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798

查看

16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由老八张开始说起

1#
发表于 2015-1-5 22:03:1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数月之前,在本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套老八张。由于今年之前一直在玩解码器,所以只有老八张的无损音频。转玩CD机之后,购买一套老八张也是我给自己许下的一个小小承诺。在我数年的发烧之路上,曾和许多烧友探讨过音乐,探讨过音乐史,可惜的是很多烧友对于外来音乐如数家珍,但对老八张这一套中国音乐界不可多得的瑰宝却知之甚少,由此折射出的现今国内大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也令人扼腕。鄙人妄言,就从老八张开始说起,讲一讲心中的一些感叹和拙见。
      
       老八张的种种
      老八张本名《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中国音乐大全》共分笛子卷、二胡卷、琵琶卷、古筝卷和古琴卷5卷),因其内附8张CD,故被古琴界称为“老八张”。
       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後,开始对古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由时任“今虞琴社”社长的査阜西先生牵头,带领古琴工作者,走遍全国21个省,通过对86位琴家的走访,共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工作组主力基本为北京古琴研究社成员(北京古琴研究社,原名北平琴学社,由张伯驹、管平湖、溥雪斋、查阜西、汪孟舒等古琴大家于1947年成立,1954更名为北京古琴研究社,该琴社的成立对于古琴琴谱、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和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次古琴音乐的发掘活动不仅是搜集整理了大量原本认为已经失传的古琴琴谱,还在全国带动了一场古琴热,很多迫于生计或因为其他原因早辍琴不弹的古琴演奏者重操琴弦,招收弟子,还有很多已近垂暮之年的古琴大家带着病体日以继夜的发掘整理濒临失传的琴谱。北京、天津、成都、沈阳、上海等地也成立了不少琴社,使得古琴这门艺术传承有人。但不幸的是,在1965年-1978年期间,由于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刚有所起色的古琴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估,在全国高呼以“左”为中心的政治口号下,古琴演奏家们或被批斗,或被羁押,剩下的人也在战战兢兢的日子中但求自保而已,北京古琴研究社也宣告解散,54年收集整理的古琴录音从此尘封。
       199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唱片公司将录音再次进行整理编辑,发行了这套“老八张”,唱片内的曲目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九大流派,22位传人演奏的53首琴曲。其中如“碣石调幽兰“、”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普庵咒“、”龙翔操“、”长门怨“、”胡笳十八拍“等皆为千古绝响之曲,演奏者无一不是得琴艺真髓之大家。现将22位大师名讳誊列如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资料查一查。
        管平湖、吴景略、査阜西、张子谦、刘少椿、詹澄秋、姚炳炎、溥雪斋、乐瑛、杨葆元、夏一峰、程午加、吴兆基、顾梅羹、徐立荪、杨新伦、沈草农、龙琴舫、侯作吾、喻绍泽、关仲航、卫仲乐。
        值得一说的是,在一套8张的唱片中,汇聚了如此之众名家的演奏,售价却仅百元有余,比起现如今一套动辄上千的国外唱片,甚至如《皇家芭蕾》等售价高达万元的唱片来说,不知于我等乐迷是幸焉,是不幸焉?可发一叹!
        昨天 22:12 上传
下载附件 (85.03 KB)




      (图为北京古琴研究会成员合照)
     

       古琴、文化与哲学

      提及为何喜欢古典音乐,很多古典乐迷自有见解。个人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古典音乐中有文化。这个文化很厉害,有对历史的折射,有对哲学的探索,有对人性的思辨(尽管个人认为西方音乐对于哲学的体现极少)。一首好的音乐和一本好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富含层次,充满思辨。不同资质,不同修养,不同年龄,不同人生观的听者都能从中有所得,有所思。古琴对于国人的重要亦是如此。 这里有必要再唠叨几句,我们常说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这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现在讲的保守一点,有5000年,按照中国古书的说法,有12万年(这牵扯到文化传承,考据学,哲学等诸多方面,在此不展开讨论)。如果从有系统的文字记录来说,我们现在的文化是周文化,有3000年。孔子将周文化整理,收集,加以编排,形成了我们都知道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从墨家思想发展而来的侠义思想,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融汇交集,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哲学观。说了这么多,这些到底和我们说的古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专门专科,中国的哲学历来是文化、艺术、政治不分家。从艺术来说,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古琴,就属于丝(丝包括琴和瑟两种乐器)。春秋时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乐经》作为六经之一融入到孔门思想中,“乐”成为了儒家弟子必修的六艺之一,到了汉代,古琴的地位更被提升到八音之首,成了文人必修的一门艺术,中国数千年的哲学观也就被赋予在琴声中传承了下来。
     古琴到底有哪些哲学?鄙人大胆,姑妄将其分为形,操,意三部分。
    形。琴分头,身,尾,呈凤仪之态(一说为人形);长3尺6寸5分,合周天365仪度;琴面弧弯,法天,琴底直平,法地,故又合天圆地方之态;有琴徽13,由粗而细,自外向内,合周年12个月零一闰月;琴弦7根,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雁足,取北辰之意。琴底有音槽二处,大槽称“龙池”,小槽称“凤沼”,取上山下泽,龙凤呈祥之意,法天地万象。相传古琴创于伏羲,原为5弦,内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外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后周文王拘羑里,思子伯邑考,加文弦一根,武王伐纣,加武弦一根,故又称“文武七弦琴“。由此看出,古琴的造型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道的气象,也有自上而下,伦理纲常等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5-1-5 22:39:29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支持好东西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5-1-5 22:55:0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民族音乐,古琴是浓缩和高纯度的中国文化。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5-1-5 23:00:34 | 只看该作者
大赞,等待续文。

弟是去年购得老八张。雨果易有伍先生曾于上世纪末半抢救性地录过一系列名家演奏。雨果的录音,尤其是香港早期版,更加内敛、自然。现在市场上的老八张,我怀疑重新调过频段平衡,低音有点重,古琴低音共鸣没那么夸张。除此之外,老八张堪称中国音乐资料瑰宝。

点评

吴兆基可称一代宗师,现在的古琴界已沉沦  发表于 2015-1-6 10:18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5-1-6 21:13:52 | 只看该作者
应一下scfan兄,弟以为沉沦的不只是古琴界,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很多听古琴的朋友都在找古旧的录音,说当代的琴家听不下去,只听前辈清微淡远的意境。这意境和当下这个时代隔隔不入,也不是一两位现存的琴家靠能够通过自我修行改变得了的。但是从技艺角度看,会的人多了,古琴能够传下去,传播开,总还算是件好事。意境的升华要等下一轮时代的升华。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5-1-6 21:15: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多谢分享

老八张是好碟。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5-1-8 11: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以前很少有职业琴家,操琴只是爱好。之前说的老一辈琴家,有数学教授、医生、企业家、会计等……少了些功利心和压力,相对现在更纯粹些,只是弹给自己听。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4-14 11:30:2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古琴“老八张”的若干问题 (转)
                              

    相信古琴爱好者们对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俗称“老八张”)早已相当熟知的了。关于“老八张”的来历,网上大致都是这样的信息:

    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后,对古琴音乐进行大量搜集整理。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古琴工作者赴全国21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86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
这套CD共8张,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并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这“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信息源于《古琴卷》唱片中特约编辑王迪老师署名的那段“编者的话”。
    近期因为手头有古琴新的出版选题在做,翻遍了中唱上海公司版库中纷繁复杂的古琴录音资料,觉得有关“老八张”的来历以及其中的若干问题需要厘清。
    (一)“老八张”中的曲目大部分并非来自1956年的全国古琴普查时的录音,而是来自中唱于1964年出版的一套11张22面的大密纹古琴资料唱片。这套唱片目录见下:

中唱古琴资料唱片目录(1964年出版)
之一  编号: DM-33/1507
1.     管平湖:幽兰(据《古逸丛书谱》,908)1962年录音           
2.     管平湖:获麟操(据《神奇秘谱》,1425)1862年录音         
3.     吴景略:阳春(据《松弦馆琴谱》1614、《大还阁琴谱》1673合参)
                                                           1962年录音     

之二   DM-33/1508
1.     管平湖:阳春(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2.     管平湖:白雪(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3.     侯作吾:高山流水(据《抄本琴谱》)1962年录音               

之三  DM-33/1509
1.     姚丙炎:高山(据《琴学入门》,1864)1962年录音               
2.     顾梅羹:流水(据《百瓶斋琴谱》,1856)1962年录音            
3.     管平湖:流水(据《天闻阁琴谱》,1876)1962年录音            

之四  DM-33/1510
            管平湖:广陵散(据《神奇秘谱》,1425)  1956年录音           

之五  DM-33/1511
1.  陈长龄:龙朔操(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2.  管平湖:长清(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3.  姚丙炎:华胥引(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4.  夏莲居:风入松(据《抄本琴谱》)1962年录音                       
5.  姚丙炎:酒狂(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6.  溥雪斋:酒狂(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之六  DM-33/1512
1.     吴景略:梅花三弄(据《琴谱谐声》,1820)1962年录音         
2.     溥雪斋:梅花三弄(据《琴谱谐声》,1820)1962录音         
3.     张子谦:梅花三弄(据《蕉庵琴谱》,1863)1962年录音         

之七  DM-33/1513
1.      杨新伦:乌夜啼(郑健侯传谱)1958年录音                  
2.      管平湖:乌夜啼(据《自远堂琴谱》,1802)1958年录音        
3.      汪孟舒:清夜吟(据《松弦馆琴谱》,1614)1958年录音        
4.      査阜西:阳关三叠(据《琴学入门》,1864)1958年录音        

之八  DM-33/1514
1.     姚丙炎:大胡笳(据《神奇秘谱》,1425)1958年录音         
2.     徐立孙:捣衣(据《梅庵琴谱》,1931)1958年录音            
3.     卫仲乐:醉渔唱晚(李子昭传谱)1955年录音                  

之九  DM-33/1515
1.     管平湖:离骚(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录音            
2.     管平湖:欸乃(据《天闻阁琴谱》,1876)1962年录音           

之十  DM-33/1516
1.     程午加:秋江夜泊(据《梅庵琴谱》,1931)1956年录音      
2.     夏一峰:静观吟(据《抄本琴谱》)1956年录音               
3.     査阜西:古怨(据南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1962年录音     
4.     姚丙炎:楚歌(据《神奇秘谱》,1425)1962年年录音            
5.     俞绍泽:佩兰(据《天闻阁琴谱》,1876)1962录音           

十一  DM-33/1517
            管平湖:秋鸿(据《自远堂琴谱》,1802)1962年录音            

十二  DM-33/1518
1.     査阜西:渔樵问答(据杨抡《太古遗音》,1609)(并唱)1962年录音
2.     关仲航:渔樵问答                 1962年录音               
3.     刘景韶:樵歌(据《蕉庵琴谱》,1863)1956年录音

十三  DM-33/1519
1.     査阜西:渔歌(据《自远堂琴谱》,1802)1962录音         
2.     吴景略:渔樵问答     1962年录音                           

十四  DM-33/1520
1.     吴景略:潇湘水云(据《五知斋琴谱》,1722)1962年录音      
2.     乐  瑛:列子御风(据《研露楼琴谱》,1766)1962年录音      
3.     杨葆元:归去来辞(据《琴学丛书琴谱》,1910)1962年录音     

十五  DM-33/1521
1.     査阜西:苏武思君(据杨抡《太古遗音》,1609)(并唱)1962年录音
2.     査阜西:洞庭秋思(据《琴书大全》1590、《二香琴谱》1833合参)
1962年录音                     
3.     査阜西:慨古吟(龚子辉传谱)1962年录音                     
4.     詹澄秋:听泉吟(据《大还阁琴谱》,1673)1962年录音         
5.     张子谦:龙翔操(据《蕉庵琴谱》,1863)1962年录音            

十六  DM-33/1522
1.     吴景略:胡笳十八拍(据《五知斋琴谱》,1722)1962年录音      
2.     吴景略:秋塞吟(据《五知斋琴谱》,1722)1962年录音           

十七  DM-33/1523
1.     管平湖:胡笳十八拍(据《五知斋琴谱》,1722)1962年录音      
2.     溥雪斋:良宵引(据《五知斋琴谱》,1722)1962年录音           

十八  DM-33/1524
1.     詹澄秋:石上流泉(据《琴学入门》,1864)1962年录音
2.     杨葆元:平沙落雁(据《琴学丛书琴谱》,1910)1962年录音      
3.     沈草农:平沙落雁(裴介卿传谱)1956年录音                 
4.     溥雪斋:鸥鹭忘机(据《自远堂琴谱》,1802)1962年录音      

十九  DM-33/1525
1.  乐  瑛:沧海龙吟(据《琴谱谐声》,1820)1962年录音           
2.  溥雪斋:普庵咒(据《抄本琴谱》)1962年录音                  
3.  乐  瑛:岳阳三醉(据《琴学入门》,1864)1962年录音         

二十  DM-33/1526
1.     吴景略:墨子悲丝(据《五知斋琴谱》1722、《自远堂琴谱》1802合参)                        
1962年录音         
2.     徐白元:墨子悲丝(据《五知斋琴谱》1722)1956年录音

廿一  DM-33/1527
1.     杨葆元:鹿鸣(据《琴学丛书琴镜》,1910)1962年录音         
2.     杨葆元:伐檀(据《琴学丛书琴镜》,1910)1962年录音         
3.     杨新伦:碧涧流泉(据《悟雪山房琴谱》,1836)1962年录音     
4.     吴景略:梧叶舞秋风(据《琴学入门》,1864)1962年录音      
5.     吴景略:忆故人(据《今虞琴刊》,1937)1962年录音           
6.     乐  瑛:韦编三绝(贾润峰传谱)1962年录音                  

廿二  DM-33/1528
1.     管平湖:风雷引(据《梅庵琴谱》,1931)1962年录音           
2.     査阜西:长门怨(据《梅庵琴谱》,1931)1962年录音           
3.     管平湖:四大景(据《琴学丛书琴镜》,1910)1962年录音      
4.     龙琴舫:捣衣(据《钱氏十操》1880)1956年录音

    目前这套大密纹古琴资料唱片的22盘母带和22面唱片模版完整地保存于中唱上海公司版库。每一面唱片模版的封面上均贴有唱片印刷片芯,片芯上有每首琴曲的曲名和录音年代,母带纸盒上有曲名和曲目时长,但两者均无演奏者姓名。原唱片封套目前没有找到,但中唱1964年出版目录上却有这套资料唱片完整的演奏者姓名、所据琴谱和一段署名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唱片介绍文字,估计这也是印在唱片封套上的内容。很显然,这套资料唱片编辑出版时得到了音研所的合作。
    我相信各位只要仔细查看这套大密纹古琴资料唱片每首曲目的录音时间便可明白,其中大部分并非来自1956年的全国古琴普查时的录音。1994年出版《古琴卷》中的大部分曲目来自这套资料唱片,仅吴兆基、卫仲乐等的少量曲目来自其它历史音源。
    令我感到非常纳闷的是,为什么从来没人提及这套1964年出版的大密纹古琴资料唱片呢?音研所的人应该知道啊!
    (二)关于网上流传的《古琴卷》中的几个差错
    上月有琴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公司,指出了《古琴卷》中的几个差错,领导转给我了,也就是网上流传的那几个问题。
    溥雪斋的《梅花三弄》的确错了,我找出古琴资料唱片第六面模版听过,是吴景略的。因为吴、溥、张3段《梅花三弄》在同一盘录音母带上,母带盒子上只有曲名没有演奏者的名字,大概编辑复制时粗心弄错。这是个硬伤,当然要改。
    刘景韶的《樵歌》是刘少椿的、詹澄秋的《石上流泉》是吴兆基的。反复听其他公司出版的相关专辑,通过演奏风格等方面的比对,我倾向于认为有错。问题是我查对了1964年出版的那套古琴资料唱片当年的文字资料,上面就是那么标注的,要说搞错,那1964年就错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唱片录音出版只有中唱一家,出版内容从十二木卡姆到古琴、京剧到锦歌,包罗万象,编辑不可能是万宝全书,再说有音研所的古琴专家把关,中唱也不是罪不可恕吧?呵呵。
    问题是改过来容易,要是改错岂不更可笑了吗?谁能给我一个确凿无误的理由呢?跪求了!
    其它像管平湖《流水》、査阜西《洞庭秋思》等开头少音都容易修补,可以在以后出版《古琴卷》修订增补版时一并处理,毕竟母带、资料带都在。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4-14 11:30:44 | 只看该作者
无语,一团乱麻。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4-14 12:36: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这段历史还真不知道。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4-14 13:55: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乐要听出意境来,才是真正好听的!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4-14 15:49:06 | 只看该作者
有的听,也算好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4:05, Processed in 0.056021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