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746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爱乐2000.3》的书摘……

1#
发表于 2010-12-13 11:32:2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巴赫专题,看过的朋友能谈谈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12-13 11:36:41 | 只看该作者
"爱乐2000.3"的书摘…

通过唱片听巴赫

通过唱片听巴赫,是今人接近巴赫的必由之途,而这个巴赫又是被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的。

刘雪枫

时值“新千年的巴赫”契机,巴赫的时代真的到来了。怎样听巴赫与听什么样的巴赫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从他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去世到逐渐成为音乐之王,250年间已经发生了太多有关他的事情。尤其是在20世纪的后50年,巴赫的地位始终显赫无比,围绕巴赫的争议总是发生在对他作品的诠释上,巴赫原来是什么样子,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使巴赫充满生命力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学术的范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从布什、李希特、明欣格尔、卡拉扬到哈农库特、平诺克、霍格伍德、加迪纳、哈雷维格,他们的巴赫绝对都是真实的,《平均律》用羽管键琴演奏未必就能再现巴赫的时代风貌,而谁又能说古尔德和里赫特的现代钢琴版传达的就不是巴赫的本意呢?

整整一个世纪唱片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巴赫超市,在这个令人意味深长的“巴赫2000”年中,我们也许不必追随哈雷维格和加迪纳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去演出清唱刷和康塔塔,听《布兰登堡协奏曲》或《戈德堡变奏曲》更不需去音乐厅。我们有数不清的巴赫唱片可供选择,欣赏巴赫的美也许正需要平心静气地坐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古尔德告别舞台躲进录音室是有道理的,音乐厅对于巴赫太不合适,巴赫如果不煽情,就无法使听众注意力集中。通过唱片听巴赫,是今人接近巴赫的必由之途,而这个巴赫又是被最大限度地丰富了的。

在卡拉扬和克伦佩勒的大乐队巴赫以及平诺克、戈贝尔、霍格伍德和加迪纳的古乐巴赫之前,阿道夫·布什室内独奏家乐团的巴赫是最值得缅怀牢记的。他们采用接近巴赫时代的编制,却使用着现代的乐器,尤其是《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通奏低音声部由赛尔金弹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这个演奏于30年代的录音揭示的是20世纪人类对巴赫最崇高而纯朴的理解,其生命力时至今日仍没有丝毫减退。当然,现代的大乐队编制在卡拉扬和克伦佩勒等人的指挥下,所表现的也许正符合巴赫生前的理想境界。巴赫丰富的色彩大概也需要奢华的铺陈和渲染,对于当代听众来说也无疑是一种满足。当聆听《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时,李希特、明欣格尔、克伦佩勒、卡拉扬甚至索尔蒂,都要比加迪纳、皮克特、哈雷维格更能使人感动。我们可以将后者所谓的古风看作是巴赫时代的日常生活的再现,但前者的现代版本却使巴赫变得庄严而气派。巴赫在表象上平易普通,但他内在的神性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的虔诚和谦卑与平凡绝缘。

古尔德恰逢其时地献给了我们纯音乐的巴赫,不同于莱昂哈特和阿斯佩伦在形式上的纯粹(他们都有大键琴的录音),古尔德的纯粹完全是精神上的,他使巴赫的永恒达到极端的程度,晚期的图里克因受其影响太深,而有些“走火入魔” 了。也许我们更能接受里赫特或埃德温·菲舍尔的巴赫,他们古朴典雅的音色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使巴赫变得温暖可亲。但是接踵而来的席夫和科奇斯之流弹奏的《平均律》和《赋格的艺术》则让我们感到了巴赫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的没落。

21世纪的巴赫,是唱片里的巴赫,20世纪的大师们使巴赫静止,同时也赋予他永恒的存在。巴赫的神圣与崇高只能保存在某些唱片里,从现在起,任何新的演绎只能使巴赫越来越世俗,越来越装模做样,越来越无所谓。这些新的东西的使命就是让我们牢记,曾经有过巴赫的黄金世纪为我们留下了最丰富的巴赫遗产,在新的千年里,我们以它为圣餐,渡过内心充实的每一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14:37, Processed in 0.048144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