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1200

查看

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wjh516888

25#
发表于 2012-12-10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清兄:您的帖子我今天才看到,我一直在为吸音过多发愁,最近也咨询了好多,多数认为吸音多了,能够宽慰我的有几个论点,我说说吧,1、根据你现在的房间面积,我只考虑多吸。2、我目前吸音面积确实比石井申一郎大很多,但他是吸音板后再加十公分吸音棉,我只在吸音板后加厚地毯和九厘板,感觉吸音量没他多。3、我本地一位烧友,在电台工作,在这方面,接触的很多了,可以说专业性很强,他说,在监听室、录音室都是小面积,大音响,吸音非常的多,他认为即使多了,也有办法处理的。近期一直用上述几个观点安慰自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2-12-10 11:26:54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就是刘汉盛说软空间比硬空间要好。望大家给我拍拍砖吧。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2-12-13 19:00:07 | 只看该作者
装好后击掌的声音扑扑的、绵绵的,残响较短。请大家谈谈。这个装修真是累坏人了。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2-12-13 19:33:19 | 只看该作者
以图面来看,皇帝位可以设置在上方或右方,各有利弊:

右方:
短边摆法,音场深,风水顺,坐得舒坦,但进出要贴着音箱。

上方:
长边摆法,音场宽,器材摆位余地大,人坐在门后面,不容易集中精神。

楼主自己取舍吧。

房间比例不算太差,装修也做到位了,主要是注意天花、后墙、侧墙第一反射点的处理。烟道在座位旁,对声音影响不大。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2-12-13 19:38:50 | 只看该作者
来电讨论的问题,已发论坛短消息,请查收。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2-12-13 19:39: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老师了。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3-1-4 17:36:39 | 只看该作者
下午看了其他论坛的帖子,给我高兴得不行,现转帖望大家谈谈。之前看了有关的帖子,跟周老师的观点不同。
小房间听音室装修
我也谈论小房间听音室装修,欢迎大家扔砖头.

首先我要声明,科学技术是向前发展的,新的总体来说是比旧的好.虽然新技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但是科学技术总还是在进步的,80年代初,CD刚推出时存在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今天SACD声音之完美,自然.如果认为古董就是好的话,那我想就不能讨论.

听音室装修牵扯到建筑声学,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目前很难找到系统性的,一般参考音乐厅和消音室的设计
根据我最近几年设计的几个听音室,包括纯笛现在在用的简易听音室,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以后用空再介绍不同听音室的设计.

一般的听音室以吸音为主, 扩散为辅,或者纯粹吸音.不要以为音乐厅是完美的,实际上音乐厅的声音是很不清晰的,定位也是不清晰的.
因为音乐厅 为了使不同位子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声音,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扩散以提高声压.引起混响,延时过于长,影响清晰.这个搞过音乐厅设计的人都明白.
也不要害怕大量的吸音,实际吸音越多声音越清晰. 我不相信吸音多了声音就发干,声音清晰就发凉了.其实那是音响设备瞬态失真太大,解晰率太低,音乐细节无法重现.假设你在宁静的室外空地上,这几乎没有扩散,而是完全吸收,那时你听到的琴声,笛音会声音发干的吗?实际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但在大量的吸音听音室,大部分音响设备会有暴露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甚至于无法听.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小房间听音室装修主要概念.

1,频响,一般的音乐厅设计要求范围是125Hz-4KHz  . 听音室装修高要求的(63Hz-8KHz)(目前技术水平).  2,T60,指的是混响,一个声音发音到-60dB的时间(S),扩散和吸收是一对矛盾,扩散提高T60,也就是把清晰度降低,吸收是减少T60声音轻,但清晰.  3.延时,指的是发音到反射回来的时间(mS).为声音的清晰,一般要求小于25mS.
交响乐厅T60一般为2.0(老乐厅2.2-2.4,新建的1.6-2.0),低音提升10%.歌剧院一般为1.8,主要是为听清歌词.
随着设计水平的提升,新建的音乐厅一般T60比老的短,北方比南方短.自然录音棚T60为1.3左右,比音乐厅的声音清晰许多.小房间装修T60,从技术上说无法达到0.6以上,因为吸音不足,造成严重的频响不平衡 .
为什么小房间扩散没什么用,反而造成不平衡,声音怪异  .一般家庭小于100立方米的房子靠扩散不可能达到低音的平衡,一般正常说要扩散低频起码需要四分之一的波长,50Hz的驻波,需要1.7米齿长的扩散板,在家里是无法装修的.如果要起大作用的话需要二分之一的波长,那就更没法处理了.所以低频只能靠吸音来解决频响的平整,一般100立方米的房子达到正负2dB,那么T60一般都低于0.55,根据音乐厅的特性,高频的T60是不能高于低频的.
如果高频过多扩散造成T60增加,引起高频的T60大于低频的T60,刚好与交响乐厅低频的T60大于高频的T60情况相反。

发烧听音室的设计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录音唱片再现, 录音唱片内已经带有录音棚,音乐厅,歌剧院的残响.不需要我们再人造.即吸音为主.                     
声场对还声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同一扬声器放在不同的房间里,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如同一乐队在不同的音乐厅演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某一扬声器在某种条件下是最好的,换一种条件,它就可能是不好的。
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仅有直达声,而且有房间墙壁的反射声,反射声对听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说话,从院子里通过走廊走进房间里,你会觉得这个人的声音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院子、走廊和房间里的反射声是不一样的。我们用电声聆听的各种节目源里除去录制了乐器发出的直达声外,也录下了剧场的反射声。但由于剧场比较大,反射声来得比较晚。在小房间里播放的时候,你听到的第一个反射声并不是节目源中录制的剧场反射声,而是重放房间的墙壁产生的,你听到的房间反射声就混到节目里去了。为了真正听到节目源中的情况,必须把房间的反射声基本消除到听觉掩蔽阈以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设置吸声面。房间的声学处理都必然是有个性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基本方法是把反射面变成吸声面,例如玻璃是声反射面,但只要换成穿孔玻璃,就变成了吸声面。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3-1-4 19:0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wjh516888 的帖子

我也在搞装修,正烦人呢,这篇有意思,谢谢老兄。呵呵,在哪看到的?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3-1-4 20:0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13-1-4 20:04 编辑
录音唱片内已经带有录音棚,音乐厅,歌剧院的残响.
...
wjh516888 发表于 2013-1-4 17:36

没人相信这个,因为这个是“主观失真”
而且这里都是测试音响器材的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3-1-4 20:08:14 | 只看该作者
做梦都想要一间35平米左右的独立听音室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3-1-5 08:5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3-1-5 09:10 编辑
[quote]我也没有头绪,现在都用了大量木吸音板,吸音棉。不过吸音反射面积比例还是算过一下,尽下人事。谢谢 ...
wjh516888 发表于 2013-1-5 03:27

听音室长5.7,宽4,高2.7.

天花:有三分之一需要吊顶,因此该天花表面用双层纤维板和减震橡胶封成空腔,表面不开口方便中高反射面,从四周围的20公分宽的二次光源灯槽当中开口,内入十公分聚酯吸音棉留三十公分空间,以便吸收低频。吸音面积1.6平方米。

墙壁:因为空间不够高等原因,选择长边摆放。音箱后墙左右侧墙均为混凝土,均贴木质吸音板。因音箱贴近后墙,所以音箱后墙用吸音比例23%的槽木吸音板,而两侧墙用吸音比例百分之8的槽木吸音板,吸音板后方均平均铺设聚酯吸音棉。吸音面积合计5.5平方米。

玻璃墙:座位后方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不锈钢玻璃墙,因此除了门以外的玻璃全部用三层6厘钢化玻璃密封,并挂吸音窗帘。窗帘距离玻璃之间留出10公分空腔,窗帘本身比例是1比3,就是一米距离用三米窗帘,这样形成10公分的褶皱吸收中高频。窗帘面积合计8.2平方米。

地面:用实木地板,铺6.8平方厚羊毛地毯吸收中高频。但是音响器材摆放区域留出六十公分宽铺设地砖,音响器材直接放在地砖上面。

房间全部拉上窗帘之后吸音面积为22.1平方米。房间总面积约97平方米(包括地板天花四周墙壁),吸音比例22%。反射面78%。

工程还在施工中,原来摆短边,房间在80hz有深谷,所以低音很差,这次也要做出来才知道结果了。理想当中窗帘可以作为可调节的吸收面,按照听音效果拉出适当面积做吸音。这房间基本是音响专用,所以除了器材和三个皮革的凳子一个简单的桌子摆笔记本,预算中是没有其他物体,尽量保留规则的长方体空间。

请老兄指教。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3-1-4 23: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清兵 的帖子
    清兄可搜一下“小房间听音室装修”,到处都是的。不过有些论点好像与其他的不一样,您可搜“建一个差不多的听音室”看看,应该不错。我正为我的听音室吸音过多发愁,声音发闷。我到觉得吸音面积不超过20%靠谱。可能要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5-11 05:18, Processed in 0.02388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