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653

查看

82

回复
1234567
返回列表
楼主: scfan

73#
发表于 2011-3-7 20:43:0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古董如此,对于历史录音又何尝不是,试想如果将来有一种技术能将历史录音中的炒豆声(和其它噪音)去处又丝毫无损原来的音质和空间感,那么我们会选择新的制作还是老的转录呢?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3-7 19:19

如果真能这样,那无疑超级福音,历史录音迷我想绝大部分并非迂腐不化之徒。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1-3-8 16:15:34 | 只看该作者
谈到古典音乐历史录音,忽然想起鲁迅先生“题未定草”篇中的下列文字: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3-7 19:19


读到广陵散兄的转摘,如饮了一壶陈年的上等普洱。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拜读啦。折堕呀,真是添自己捏把汗!
以我所知,思凡兄是不摸“黑”的,所以只是指CD的单声道录音吧?
如果今天的科学进步,竟然能将单声道的历史录音,录成当代的“数码产品”一般,这将又是谁的不幸呢?历史是需要传承,而非创新的。
去年年底,我学着收了一些EMI的包子,例如李帕蒂、所罗门、卡萨尔斯、克莱斯勒等等,这些活跃于单声道时代大师的佳作,自然品“味”多过听“响”的。
若说单声道录音对于“正确”音乐理解的影响,则远远不及一套音响系统重播所带来的影响巨大!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1-3-8 16:40:5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今天的科学进步,竟然能将单声道的历史录音,录成当代的“数码产品”一般,这将又是谁的不幸呢?历史是需要传承,而非创新的。
ikushi 发表于 2011-3-8 16:15

嘿嘿,这话值得商榷:历史中的真实值得真实地还原,这也是历史学试图尽可能挖掘历史尘埃中的真实的蛛丝马迹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但历史中的尘埃是值得被剔除地。在此意义上,历史的真实与后天的经过历史沧桑积淀所形成的历史的审美不完全是一码子事。所以归结到音乐上,比如富特文格勒,能真实地再现的富特文格勒,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富特文格勒究竟谁对爱乐者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大师本人公正评价的意义)更大?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郁兄以为如何?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1-3-8 17:08:15 | 只看该作者
嘿嘿,这话值得商榷:历史中的真实值得真实地还原,这也是历史学试图尽可能挖掘历史尘埃中的真实的蛛丝马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8 16:40


隐隐约约能理解你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换言之就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对么?
其实我想说的是,尤其担心单声道录音会影响到当代的我们去理解近代的音乐,还不如正视系统的正确重播!
还有一点,我想问:当代的人的审美观能正确的理解近代人的情感世界么?
我们经常会听到“代沟”这个词,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是否一样需要克服”代沟“呢?
发散一点讲,有时候看到那些不伦不类的、自以为是的现在历史剧,总会觉得有些无聊!
因为他们无法忠实还原历史的真相!表面尚如此,内里就更加经不得推敲啦。
比起形式,内容更加重要。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1-3-8 20:1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8 21:12 编辑
读到广陵散兄的转摘,如饮了一壶陈年的上等普洱。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拜读啦。折堕呀,真是 ...
ikushi 发表于 2011-3-8 16:15

鲁迅先生的文字深沉隽永,值得再三品味,的确与陈年普洱有相似之处,一酷兄妙喻!

我引用这段文字的目的还是想印证一下我上面所说的观点,历史录音为我们打开了聆听理解那些早逝的大师的风采大门的同时,影响了我们对音乐的判断和审美的标准。

古董上的铜绿和历史录音中燥声和失真,这都是由于时间和技术原因产生的缺陷,由于和本身的事物无法分割,反而令人产生了古朴静穆朦胧的美感,而影响了我们对本真事物的看法,我想这只能用人性中的怀旧和崇古来解释,作为个人偏好情调无可厚非,但对于客观地认识和评判音乐是有偏差的。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1-3-8 20:34:14 | 只看该作者
举一个我本人的例子:

贝多芬的第16钢琴奏鸣曲第2乐章,schnabel 的30年代演奏由于录音的关系(EMI差强人意的转制也有关),左手的旋律模糊不清,淹没在右手连续如歌的抒情中,由于这是我最先听的版本,因而给我以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以至我在后来听kempff和Backhaus较为清晰的录音时,对与左手的笨拙的断奏很不习惯,听到吉列而斯更为清晰录音简直是难以接受,反过来思考,Schnabel的处理正是录音不佳造成的错觉,竟至于斯!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1-3-8 20:47:03 | 只看该作者
举一个我本人的例子:

贝多芬的第16钢琴奏鸣曲第2乐章,schnabel 的30年代演奏由于录音的关系(EMI差强人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3-8 20:34


陈如你所说,施纳贝尔当初的想法指不定也希望左手更清晰呢?
所以技术上的缺陷有时反而无法表达大师们真正的想法。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1-3-8 20:47: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较为先进的立体声录音,我不知道是否能辨别出各个钢琴家演奏巴赫平均律时富有个性的音色,席夫的淳朴轻灵、古尔德的清晰骨感,古尔达拟古钢琴的空灵朴实,而且可以比较清楚地辨别用贝森多夫琴和施坦威琴的区别(同样听说Backhaus也常用贝森多夫,但他30年代EMI录音不能显其特色),而这些是理解钢琴家演绎的重要因素。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1-3-8 20:52:42 | 只看该作者
陈如你所说,施纳贝尔当初的想法指不定也希望左手更清晰呢?
所以技术上的缺陷有时反而无法表达大师们 ...
bluesky 发表于 2011-3-8 20:47

遗憾的是现在仅凭这个录音已经很难验证大师真实的处理手法了,所以我现在对于年代久远的历史录音大都抱审慎态度,一般不用它们作参考。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1-3-8 21:12:54 | 只看该作者
遗憾的是现在仅凭这个录音已经很难验证大师真实的处理手法了,所以我现在对于年代久远的历史录音大都抱审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3-8 20:52


个人十分赞同你的看法!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1-3-8 21:40:59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赞同加一个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6:58, Processed in 0.056340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