05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6-1-10 10:25:56 | 只看该作者
我都有,我是发烧友吗

点评

看你平时推荐那些唱片,就知道你是老烧友啊。哈哈。  发表于 2016-1-10 16:03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6-1-10 11:30:29 | 只看该作者
有几张,但听率很低,不知道算不?

点评

是的,这些发烧碟今天不是经常听。古典音乐更耐听。  发表于 2016-1-10 16:02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6-1-10 15:58:40 | 只看该作者
总的来说,我的发烧历程和蓝色的心跳兄,以及莫非是一个路子的。
蓝兄说得对,发烧友和古典音乐爱好者应该是没有矛盾的。
发烧友一般都有发烧音响,对于发烧友来说,发烧碟很过瘾的。通过发烧音响,可以充分领略到音响之美。
不过到了后来,听古典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也认为古典音乐之美是最高之美。越来越喜欢演绎好的古典唱片。也越来越认识到古典音乐的音乐性比音响美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演录俱佳的古典唱片。同时也认识到,好的音响还是非常重要的。
对这些发烧碟,我现在有时候会听一下,但主要时间还是听古典音乐。
象蓝兄一样,我以前也是学校合唱队和口琴队的成员,这是我后来发烧的基础。
对于发烧,我认为天赋非常重要。其实就是天生对声音很敏感,能分辨声音好坏与否。

点评

我至今还是我们市局合唱队男高音声部的成员。  发表于 2016-1-10 16:50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6-1-10 17:5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1-10 17:55 编辑

点评


shinelb

也有很多人既是烧友也是乐迷的。所谓乐迷,其实就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所谓发烧,就是对某种事物非常热衷。哈哈。M兄觉得我说得对不对?  发表于 1 小时前


这种情况在国外比较多,香港和国内就很少。虽说发烧也是一种文化,但发烧文化的根基纯物质化、物理化的现象却很多,香港陈浩才起了很坏的作用,看过他写的许多文章和他编的书,更印证了香港就是一片文化沙漠的讲法。

点评

您说港式发烧是否是指以物质为导向而非以兴趣为导向之发烧?  发表于 2016-1-10 20:10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6-1-10 20:45:47 | 只看该作者
我收了《温暖你的心》和《科隆音乐会》2枚CD。一直都很喜欢听《科隆音乐会》。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6-1-10 21:13:43 | 只看该作者



老蒋

您说港式发烧是否是指以物质为导向而非以兴趣为导向之发烧?  发表于 半小时前


陈浩才他听了不少的音乐,不讲正道,对音乐和演绎的感悟没听他谈起多少,90年代《音响技术》充斥着的乐评如今不忍卒看。他的音乐欣赏观,我无从获知。港媒如此,港媒熏陶之下的整整一代发烧群体亦是如此。发烧群的整体兴趣在于音乐的发烧和器材的发烧,淡化了录音技术黄金年代中那些深深值得仔细品啖的优秀录音中蕴藏的艺术价值,或是充耳不闻。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6-1-11 02:24:15 | 只看该作者
香港的音响杂志中,我一直看的是《HIFI 音响》。但现在只看音乐版了。
它的音响版很有意思,有几个写手也会经常用古典音乐来试音,但一看就知道他们只关心录音是否发烧而已,经常是乱写。
音乐版我倒是觉得有几个作者的水准不错。不过,这些年古典音乐不景气,越来越多炒冷饭,各种重制层出不穷,比如Living Stereo那几张天碟。
日本似乎好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3:27, Processed in 0.048937 second(s), 2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